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味道台大

2014-12-22明爱暗恋补习社长

大学生 2014年24期
关键词:台大小吃咖啡馆

明爱暗恋补习社长

六个月前,上海交大西24的寝室内,我和朋友蹲坐在地上,面前摆着她开了免提状态的手机,一把女声在倾诉感情苦恼。那是我们去台湾交换的室友,在那遇见了真爱,想和同济的男友分手。隔着一整个海峡,那裹在困惑里的甜蜜语气,混在内疚里的洋洋得意,仍然精准地刺中了我们。挂电话后,我们俩沉默对视,也顺便质问了命运:怎么连恋爱,都是按劳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呢?我继而追问,为什么别人找男朋友就像买菜一样容易,我们就跟抢银行一样艰难?

六个月后,同样作为交换生的我,来到了室友口中有着明丽蓝天和锐利阳光的台湾。坐在台大公馆商圈的咖啡店里,我一边拨弄松饼上的冰淇淋,一边画饼充饥式地,跟另一个交换生怀想南瓜粥丝瓜汤肉末茄子玉米蚕豆。

小吃和台大

大陆游客对台湾最深刻的印象,除了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和通宵营业的诚品外,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食物了——评价也相当两极,有人赞它们美味又创新,有人弹其油腻又重复。在台北已经两个月,但我仍然会被一些美食击中感官,也会被一些味道勾起乡愁,有时我甚至觉得,品尝小吃就是在品尝台北,品尝它的格局和市井,它的家常和隽永。

在街头用力呼吸一口台北的口气,我就能闻到各式气味——有当街贩卖的红豆饼的清甜,有一大锅粉圆的甜腻,也有翻滚的热油里刚炸好排骨的酥脆,还混杂着卤肉饭便当里暧昧的暖意。

这是个属于小吃和下午茶的城市。晚上在健身房跑完步,我都忍不住出门左拐,去附近夜市买一碗药炖排骨,或者一盒章鱼烧。热门的小吃店通常是要排队的,我时常怀疑台湾的钟表被人隐秘地拨弄着,他们有时过得很紧凑——商店十一点后才开门,晚上又早早歇业,有时过得很缓慢,路人愿意用二十分钟,等待一块厚底多汁的鸡排。就连台大也一样,有一家在大众点评网上时常被提及的小木屋,专卖松饼和奶茶,每节下课的间隙里,门口都排满了长队,边背课文边等号的,不在少数。

对台大学生而言,食物就是敲开彼此心门的最好方式。刚开学时,我每天都独来独往,背着空荡荡的书包穿梭在教室间,上课挑偏僻的位置坐,下课铃一响就收拾东西走人。打破这种局面的是一个瘦小的女生,有天下午,她戳戳我的肩说:“待会我们一道吃晚饭吧。”

和国内高校不同,台大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食堂,它的校内餐厅,更像是各类小吃的集合,各国美食的杂烩。她教我领了盘子,灵巧地在各类店铺前穿来穿去,队伍最长的是卤味店,台湾卤味品种多样,有甜不辣也有猪血糕(一种糯米制成的小吃),有海带也有鸡胸,它类似于我们的麻辣烫,但因着台北人不惯吃辣,就滋味寡淡了许多。同样受欢迎的还有日式的猪排饭、蛋包饭——这是长久的殖民文化给台湾人的味觉留下的深刻痕迹。

但我们那天点的是卤肉饭。米饭滚烫、暄软,烫得能蒸出人的两泡眼泪,软得好似在吞自己的舌头,而覆盖在上面的肉沫又嫩又糯,这一勺才刚下肚,就急着想舀下一勺。在我动筷时,那女孩子没有急于吃,反而起身去买了两杯奶茶,我于是放下碗,跟随她一道去。其实台湾奶茶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一大勺黑糖粉圆,加在鲜牛奶里,要是天热,再加几块碎冰,要是怕腻,再加一些绿豆,只是这黑糖粉圆软糯却有嚼劲,牛奶味道醇厚,才勾得人一杯接着一杯买。

每天中午,台大还有不少一些学生社团都会贩卖他们自己制作的食物,作为社团经费。有卖自己家乡特产的——譬如宜兰葱饼,也有卖自家烤箱烘焙的甜品的,譬如布朗尼之类,它们包装大多粗陋,却分量足味道好,因此也受到许多学生的热捧。大家齐聚在校园中心,热腾腾的的食物旁边,是同样的热腾腾的笑脸,他们娴熟地找零,也迅速地给你递来需要的纸巾,就连你手上捏着的塑料袋,他们都细心地注意到了——要我帮你丢吗?

漫步在台大校园里,人情味和食物的香气,相互交缠着,这大概会是我离开时,最温柔的羁绊。

台大旁的咖啡馆

台大周围多咖啡馆,而且是那种不连锁的,独门独户的咖啡馆。店主的品位只凸显于装饰和情调,我很喜欢躲到店里二楼的落地窗旁,点一份brunch或者松饼,噼里啪啦地敲击键盘,同时捕捉对桌的谈话内容。

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名为“second floor”的咖啡馆,在那坐上一整个下午,点一份营养充足的早午餐,享受无限量续杯的红茶或者奶茶,然后窝在沙发上读小说或者看美剧,都是我在台北的惬意时光。也是在那,我见证了中年男女相亲,年轻情侣分手,国中同学聚会,以及一群主妇的小憩谈天。他们的谈话内容,兜兜转转,都是童年往事,异国奇遇,就连牵扯到政治,也是闲话说玄宗的口吻。也是,台湾腔那么嗲,起司片那么脆,奶油饼又那么糯那么粘牙,再是高涨的兵家气焰,到了台北的咖啡厅,也得偃旗息鼓。

时常有暌违三十年的旧同窗,坐在咖啡馆里,握着彼此都已经皱巴巴的手,磕磕绊绊地拼凑出当年的人事——你还记得那个最帅的男老师吗?听说他妻子后来得病去世了,他老得很快;你还记得那时我们的午餐吗?小小的饭盒里,有一块猪蹄还有一颗胡萝卜,是全家最丰盛的一顿;你还记得刚工作时吗?那时台湾经济刚腾飞,没有双休日也少有假期。那些几十年的沧桑变化,放到咖啡桌上,也不过变成那么心平气和的几句,伴着香脆的起司片愉快咽下。

当然更多的,还是学生,因为咖啡店价格实惠的缘故,许多台大学生选择了在这里讨论课题、商定计划、随意聊天。我选的历史课需要课后讨论,我们就时常约在某个咖啡馆,到了后点一杯美式或者卡布奇诺,然后拿出各自准备的资料,就某个问题开始具体的探讨。咖啡的袅袅香气就在手旁,而装帧精美的原版教材放在面前,那一刻,连我这个观光客心态的交流生,都觉得在台大潜心读书,大概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一些社团也会把活动放在咖啡馆,他们聚在一起,盯着屏幕,激烈地争论着什么,但仍然注意控制音量,也让表情不过分紧张,这可能是台湾人的习惯——他们太常自省,时刻怕打扰了旁人。

市场觅新鲜

台大各类小吃集合的“食堂”,对于我们这种吃惯了热腾腾的白米饭的人而言,吃再多的鸡排胃都觉得空落落,因此,想要吃上规规矩矩的正餐,还得自己动手。

没课的早上,我经常六点就起床,和同学一起去附近市场里去寻找当日生鲜。因为平日在家都十指不沾阳春水,所以我们挑选时,刻意避开了那些难以掌控的食物,选取的都是最家常最平实的食材。譬如土豆,洗干净削皮扔锅里跟牛肉一道焖两小时就行,譬如茄子,随便怎么翻炒跟谁一道翻炒都是佳肴,堪称素菜之王。老伯刚担来的青菜、茄子、南瓜是我们的最爱,这样的蔬菜大多是放在电饭煲里蒸的,这偷懒的烹饪方式,却为食物保留了原味和营养,保证了我的维生素摄入量。有时我也和朋友一道钻研菜谱,小心翼翼地按照配方掌控盐量,埋头把胡萝卜切成细细碎碎的丁,做菜如同做项目,都能给人以并肩作战的温暖感。

台湾热带水果多,种类丰富,价格低廉,不管是臭气熏天的榴莲,还是本地人最爱的芭乐,同样是我们采购的目标,芭乐上蘸一点酸梅粉,就是格外地道的吃法了。我们还喜欢逛菜场的海鲜,因为邻近太平洋,因此生鱼片普遍低价,这些生鱼片新鲜又方便,只需一点芥末,就能让我不断慨叹“美味”。双休日时间充裕,我们就会挑一只肥美的鸭子,买一些姜片,做台湾特色的姜母鸭吃,养生又健康。

为打发美味需要长时间炖煮的漫长时光,我们时常边等待边讨论校园新闻。台大有许多校内免费演出,不管是阳春白雪的芭蕾还是风趣平实的相声,不管是白先勇导演的新版《牡丹亭》,还是学生自发排演的新概念话剧,都点缀了台大丰富的课余生活。我们一边商量周末去看什么表演,一边偷尝一块刚捞起来的小排。

好不容易捱满三小时。掀开锅盖,炖烂了的鸡上,还有青翠的娃娃菜,红色的小枸杞,紫色的木耳,黄澄澄的小玉米,我忍不住拿勺子舀了一点汤——不用加任何调味料,那种清淡的却回味无穷的口感,是只属于我们腕下的奇迹。

——这醇厚的鸡汤就像台大吧,不炽烈,却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责任编辑:曹晓晨endprint

猜你喜欢

台大小吃咖啡馆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我是一个小吃货
差咖啡馆
怕冷的小吃货
台大师生上街“要校长”
可爱的小吃货
就是想泡在巴黎咖啡馆里
中国首台大直径盾构机下线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水上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