APP下载

弱连接如何变强

2014-12-22袁靖亚

大学生 2014年24期
关键词:死党岳阳妹子

袁靖亚

所谓点赞之交,就是有一群家伙,他们认识却并不太熟,平时很少私聊, 很少冒泡,

生活貌似没有太多交集,学着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生活在八竿子够不着的城市,

厮杀在八竿子遇不到的职场、情场或菜市场,

唯一的交情就是,你有啥不开心的事发条状态,我给你去点个赞。

在普通观念里,我们总会很自然地把这类“点赞之交”归在朋友圈的鸡肋级别,然而美国多个社会心理学家的共同研究成果表明,从朋友圈人脉的角度,这些“点赞之交”比天天腻在一起的闺蜜党和基友党更容易成为我们在实习、工作中的贵人。

每个男生在大学里都会有几只死党,每个女生在大学里都有几枚好闺蜜。什么是一只标准的死党呢?大概要像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三个小伙伴一样,帮你翘课帮你抄作业帮你追妹子;而一枚品质上乘的好闺蜜,一定要一起挽着手逛街、挽着手上厕所,晚上还能挤到一张宿舍床上聊隔壁班打球超帅的阿三。

然而死党和闺蜜们虽然能在失意时为我们疗伤,却很难在得意时帮我们飞黄腾达。在翻译美国Meg Jay博士的著作The Defining Decade(中文译名《20岁光阴不再来》)的时候, 我注意到了一个轰动美国TED公开课的朋友圈效应——“弱连接”(week tie)。也就是说,如果把和我们经常联系、关系很近的熟人圈子称之为“强连接”,把那些我们平时联系很少、比较生疏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朋友称之为“弱连接”,Meg博士对20~29岁年轻人的十几年临床心理实验发现,对我们日后人生起巨大帮助、甚至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强连接”中的死党,而是朋友圈中那些“弱连接”中的所谓路人。

死党们会在我们生病时“一碗热汤慰寂寥”,然而真正能使我们人生快速而富有戏剧性改变的,往往是那些与我们萍水相逢,永远不可能成为死党的路人。

早在Facebook开始流行前的25年左右,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便已针对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做了研究,他以波士顿郊区刚换工作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人会找到新的差事,并非有赖于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帮忙——按道理,越是自己人越应该帮忙更大。研究指出,超过四分之三的研究对象,是通过那些点头之交甚至完全不熟的朋友帮忙,才找到新工作的,根据此项发现,格兰诺维特写出了轰动一时的论文《弱连接的力量》,阐述非熟人的人际关系里富含的独特价值。

弱连接可能是某位鲜少交谈的同事,或仅限于见面打声招呼的邻居,我们多少有一些想深入交往但迟迟没约出来聚聚的人,或是多年未曾见面的旧相识。弱连接也可能是我们的前任老板、大学里教你的教授,或者一直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却未曾进一步发展成密友的朋友。

在强连接里,我们感觉很舒服,有“与君初相见,有似故人归”的亲切感。但是除了彼此聊得来之外,很少能给对方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彼此太相似了——甚至是连困境都相似——所以,除了陪着对方同病相怜,能互相给的帮助很少。何况,大家都是半斤八两,对职业和感情生活的认识都在同一水平上。所以,另外一位社会学家罗莎·柯泽尔将其称为“强连接的弱处”,或者说是,亲密朋友对我们的束缚。

相较之下,弱连接因为个体差异极大,或是因为住得很远,不可能结为密友。但这正是重点所在!由于弱连接不在我们的封闭交友圈里,反而能够引领我们接触新事物,自己熟稔的领域,在对方眼里都很陌生。透过弱连接,咨询和机会的传送远比透过密友圈更远更快——因为弱连接的人脉很少重叠。弱连接就像是一座桥,你看不到对岸,所以无从得知他们会带你到何方。

找麻烦,让弱连接变强

人大的王鹏教授有句话说,人脉发生作用,一定要满足两点——地位的对称性和资源的不对称性。

地位的对称性,就是指你和对方的社会地位、层次应该是差不多的,才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比如普通男生遇到女神学姐,你光认识女神学姐没用,如果得不到女神的认可,也是做不成朋友,顶多变成“充电宝”或“接盘侠”,这种就变成了无效人脉。而资源的不对称性呢?这和经济学“五只羊换一把斧头”的交换道理类似,只有不同质的资源才存在交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比如IT男认识一个学英语的学妹,就有很大的进一步发展可能——IT男期末论文的英文摘要从此有了着落,而英语妹子的电脑bug再不用愁了。

那么,大学阶段如何打理“弱连接”?去年我在TED国际公开课做speaker的时候,总结过几点私人经验:

少点“功利”,多交不同专业的朋友。在TED讲完之后,很多人一定觉得我是个特别善于打理“人脉”的女生吧?其实恰恰相反,我连“人脉”这俩字是啥都没考虑过,性格特别内向,平生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好多人的饭局,因为实在不知道该聊什么。在交朋友这件事上,我显得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甚至有点懒。

但我们宿舍有个特好的习惯——绝不24小时和闺蜜(小team)厮混一起,绝不“结党排外”。遇到聊得来的朋友,就一起吃个饭,不想太多,不那么功利。刚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大学秘籍”都在说“要和本专业的师兄师姐搞好关系啊!要先和本学院的人搞好关系啊!”结果……我一条也没做到。我是个在理工院校学英语专业的妹子,也从不觉得我认识个学微电子甚至学微生物的朋友就是“浪费时间”,因为“以后用不上”;也没想过要先勾搭个本专业的学长,因为“以后咨询交换生啊、专业比赛啊用得上”。总之就是聊得来就好。

结果就是无心插柳地交了一大堆学软件、机电、计算机、数理、土木工程的“没用朋友”。到了期末发现,这才是真的“地位对称性+资源不对称性”的意外惊喜啊!——我的金工锤子、不会的高数题、电脑bug、物理通识课、经济学paper、大学语文课占座……通通有了“专业顾问”。请机电学院的学长帮忙磨的锤子,品质绝对藐杀一切文科院系——后来期末交金工课作业的时候,老师看了看锤子质量,又看了看我的脸,笑而不语地给了一个23.5分(满分25)。

不过代价是有的,就是由于工科院校外语妹子的“资源稀缺性”,到了期末,我最多帮忙辅导过7份大学英语通识课作业……当最后美哒哒地迎接毕业典礼时,我发现,真正在大学中帮助我最多的,并不是本专业、本学院的“强连接”关系,反而是那些无心插柳、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没用朋友”。而且更靠谱的是,这些“弱连接”的朋友往往彼此不存在竞争关系,所有友谊更长久,到现在也是非常愉快的朋友。

动动手指,刷个“有效存在感”。刷存在感,大家都会,不就是刷个屏发好多状态或9张大图吗?但这些都不一定是“有效存在感”。所谓“有效存在感”,就是能向别人展示你身上核心竞争力(或具有某种资源稀缺性)的问候和消息。比如我其实是个很懒的人,我身边的某些朋友就能在每次聚会认识新朋友之后,迅速加这个人为社交网络好友,然后定期发一些“习惯进步一点点”之类的朋友联络。我也试图想着做过,不过确实太懒,又懒得张罗大家聚聚。但那时候我会写词,于是就每次挑些朋友,短信发个自己写的词。后来有微信就更方便了,连话费都省了。以文会友总是不招人讨厌。而且一个既会外语又能写古体词的妹子,就更不太招人讨厌。我长得不好看,很多朋友和前辈都是第一次见面,没啥感觉。但是后来因为我的小词,有了重新的认识,熟络了,机会也就来了。最后人生中非常多的机会,都是来自于发自己写的小词——这个时代那么快,你总要有点资源稀缺性的东西,而且能转化成某些价值。

朋友就是用来互相麻烦的。我一直坚信这一点。对待“弱连接”的朋友,我从不吝惜自己在能力范围内的帮助,但是也从不吝惜当个“小混混”麻烦别人。以前不懂这一点,其实后来发现,缘分就是有疏,才能有聚。很多事情都是一回生、两回熟。比如今年端午的时候,我突然奇想要去趟汨罗江悼念屈原,顺便再去趟岳阳(汨罗属于岳阳辖区内),缅怀下岳阳楼。于是厚着脸皮在朋友圈发状态、求偶遇。结果还真有人回了,还正好是在北京工作的岳阳籍学长!其实当时我连那个学长啥样都不知道,从未谋面,只是当时因为写文章,加了很多朋友。就是这么点微不足道的交情,但我还是非常厚脸皮地问了一堆岳阳旅行问题。这还不算,还怂恿学长出来吃了顿饭,让学长帮忙看下旅行攻略和路线有无问题。但是这通麻烦下来,倒是和学长就着吃饭的机会混熟了,这学长正好是北外学英语系的研究僧,毕业后也做翻译,对于我这么个卖“译”不卖身的90后,真是在路径指引和专业方面帮了很大的忙。后来我问这个岳阳学长,咋对一个点头之交妹子那么nice,简直是勤劳有爱好少年啊!岳阳学长泪流满面:你知道吗?我来北京工作十年了!从没有人主动跟我说要特意去我的家乡岳阳看看!

想要“弱连接”变成“强连接”,那就一定要创造机会互相“麻烦”。后来十一的时候去南昌和景德镇,当时我只是接到了一封邮件,是一个从未谋面的南昌朋友在做90后口述史工作室,求免费约稿。而这之前,我和这位南昌朋友并不熟,只是因为《中国青年报》约稿认识,惺惺相惜。结果就是,我非常“好意思”地去了南昌,在他的地界上蹭吃蹭喝蹭住蹭摄影师,临走了还捎带手地带了一堆好吃的。经过我这么一“祸祸”,我倒是和这位南昌朋友、以及他工作室的朋友混熟了,大家可以一起开心地想着做点什么。他现在麻烦我从来不带客气的,直接QQ上“布置作业”——“靖亚,周六我要个视频,要求……周六晚上之前录好给我。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去会妹子了,88。”

面对屏幕,我坏笑着看一个个“弱连接”慢慢长大,变成生命中不断互相帮助的重要朋友。

猜你喜欢

死党岳阳妹子
死党
死党之情
岳阳王家河巴陵东路桥设计
我的『古怪』死党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萌妹子很逗乐
让你HOLD不住的萌妹子
死党换鞋记
岳阳首座全智能变电站明年投运
萌妹子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