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施护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应用研究※

2014-10-10邱艳华封爱婷

河北中医 2014年9期
关键词:阳上亢汤剂缺血性

邱艳华 蒋 娟 封爱婷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护理部,江苏 连云港 222004)

1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消化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4

后循环缺血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TIA)和脑梗死[1]。眩晕是后循环缺血性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相应区域的供血不足,产生以头晕、目眩为主证,伴有视物旋转、汗出肢冷、恶心呕吐、耳鸣等一系列症状,常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2012-02—2013-02,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施护护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60例,并与常规护理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20例均为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护理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 45~80岁,平均(63.7±8.7)岁;病程1~6 d,平均(3.5±1.3)d。对照组 60 例,男 38 例,女22例;年龄45~80岁,平均(62.5±7.7)岁;病程1~7 d,平均(3.9±1.2)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1.3 护理方法 2组除采取常规扩张血管、抗眩晕药物治疗外,均根据患者的证候分型予以中药汤剂治疗。肝阳上亢者予以平肝潜阳方药,主要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生牡蛎、代赭石等;痰浊中阻者予以祛痰健脾方药,主要药物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等;瘀血内阻者予以活血祛瘀生新方药,主要药物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药、枳壳等;肾精不足者予以补肾填精方药,主要药物党参、熟地黄、茯苓、天门冬等;气血亏虚者予以益气养血健脾方药,主要药物人参、黄芪、当归等。此外,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夏枯草,以清利头目;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止吐。

1.3.1 对照组 采用一般常规护理,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注意多休息,切忌过劳或纵欲过度,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防止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

1.3.2 护理组 采取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根据眩晕的病机和证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并且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辅助治疗。

1.3.2.1 服药护理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指出了正确服用中药汤剂的重要性。肝阳上亢者服药时尤其告知患者注意中药汤剂要稍凉服用以利药效,另外避免因温度过高加重患者烦躁的情绪。痰浊中阻者中药汤剂易温服,呕吐较重时暂停服药,待呕吐减轻后或将汤药浓缩后可分少量多次服用,服药后用姜片擦舌。瘀血内阻者中药汤剂易稍热服用,以达到行血通络的作用。肾精不足者服用填精补肾的中药汤剂易空腹温服。气血亏虚者中药汤剂中人参另煎兑入,易温服,或用米汤送服。

1.3.2.2 耳穴埋籽 《灵枢·口问篇》记载:“耳为宗脉之所聚。”故临床常采用王不留行埋贴于患者耳朵上相应的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本病常取耳穴有内耳、神门及交感等,肝阳上亢者加心、肝、肾、三焦;气血亏虚者加肾、脾、胃;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痰浊内阻者加肺、脾、肾、皮质下;瘀血内阻者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另外合并失眠者加神经衰弱点、失眠穴、皮质下等;耳鸣者压内耳、三焦等;恶心或呕吐者加胃、膈等。一般每次压籽3~5个穴位,每日按压3~5次,每次1~2 min,王不留行一般埋压2~3 d更换1次。

1.3.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肝阳上亢者宜多食山楂、紫菜、香菇、海蜇等,禁食辛辣、油腻及过咸之品;痰浊内阻者宜食祛痰熄风之品,如薏苡仁、萝卜、红小豆、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物,禁忌甜腻、生冷、油腻饮食,尤其忌食公鸡肉等助痰生风的食物;气血亏虚者饮食宜少食多餐,以细软、滋补为主,鼓励患者食用粗粮、蜂蜜、山楂、香蕉、西瓜等,忌食羊肉、辛辣之物;肾精不足者宜多食营养丰富、易消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胡桃肉、大枣、山药、甲鱼、羊肝、猪肾等血肉有情之品。

1.3.2.4 情志护理 中医有“怒伤肝、悲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七情所伤之说,所以对眩晕患者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恐慌、消极悲观等情绪,同时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以免影响心情,使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尤其对肝阳上亢型患者,更要防止因情绪激动而导致眩晕反复发作,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记载“肝为语”,因此可以尽量让肝阳上亢者通过诉说的方式减轻其压力和激动情绪。气血亏虚型患者往往多属久病,对治疗失去信心[3],因此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交流,解除其思想上的包袱,使其宁静心神,调和气息,向其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经验,增强其信心。

1.3.3 疗程 2组均护理干预治疗15 d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方法 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4]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并比较2组症状消失的时间,包括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汗出肢冷、恶心欲吐、耳鸣、头痛。

1.5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自觉无眩晕症状,头清目明,精神饱满,随访6个月无复发;好转:偶有眩晕不适,口服清脑醒脑丸或针刺后马上缓解;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2]。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DHI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护理组 60 65.2 ±7.1 39.7 ±4.7*△对照组 60 65.4 ±6.9 43.8 ±5.8*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DH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明显降低,且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2.3 2组治疗后DHI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DHI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表3 2组治疗后DHI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组 别 n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汗出肢冷 恶心欲吐 耳鸣 头痛护理组 60 6.05 ±1.13* 3.11 ±1.56* 2.23 ±0.96* 1.56 ±0.67* 7.07 ±1.35* 2.43 ±0.63*对照组 60 6.75 ±1.22 4.05 ±1.52 2.78 ±1.11 2.11 ±0.68 7.45 ±1.42 3.12 ±0.65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DHI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以促进症状消失。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往往发病突然,进而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本病反复发作成了困扰广大中老年患者的顽疾。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源多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后循环缺血对内耳前庭平衡系统造成影响进而导致眩晕,约占全部患者的80%以上[5]。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多因素体虚弱,情志不遂,饮食厚味而致气机逆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进而出现眼花、眼黑、视物皆转等症状。《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里记载,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以上为后世“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的说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医通过中药汤剂、针灸、饮食调解等方法,在治疗眩晕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中医辨证施护就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护理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证型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辨证施护,从而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辨证施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病情恢复,临床操作简单方便,值得借鉴参考。

[1]杨尚菊,程红亮,江颖子,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护理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3):236-23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3]Nola G,Mostardini C,Salvi C,et al.Validity of Italian adaptation of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and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izziness[J].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2010,30(4):190.

[4]尹霞.浅谈眩晕病的情志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421-1422.

[5]刘春华,王净净.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述评[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2):2516-2518.

猜你喜欢

阳上亢汤剂缺血性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伤寒论》对于现代中药汤剂制作的启示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复方羊角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