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观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联

2014-09-29

文艺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论关联

李 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今观念与文论思想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两者的相互关联在很多层面都有体现。我们这里对古今观与中国古代文论关系的考察只是把两者视为单独的两个整体来进行的考察,并不是对文论家的古今观念与其文论思想之具体关系所进行的个案式详究。下面本文仅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即两者所共有的文化属性及其在文化结构中的定位和较为微观的角度即两者在古今问题上的实际关涉以及两者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究。其文如下:

一、从古今观与古代文论的文化特性看两者的关联

无论是古今观还是中国古代文论都是当时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决定其根本性质的还是当时的文化态势。换句话说,文化大背景是古今观与中国古代文论存在的共同基础。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古今观与古代文论都是指共时性的,这也是我们讨论两者关联性的基本前提。而从决定古今观和文论的具体文化要素来看,两者也是具有很多共通性的。张连海认为整个社会群族的观念变迁主要是由其潜意识决定的①。这足以说明一种文化形态下的观念是其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古今观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的观念形态。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对古今问题的反复论及与高度关注中就足以说明此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持续存在。因此可以说古今观念本身变迁的历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衍变的缩影。并且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制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社会政治结构促使人们对古今问题的审视还带着伦理性和政治性因素。这就使得古今观念对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由此也可说明古今观与受社会政治、信仰等文化因素影响较深的文学理论之关系也必然较为紧密。同时,决定观念的民族潜意识又对“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以及语言等产生决定性的作用。”②由此看出,在任何一种文化模式中,观念对文学的影响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而鉴于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作为观念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结点,古今观与文论的关联性显然更为突出。这种关联从中国古代文论本身的特点来看,也是比较清晰的。中国古代文论基本以杂文学观念为主,这种文学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文学概念也有较大的不同,它是一种文章学乃至文化学理论。正如今人所说,“中国古代文论源远流长,著作浩如烟海,不仅涉及到近人所谓文艺理论,同时也涉及到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语言学、韵律学等,这不能不使中国文论呈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文论(主要是西方文论)不同的特色。”③这种文学理论实际上就把更多的文化范式都纳入了考察的范围,或者说他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较其他民族的文学理论要更为厚重。毫无疑问,中国古代文论极强的文化蕴含性也必然导致它与其他文化观念的联系更为紧密。而古今观正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观念形态。因此,说到底古今观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联还是由它们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无论是古今观还是古代文论,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特性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两者都是中国文化这个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因此它们生长的土壤是共同的,其关联也是必然的。

二、从古今观与古代文论在文化结构层次中的位置看其关联

文化,一般比较笼统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而非物质文化还可以分为更细的几个层面。杨国枢《中国人与自然、他人、自我的关系》一文把非物质文化分为“完成文化”和“主观文化”④。作者同时指出,当前的文化研究对“主观文化”的重视不够,而实际上“主观文化”才是整个文化的精华所在。因为其他的文化形态即物质文化和完成文化都是为了表达“主观文化”的内涵。

那么,这样看来,我们所讨论的古今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显然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的“主观文化”这一范畴。它作为观念性的东西,应该是文化中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它对“完成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等方面就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因而,正是从古今观念在主观文化中的这一类属性特征,我们看到了文学理论和它的必然关联。因为文学理论实质上是文学观念的理论形式而已,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观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学理论。那么古今观和文学观作为观念体系内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就有着必然的关联。且先不论作为文化观念的古今观与深受文化诸要素影响的文学观念之间的特殊关系,仅把两者作为一般的观念来看待,它们之间也存在必然关联。这和观念具有网络性的特点有关,因为“在观念群里,每一个观念都处在纵横联系相交的连结点上,它自身不会轻易移位或改变;每一个观念还可以得到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观念的支持,不容易轻易地被否定。”⑤由此看来,古今观与文学观之间的联系性是显而易见的,故而古今观与文学观念的理论形式——文学理论之间的相关性也就可见一斑了。实际上,古今观与古代文论的关联也不仅和两者在观念体系中的相关性有关,即使把两者放到整个文化结构中来看也是存有关联的。正如王永云所言:“文化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的相关关系是难以穷尽的。”⑥

总之,文论古今观是社会古今观的另一个展现平台,从古代文论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来看,作为文化观念之一的古今观也必然倚重于这种饱含文化意蕴的文化形式来呈现,这就导致古今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突出性存在。故此,两者的关联性显然就要更为紧密一些。

三、从与古今问题的具体关涉上来看古今观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联

以上主要从古今观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特性及其在文化结构体系中的联系性等两方面粗略地阐释了古今观与古代文论的关联。这种关联性主要还是从文化诸要素的一般相关性来谈的,因而显得比较模糊。要想更清晰的厘清古今观与古代文论的关联还需要从一个较为具体的视角入手。实际上,正是基于古今观与古代文论在文化体系中的相关性,古今问题成了两者在内容层面相互关联的重要原因。因此古今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也会一并在古代文论中存在。下面我们具体从古今观的三个内容层面来讨论它与古代文论的具体关联。

古今观是人们在看待古今问题时所形成的观念性认识。古今观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人们对古、今时代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态度、看法。这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区别看待人们对古今认识所形成的观念。这个层面上的古今观就是指在对古今认识的基础上表明对它的看法。比如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或者还是对古今一视同仁。这也充分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古代和当下)的认识和判断,而在这种判断中又标明了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毫无疑问,这种价值取向与评判倾向同样会贯彻到文学观念中,人们对古代文学与当前文学现状的认识和评价也必然与这种价值判断密切相关。对古今的态度与对古今文学的态度虽不能保持完全的一致,但是其基本态度应该是统一的。当然这种一致性还有一定限度,并且仅仅是从古今两端来谈的。比如南朝时期沈约、裴子野等人对古今的态度和他们对古今文学的评价就基本一致。而刘勰《文心雕龙》对古代经典与当前文学的态度,则体现出文论古今观对社会古今观念的部分修正。但是总体来讲文论古今观与社会时代的古今观都是基本吻合的,这也充分说明两者在对待古今态度上的密切相关。因此,文论对古代与当前文化(文学)的认识和批评也成为其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著作来看,也的确能够由其古今倾向明确其文化诉求。

古今观的第二个具体内容就是古今关系。对古今关系的认识不但是古今观念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应该是核心内容。因为这是研究古今观的根本目的所在。在对古今关系审视的背后便是人们立足当下的积极探求,是从相同中得到经验性的启发,还是在不同中寻得崭新的思路,这都与人们对古今关系的认识密切相关。毕竟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必须面对他们眼前客观存在的古今事实。如何看待他眼前的古今关系也就决定着他当下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诉求。比如说老子的古今观,在看待古今的态度上他就认为古今大不相同,且呈现的是一种倒退的趋势,所以他的态度就是崇古抑今。针对这样的古今评价,于是老子便主张“复归”到原始氏族社会式的时代。可见,对古今关系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取向、文化取向。因此,我们说古今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虑人们对古今关系的看法。文论中对古今关系的处理也是同样存在的,而且还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为无论哪一个时期的文学也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何继承前人而发展当前的文学就成了每一个时代必须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古今关系也就成了文学理论不得不解决的重大课题。譬如魏晋南北朝文论就文学面临的新变必须对古今、新旧文学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文心雕龙》“论古今文体”⑦,并且在处理古今文学关系时提出了“望今制奇,参古定法”⑧的主张,他对古代经典采取“通变”的基本思路也被广泛认可。当然,文论处理古今关系的方法和态度也必然影响到其他文论思想内容,这又是文论内部关联性的问题,在此就不展开阐述了,但这种联系性的确是存在的。如果说一种文学理论无法避免古今问题,那么它就无法避免对古今文学关系的处理。因此就可以说,古今观念在文论中也必然存在。

再次,古与今从时间上涵盖了观察者所知的所有时空,这包括眼前的和曾经存在过的时空。于是把古今连贯起来看便是一个完整的历史。那么对古今流变过程的认识其实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因此,不难理解有人干脆把古今观理解成历史观。其实,这正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待古今的必然结果。人们对古今历史的认识模式同样也会体现在文学理论中,对整个文学历程的总体看法也就构成文论的文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古代文论重要的组成方面,当然也牵涉到文论内容的其他方面。这种古今观念在采用古今视野的文论中显得更为突出。譬如钟嵘的《诗品》就是“品古今诗为评”⑨,它正是通过源流意识来品第古今诗人的作品,注重古今诗人的联系性是其诗论的显著特征。实际上从南朝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开始,把古今文学作为一个联系着的整体来看待的批评路数就已经被普遍运用。张伯伟先生就把“推源溯流”的方法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批评方法之一”⑩。这也说明中国古代文论向来倾向于对作家、作品以古今纵向一体的思路来进行考察。那么这样,以古今的联系性来审视文学的思路本身也是一种古今观念的反映。

总之,通过古今问题在古今观与古代文论中的实际关涉,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关文学思想实际上已经是古今观念的一种具体反映,只不过它是古今观念的文学理论呈现形式而已。反过来讲,古今问题在古代文论中不可避免性的实际存在也必然让它在文学批评中形成一定的古今观念。这就是古今观与中国古代文论产生重大关联的又一原因。

四、从古今观对文论的影响与后者对前者的回应看其关联

正因为古今观与中国古代文论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所以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作用也是必然存在的,并且这种相互影响的存在也可以看作是两者关联性的具体体现。下面我们从这个角度再对两者的关联性作简单的阐释。

实际上,古今观作为一种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形态,它不仅与文学观念有着密切关联,更因为其扭结了社会文化体系中的诸多形态譬如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等,因此可以说古今观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集中反映,它的形成本身就是社会时代文化态势的综合体现。这样,古今观对文论的影响实际上就存在文化背景式的影响,文论受到古今观的影响说到底还是文化整体对它的影响,只不过具体体现在古今问题上,体现为古今观的影响形式而已。换句话说,古今观对文论的影响还是来自于他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关联。这又回到了我们前面所讨论的问题上,在此不予赘述。

我们这里还需重点阐释的是古今观影响文论的另一种形式,那就是古今观念中的思维形式对文论思想的影响。因为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11)且它又“总是具体的”(12),因而思维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观念的具体运作模式。那么,这就意味着一种观念总是对应着一套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就可以说古今观念下思考古今关系的思维方式也一并会贯彻到文论中去。事实也的确如此,古今关系处理中的辩证思维、对称思维、整体性思维、兼两思维等等在文论思想处理古今关系时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些也完全可以看做是古今观与文论关联性的直接体现。

而另一方面,人们的古今观又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它是人们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观念形态。它的形成本身来自思想主张的持续影响,同时它的变迁也是因为既有思想状态受着某些新的思想主张的不断冲击。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思想作为一种研究文学但并不局限于文学的思想主张,对古今观的形成也会产生反动作用。此外,即使是受古今观影响的文论思想,它对古今观的具体呈现也存在差异和区别,这就是文论对古今观的另一种呼应。这些也都可以视作是文论与古今观关联性的具体体现。

五、结语

总之,古今观从观念的深层次影响到文论思想的思维形式和具体内容。同时,文论也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古今观念的影响,它在积极回应时代文化诉求的同时,也以自身的独特形式体现出古今观念来。此外它还有对时代古今观念更加突出的能动反应,那就是在文论思想中有时候也存在对时代文化及其古今观念的批判和指引。正是在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文论与古今观的互动,两者在文化这个有机整体中密切关联。我们通过对古今观的研究看到了文论的文化意义和它的时代精神;通过历代文论对古今观的回应又看到了古今观念在文论领域的具体呈现以及具体演变历程。这就是文论与古今观交叉研究的独特之处。

①②张连海《观念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2页。

③成九田、畅孝昌《中国古代文论的性质渊源及特色》,《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④文崇一,萧新煌主编《中国人:观念与行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⑤翟华,张代芹主编《观念世界探幽》,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⑥王永云《文化的结构》,《学术交流》,1992年第2期。

⑦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0页。

⑧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21页。

⑨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79页。

⑩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8页。

(11)张志成《逻辑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2)吾淳《中国思维形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论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奇趣搭配
智趣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