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钟山系列诗看王安石人生价值体系的调整

2014-09-29

文艺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钟山北山王安石

严 铭

在中国文学史上,王安石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于时代和人生的况味的体察,尤显洞彻。他在遭遇政治打击之后,坚韧旷达,精神不倒,展现了一位伟人的风采。熙宁九年(1076),他隐退江宁钟山,从此他以诗叙说自己的思想意趣和人生价值取向,我们从他的钟山系列诗中,能清晰看到他努力整合、调整人生价值体系的心路。王安石的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

一、从以为天下百姓做实事为本到以钟山为生命的寄托

父亲王益做地方官时,关心民间疾苦,自律严而待人宽,这些品格给王安石以深刻的影响。他在《答韶州张殿丞书》中回忆其父时说:“盖先君所存,尝欲大润泽于天下,一物枯槁,以为身羞。”所以王安石为官,不求地位优厚,只想为天下百姓做实事。在任大理评事、知鄞县、通判舒州、知常州等地方官时,以便民为务,兴修水利,治理农桑,拯济贫民,重视兴学。《邵氏闻见录》称:“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①同时,他也看到民间的痛苦和贪官的不仁:“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感事》),“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发廪》),因而常有自责和愧疚之心。这些后来都成为他熙宁变法的出发点,也意味着他的变法必然要遭遇极大的阻力。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人物回避政治纠葛的最传统的方式之一就是隐居,从商末的伯夷、叔齐到春秋时期的介之推,再到后世历代的士大夫,都体现出相同的路数。在宋代一大批士大夫们的心灵世界里,有一个世俗生活之外的终极归宿,而山居生活则成为连接这种理想归宿与现实生活的桥梁。王安石退政后,赋闲金陵,就以钟山为生命的寄托。他的钟山情结不仅因为父亲曾任江宁府通判而居江宁,也与父亲死后葬于江宁有关:“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忆昨诗示诸外弟》)“故畦抛汝水,新垄寄钟山”(《杂咏》其十一),更是他远离政治、远离尘世心情的表现。第一次罢相后就寓居江宁钟山,这从他的《泊船瓜洲》一诗就能感受到,“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反映了诗人对钟山依恋之深。第二次罢相,远离了政治风波,王安石一心一意投老钟山,营构别样的精神家园。将庭园定名“半山园”,自号“半山居士”。过着“终日看山不厌山”(《游钟山》),“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两山间》)的生活。沈钦韩引王巩《清虚杂著》云:

王荆公居钟山下,出即乘驴。予尝谒之,见其乘驴而出,一卒牵之而行。问其指使:‘相公何之?’指使曰:‘若牵卒在前,听牵卒;若牵卒在后,即听驴矣。’或相公欲止即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随行未尝无书,或乘而诵之,或憩而诵之。仍以囊盛饼十数枚,相公食罢,即遗牵卒,牵卒之余,即饲驴矣。或田野间人持饭献者,亦为食之。盖处无定所,或数步复归,近于无心者②。

这段文字最能说明荆公晚年随缘自适、平淡自处的生活态度。

在王安石心中,钟山就是其全部生命的寄寓。钟山又名北山,在他晚年的绝句中,与钟山有关的诗多达数十首,如《游钟山》、《钟山即事》《望钟山》、《怀钟山》、《钟山晚步》、《同长安君锺山望》、《北山》、《游北山》、《思北山》、《同陈和叔游北山》、《宿北山示行详上人》、《北山暮归示道人》、《记梦》、《北山三咏》等等。他也满怀深情地描写着钟山。“云从锺山起,却入锺山去。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即事二首》)山、人、云融为一体,足见人与自然亲和、容与无间的程度。“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两山间》)人爱山,山恋人,山人的情感纠结无以复加。“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游钟山》)“日日思北山,而今北山去。寄语白莲庵,迎我青松路。”(《思北山》)等诗句说明诗人对钟山的喜爱、思念之深,表达了山与人不可分和意欲托身钟山的强烈感情。而《杂咏六首》其三则更为明显地表达这种寄寓的意味:

朝阳映屋拥书眠,梦想钟山一慨然。

投老安能长忍垢,会当归此濯寒泉。

诗人借山抒发感慨,从中也可知诗人欲借寒泉洗净污垢。在王安石的一生中,最为牵动情怀的当是其倾尽全力的革新变法一事,这场变法运动的是是非非在诗人的敏感神经中也很容易得到感应。在变法期间,反对派的大臣大部分被调任或贬往地方做官,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病死,高氏(高氏立神宗不满十岁的儿子赵煦为帝,实则独揽朝中大权)坚持“祖宗法度不宜改变”③,招司马光进京辅政,开始了一系列罢废新法的活动。当王安石悉知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罢废时,尚能镇静,而当得知免役法也被废止时,乃失声道:“亦罢至此乎?”“此法终不可罢!安石与先帝议之二年乃行,无不曲尽。”④所以诗人虽寄身钟山,徜徉乎山水,并未忘情于熙宁变法。

二、从对政治改革的高涨热情和自信到远离庙堂、追求寂静的心境

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被召任参知政事,就向神宗和盘托出自己的改革思想和方案,也对前途满怀无限希望,“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次韵冲卿除日立春》)。他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组成以吕惠卿、章惇、曾布、韩维等为核心的中坚力量,陆续实行了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诸项新法。由于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皇族、外戚的特权和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抗,每一项新法都是在激烈斗争中推行。而王安石总是充满自信,不为时移,不为物悲。“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愿回羲和借光景,常使秀色留檐边”(《白云》)。由于司马光、范镇、韩琦、富弼、曾公亮、陈升之、吕公著、孙觉、李常、张戬之流,影响改革运动的继续,尽管王安石屡屡进行反驳,力排众议,却遭到来自改革派内部的宋神宗和曾布的联合抵制,再加上吕惠卿的背离,自己有病,特别是爱子王雱病死,使之受到很大刺激。在多重力量的打击之下,王安石辞相退居,也宣告变法失败。

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首一说:“王荆公……其志在天下后世。必欲一身一时任其事。但不得人人似荆公耳。乃不谅其心。万口交讪,岂不冤哉!荆公自信无愧,不以人言为意。”⑤这种评价是客观实际的,王安石在沉重和痛苦中退隐钟山,他的心情和思想变化极大,我们从他的诗里再也看不到变法时的那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的热情、豪情和胆气,更多地是表现了诗人闲适之情和对寂静境界的追求。

《钟山即事》就是诗人此时状况的最好写照。“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在诗人的眼里、心中,一切都是那样的静寂。涧水无声地流淌,花草悄无声息地摆弄风姿,鸟一声也不叫,人终日默坐在茅草屋檐之下。这种空寂的境界,是诗人经历政治改革失败后一种无言的表白。当年以“三不足”的精神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而终落得心力交瘁,无补于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所以,诗人在诗中总以寂静的氛围包围自己,让身心都沉静下来,不思不言,或许这就是诗人的一种反思方式吧。又如《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其心境、诗境颇近王维。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涨满了陂堤,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这寂静的境界让诗人沉迷,以至于坐下来计数花瓣一瓣两瓣地飘落,“坐久”说明时间之长,诗人的心情之闲、心境之静。诗人一人边走边注意地上的青草,也不知回家的路到底走了多少时间。诗人的这种忘我静处的风调在《半山春晚即事》中更明显: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半山在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的路程,故称半山。本诗反映了诗人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先摹绘红花凋谢,绿叶满枝的景象;接着力写静谧之境。小路沿着山坡在密林中蜿蜒曲折,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而半山园的主人或居家凭几小憩,或杖屦寻幽,恬淡安宁,欣然自乐。在这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北山上清脆悦耳的鸟音,极富韵味。在这北山之上,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增添一点慰藉。整首诗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诗人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隐约可见。所谓“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⑥。

此外《北山》、《即事二首》、《山前》、《山中》、《两山间》、《望钟山》等诗,都流露出诗人远离尘嚣,不问世事,整日卧看风月,观花见山,寻云相伴,无心无处,力求宁静的意绪。

三、从儒者的积极进取到投身佛道的超然自处

王安石的世界观相当复杂,但罢相隐居前,其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体系,是积极进取的。他年轻时就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任地方官时,勤政为民,积极改革。而最能体现他变法思想和路线的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当时虽然没能引起宋仁宗的注意,却得到宋神宗的赞赏和重视,富民富国强兵的共同愿望,使王安石和宋神宗走在了一起,王安石因此在改革派中的声望最高,然而结局让人心灰意冷。第二次罢相后,王安石佛老思想抬头,这也成为他抚慰心灵,解脱苦闷的法门。梁启超颇有感慨地说:“读其诗词,几不复知为曾造作掀天动地大事业开拓千古者也。……晚年著字说一书,精心结撰,而颇耽佛老,见道益云。”⑦

王安石认为佛和老庄“以无思无为,退藏与密,寂然不动教天下而传后世,故佛道之徒,多宽平不忮,质静而无求……方今乱俗不在于佛道,而在学士大夫沉没于利欲之中,不能自拔”(《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故其隐居钟山后,投身佛道,精心研读佛书,多与高僧禅客交游。从其诗中大致可知,其结交的僧人有安、白云、道升、行详、宝觉、觉海、道光、大觉、瑞新、净因、荣上人、元公、常坦、惠思、胜上人、赞元等等,并常与他们读经问道,酬赠唱和,表现出深厚的方外之契。元丰七年,王安石奏请舍宅为寺(神宗赐曰报宁寺),还以私田充蒋山太平兴国寺,为亡故的“父母及雱营办功德”(《乞将荒田割入蒋山常住札子》)并自写语录“知妄为妄,即妄即真;认妄为真,虽真亦妄”,他还要求他的家人读佛经明佛理。他的大女儿因想念父亲寄诗言怀,他写了《次吴氏女子韵》的诗还不能为女儿解忧,就在《再次前韵》直接以佛典教育女儿,告诫儿女只有读《楞严经》《妙法莲花经》,才能解决“念家”,即惟有佛家思想能解脱。诗曰:“秋灯一点映笼纱,好读楞严莫念家。能了诸缘如梦事,世间惟有妙莲花。”但诗人甚觉不足,又写了《寄吴氏女子》,附上近作《拟寒山拾得二十首》,仍以佛家思想劝慰女儿,并将此诗也寄给次女蔡氏女子。在他的倡导下,家庭的佛教气氛非常浓郁,儿子王雱也作《佛书义解》数万言,弟弟王安国大量抄写佛经,以超度亡母(《平甫墓志》),妹妹长安君“晚好佛经,亦信践之”(《长安县太君墓表》)。

王安石不少的诗都表现出对佛禅的喜欢和通彻了悟。如“我亦鹫峰同听法,岁时歌呗岂辞遥”(《宝公塔》)记写去宝公塔听讲佛法;“北窗枕上春风暖,漫读毗耶数卷书”(《北窗》)说的是读佛经之事;“弦歌无旧习,香火有新缘”(《示耿天鹭》)带有入空门的深刻体验;“本来无物使人疑,却为参禅买得痴。闻道无情能说法,面墙终日妄寻思”(《寓言》其三)讲自己坐禅的生活;“独悟自根本,不从他处起”(《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七)讲自心自性;“勇有孟施舍,能无惧而已。若人学佛法,勇亦当如此。休来讲下坐,莫入禅门里。但能一切舍,管取佛欢喜。”(《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十九)讲学佛的态度要有实行精神,不必“坐下”听讲,不须进入“禅门”,只要能舍一切,圆成但一性,一切法由此而起,佛定然欢喜。此外,他的《与僧道升二首》、《题徐浩书法华经》、《读维摩经有感》、《即事二首》、《题半山寺壁》等诗,都流为佛偈,深通佛理。就是一些山水诗也饶有“僧趣”,深得佛理禅机。如《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杂咏》《半春晚即事》、《山中》、《春日》、《暮春》、《太湖恬亭》、《赠安大师》、《北山》、《游北山》、《山居杂言》、《定林所居》等诗都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在他的笔下,山、水、花、鸟无不渗透禅宗闲适淡泊的人生意趣,令人宅心事外,身世两忘。我们看他的《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诗人以山比拟自性,自从一悟后,终日逢着山,绝无厌倦,而且安住自性,不再犹疑,一切随缘起妙用,正如这山花落了又开,只有山一年四季都在;山水乱流出山去,而山依旧悠闲自在。

由于早年对生活的极端热爱以及晚年对一些人事的极度失望,导致他反复借助佛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认识论等来修养功夫,重新观察和估价自身及环境,进行人生的反思和检点。如《怀钟山》:

投老归来供奉班,尘埃无复见钟山。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因满天的尘埃,竟然看不见钟山。实则因烦恼太多,遮蔽了自性山。人间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⑧,自不必等到“黄粱熟”,才知是梦。“诸行无常”,有生就有灭,有开始就有结束,人间好事必定缘散而后结束,所以不必等到结束时才知道结束。反之,苦事也无常,迟早有结束的一天,居苦而不苦,则得佛法受用。诗人以佛教的如梦如幻观点来对待人生,自释情累,达到心理平衡。王安石继承和发展了王维以来以禅入诗的传统,更开启了宋代诗风,梁启超《王安石传》说他以禅入诗,“虽非诗之正宗,然自东坡后,熔佛典语入诗者颇多,此体亦自公导之也。”⑨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首一载:“黄鲁直跋荆公禅简云,荆公学佛,所谓吾以为龙又无角,吾以为蛇又无足者也。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⑩正指出了佛禅对他风度、人格的影响作用。

不仅如此,王安石还从老庄的哲学思想中找到精神慰藉。早年他曾否定庄子,认为“庄周,古之荒唐人也,其于道也荡而不尽善……”(《九变而赏罚可言》)晚年的他则爱好庄子:“物随扰扰集,道与翛然会。墨翟真自苦,庄周吾所爱。”(《无营》),甚至与庄子有一种心灵上的感通。如《杂咏八首》其一:

万物余一体,九州余一家。秋毫不为小,徼外不为遐。

不识寿与夭,不知贫与奢。忘心乃得道,道不去纷华。

近迹以观之,尧舜亦泥沙。庄周谓如此,而世以为夸。

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庄子道归自然的充分肯定。

总之,王安石特殊的政治经历促使他晚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他从自我的调整中找到了一种远离尘俗,不为物累,凝然守心的超然自在。因而其钟山系列诗与其说是他性情和感慨的流露,还不如说是一段心史。对于王安石而言,世间很多事和诗歌创作一样,“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种深刻的体悟,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声誉,对宋诗和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开有宋一代之风气”(11)的贡献,他的思想和精神成为后世文人的一面旗帜。

①邵伯温《邵氏闻见録》(卷1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8页。

②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引自张祥浩、魏福明《王安石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页。

③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621页。

④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荆囯王文公言行录》,引自王树海《禅魄诗魂——佛禅与唐宋诗风的变迁》,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391页。

⑤⑩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 15、35-36页。

⑥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21页。

⑦⑨(11)梁启超《王安石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326、320页。

⑧鸠摩罗什等《佛教十三经·金刚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页。

猜你喜欢

钟山北山王安石
张志民
金钟山秋色
北陂杏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心留北山回不来
王安石的坏习惯
雪生动在钟山的背面
去北山公园秋游吧
青年学者风采 钟山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