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淬火交际

2014-12-22刘瑾妮

大学生 2014年24期
关键词:圈子好友交际

刘瑾妮

第一次听到“淬火”这个词儿,

是在高中的化学课上,它是一种提炼和筛别的工艺,

以提高金属工件的性能。

生活中,很多无形的东西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个大熔炉,

帮助人们去辨明是非。

我们身处社会就离不开朋友圈子,

它看似只是帮我们把一群相识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

但实际上,也有“淬火”的作用:

当某一件事儿成了导火索,

所有现实因素都成了熊熊烈火去“冶炼”朋友们的质量,

这时,到底是“点赞之交”还是“生死之交”,

就很容易显现出来了。

今年六月在西班牙的时候,我和同行小伙伴的续签突然出了问题,马上就要变成非法偷渡。走投无路之际,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条状态,本意并不是寻求帮助,只是抒发下自己郁闷和绝望的心情,期望得到安慰,哪想到最后微信里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看到了我的状态,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和资源,又帮忙联络,使我们成功续签。

我原本对于微信朋友圈颇有微词,觉得它无非是在这个薄情的社会里,把人们彼此的壁垒竖得更加严密结实而已,而这件事让我对朋友圈有了改观——原来,这也是一个能交到真朋友的地方——有了事儿,朋友圈建造人脉关系的作用,真的会凸显到最大。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受到朋友圈的好处。我在英国上学的时候,有次论文内容涉及人类学的宗教方面,我需要找到一位有国际视野信奉伊斯兰教的留学生实地采访,获得他们最真实的反馈。经过反复地考量,我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条post(类似于QQ空间里的说说),发动我所有的好友,帮忙找一位在同城上学的土耳其留学生,他需要会说土耳其语和英语,信奉伊斯兰教。虽然我的post下没有多少人回复,但我的几位老外朋友帮我转发了那条post,他们在英国的人脉必然比我广得多,很快,他们就帮我找到了四位符合条件的土耳其留学生。之后一切顺利,我完成了四份采访,得到了第一手资料,也顺利完成了论文。

这样看来,朋友圈子,真的是一个太好的积攒人脉并利用人脉的地方。

众多社交网站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人们交朋友的本能,也帮我们开阔眼界,像滚雪球一样认识更多的人。认识更多的人当然有好处,有些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让我们对“朋友圈”多了一丝感动和信任,而不仅仅是“人际”这个冷冰冰的范畴。

留学期间我曾在欧洲兼职做导游,许多游客留了我的联系方式,他们回国之后,有时会在微信上跟我聊两句,有时也E-mail给我一些他们在欧洲的照片,感谢我给他们带来了精彩的旅行。其中有个小姑娘,二十出头的样子,活泼开朗还特别热心,把我当亲姐姐看,在知道我仍旧单身之后,把帮我找对象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头等大事,不遗余力地发动她所有的朋友,为我介绍各国导游。就这样,我认识了很多同行们。其中有一位叫Silver,是在法国当导游的香港人,经验丰富脾气好,又是国人,在大洋彼岸相识自然是倍感亲切。我当时被英国旅行公司的老板各种克扣,又不懂国外的法律,感觉被欺负得很可怜,正在那个时候,Silver知道了我的状况,帮我介绍了他在英国一位搞法律的朋友Geno,也是香港人,他一分钱不要,帮助我去讨回应有的权益。这场口水仗,来来回回进行了一个多月,到后来我甚至已经觉得愧疚,不想耽误人家那么多时间,可他们还是全心全意地帮助我,后来我不仅无偿地提前结束了合同,他们还帮我在荷兰的一家旅行公司找到了工作。这件事让我极为感动,没想到朋友圈子还有这个好处,能够在实事中发觉那些真正对我好的人。纵然,我们没有像那个小姑娘期望得那样牵上红线,但我收获了跟爱情一样珍贵的东西,这仍旧归功于强大的交际网。

交际圈固然有诸多的好处,但是,若以为它给我们带来的都是些欢愉正面的能量,可就大错特错了。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不同学院,因为学校的一次活动相识,我们关系非常好,不管平时吃饭还是逛街,她都会亲昵地挎着我的手臂跟我一起,平时有事没事儿的也跟我在微信聊天,叫我“亲”。我要是在朋友圈发了状态或者照片,她也总是很快回复,写一些褒扬的话,直到一天,事情出现了戏剧化的发展。微信朋友圈有一个特别赞的功能就是,非好友之间不能看到别人在各自好友朋友圈中的评论,这就是“朋友圈”的意义,用以保护各自的圈子,互不干涉。偶然一次,我加了一位同学的微信,哪想到他是我们的共同好友,只是我那女朋友不知情罢了。我的新朋友发了一条状态“今天天气真好,跟瑾妮出来喝东西感觉真好”,就那么刺眼地,我看到了我那女朋友在底下的评论,是对我赤裸裸的嘲讽,“我看见她就烦,恐怕只有你愿意跟她接触”,甚至怂恿那位同学跟我断绝来往。她当然不会想到,这一切竟然也能被我看到,而我更加想不到的是,平时那么温柔可人的她,我深深信赖并用心对待的朋友,实际上对我却有如此深重的怨念,虽然我至今没有想到,自己到底哪里得罪了她。当时,我只觉得害怕,原来人性还有如此颠覆的一面,若不是万能的朋友圈,我一直会把她当做自己很好的朋友,然而只怕那时,她在背后捅我一刀,我都不会得知,那才是真的冤枉。

如此想来,朋友圈竟然还有甄别“朋友”的功能。

我在人人网上有位好友,是当年一起考托福时的战友,彼此关系很好,因为他总是在第一时间给我点赞,当我发布了什么开心的消息,他也会留言说恭喜。他是西安人,经常说如果去西安,一定要请我吃饭,无论什么忙,一定尽力帮。后来,真的有次请求人家帮忙,其实无非是件小事,请他把上次考过的托福作文题目分享出来,可他却支支吾吾不愿回答,生怕造福别人成就了竞争对手,后来干脆把我拉黑,断了来往。我最开始只是疑惑,后来便觉得愤怒:不是口口声声把我当朋友吗,朋友不该同甘苦共进退吗?为什么仅仅这么一点利益的纠葛,就能把友情撕得粉碎!后来渐渐也想明白了些,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我似乎也没有什么理由一定强求人家分享出自己的成果。只是偶然想起来,还是会因为失去一个朋友觉得惋惜,等到过了那个年岁再回头看,却又感激我的交际网帮我筛选出过于顾己的人,这样的性格和类型,终究不能好好地相处啊。

各类社交网站用久了,我也逐渐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关注”我的人,并不一定是“关心”我的人,一字之差,里面却蕴含了太多的深意。我留学期间认识了一位男同学,家庭条件不太好,在英国那个物价疯涨的地方,生活自然捉襟见肘。物质条件的薄弱让他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心理,为了正常地生活下去,他开始有选择性地把朋友圈子分类,把所有“高富帅”和“白富美”的账号屏蔽掉,专门加很多拿国家助学金的在国内苦苦挣扎的大学生账号,貌似只有看到别人更加“凄惨”的物质生活,他才能找回一点点自信。这样看来,朋友圈就是他的过滤网,帮他选出适合“存活”在自己朋友圈里的人。不过,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倒是更希望他的“朋友们”能够好好利用朋友圈这个功能,把这样心理不太健全的人筛出去呢。

我还有个很有趣的女朋友,说她“有趣”,可不是指她有多么风趣幽默的性格,而是她在交际网站这个虚拟社会中的行事方式,实在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她总是过于嫉妒别人,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偏偏又缺少同情心,在别人遇难的时候幸灾乐祸。这可不是什么好品质。具体表现为:一旦别人有了什么好事,总能看到她酸溜溜地回复上几句,或者,等一会看到她自己也发出状态,意思无非就那一个:“XXX的什么什么事儿,也不过如此嘛。”一旦别人发了几句抱怨或者伤心的话,她总能在第一时间上去点赞,唯恐天下不乱。幸而先进的社交网站有留言和点赞这个功能,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一些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很多“朋友”的质量,还真的要被蒙在鼓里呢。

现如今,交个朋友也不像以前那般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只要动动手指,加个好友,对方就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成为了我们交际圈子中的一员。现实让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一个个判断网站上“好友”的真假和质量,然而,朋友圈子最大的劣势也恰恰是它的优势,虽然圈子里鱼龙混杂,但长期积累下来,不同圈子的人总会呈现出固定的一种社交状态,这时,就是我们进行选择的最好时机了。

猜你喜欢

圈子好友交际
情景交际
属羊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雪花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