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封神演义》韵文的失与得

2014-09-29李建武

文艺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韵文封神道家

李建武

一、《封神》韵文的“失”:缺陷

以飞仙浪漫的形式反映先秦商周更替的《封神演义》(以下简称《封神》)的韵文在学术界历来极少被关注。而近些年一旦稍加关注,就被评价很高。如“《封神演义》的回目、回前与回末的韵文延续着传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套路,但是又不可或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韵文的存在,才使得全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上更加完整。”①笔者也曾认为:“《封神》插入一些诗赋,并不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破坏了散文体叙述语言的完整性,是‘叙事思维意识的纯化和倒退’,反而,这种写作是相当成功的。”②客观地说,笔者以前这种评价大大拔高了《封神》韵文的价值,故现在撰文予以自纠。

就整体而言,《封神》的韵文绝大多数并不是恰当的,或者说,是多余的。

首先,其绝大多数诗就是多余的。一是回首诗。《封神》除了第1回回首诗是古风外,其它每回回首诗都是七律。虽说这些回首诗大多有概括本回主干故事内容的叙事功能,但从根本上讲,它们妨碍了故事的叙述,是散文语言的倒退。③不得不承认,这些回首诗绝大多数显得很突兀,刺眼、碍眼,不够含蓄,没有意境,失去了浓郁含蓄美的审美情趣。而且最令人反感的是其数量太多,形式呆板,缺少变化。可以说,与其这么整齐划一地在每一回都写回首诗,还不如平均隔上7、8回点缀一下。如果硬要说其回首诗还差强人意的话,那就是其第1回的古风,它基本上梳理了自古至周商更替的朝代发展脉络,具有隐括结构的叙事功能。但它被放在第1回,这让该小说缺少了很多悬念和神秘感,自然在含蓄美方面大打折扣(若是在小说末尾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二是回末诗。它的数量也是相当多,“大都是对本回的内容做一个总结,起一个加强的作用”。④其实,这种总结作用也没多大必要,因为从案头文学来讲,其回目已基本概括了每回的主要内容,就不需要不厌其烦地大量总结每回的主要内容,或对每回主要人物进行过多的评价。三是回中诗。这类诗可谓不计其数,尤其是“有诗为证”(几乎每回都出现很多次,甚至有的同一回中竟出现十次“有诗为证”或“有诗吊之”,如第97回)。这些诗也不排除有少量是不错的,因为有对逝去者的赞叹、悲悯或点评(如第11回对姜桓楚、鄂崇禹惨死的悲悯与对商纣王朝政混乱的感叹),但总的来讲,回中诗斧凿痕迹很明显,议论代言色彩鲜明,让读者时时感到“说书人”(作者)身影的存在,常常看到他跳出来说话。这割裂了人物与情节间的自然联系,使小说人物与说书人之间形成一道道明显的壁垒,大大伤害了读者的独立阅读与审美感受。且数量庞大,严重妨碍了故事的叙述,其消极负面的效果远大于积极效果。

其次,其赋赞数量多得惊人,且很多赋赞内容雷同重复,如以下两类赋赞多是多余的。

一是描写厮杀场面、渲染战斗场景的赋赞。如第28回:“旛分五色,杀气迷空。明晃晃剑戟枪刀,光灿灿叉锤斧棒。三军跳跃,犹如猛虎下高山;战马长嘶,一似蛟龙离海岛”,“二将坐鞍鞒,征云透九霄;这一个急取壶中箭;那一个忙拔紫金标。这将刀欲诛军将;那将刀直取英豪。”第36回的“有赋为证:征云笼宇宙,杀气绕乾坤!这一个展钢枪,要安社稷;那一个踏双轮,发手无存。这一个为江山以身报国;那一个争世界岂肯轻论?”再如第39回描写九宫山大战的赋,第40回以赋写姜子牙排阵的场面,第53回描绘邓九公与黄飞虎对打的赞和赋等等。这类赋相当多,绝大多数在今天读者看来,或从小说本身的艺术品质而言,都是多余、无益的;因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数量极其多,大大削弱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妨碍了故事的推进。

二是描写事物情状、人物气势的赋赞。如描绘火势、风势、水势、雷电等。如第71回写道:“怎见得好火,有赋为证,赋曰:炎炎烈焰迎空燎,赫赫威风遍地红。却似火轮飞上下,犹如火鸟舞西东。这火不是燧人钻木,又不是老君炼丹。”第77回描绘雷电雾霾:“那阵内四面八方雷鸣风吼,电光闪灼,雾气昏迷。怎见得,有赞为证:风气呼嚎,乾坤荡漾;雷声激烈,震动山川。电掣红绡,钻云飞火;雾迷日月,大地遮漫。”再如第16回、64回等都有类似的赋赞存在。描写人物气势的赋赞也很多,如第53回写邓九公部队“三军踊跃,将士熊罴。征云并杀气相浮,剑戟共旗幡耀日。人雄如猛虎;马骤似飞龙”。效果与前面所述风势、火势等的赋赞差不多,看了令人反感和厌烦,只感觉多余。

当然,笔者知道,《封神》以上这些表现是直接效仿《三国演义》、《水浒传》赋赞而导致的,因为后两部小说存有大量的描绘战斗场面和景物情状的赋赞(限于篇幅,此处就不展开叙述了)。但这恰恰是《封神》把后两者的韵文缺点学到了的表现,近似于“东施效颦”。

三是描写人物外貌和装束的大量赋赞也是多余的。这些赋赞没有写出个性与特别之处,除了显示其道士身份外,很难看出其精神世界。如第63回写马善:“扇云冠,光芒四射;黄花袍,紫气盘旋;银叶甲,辉煌灿烂;三股绦,身后交加”。第28回写崇应彪:“盘头冠,飞凤结;大红袍,猩猩血。黄金铠甲套连环,护心宝镜悬明月。”

第三,一些外貌描写的词的内容也是大同小异,如第28回与第36回的《西江月》前两联基本相同,唯一一首描绘战斗场面的词《鹧鸪天》(第74回)也与描绘战斗场景的赋赞内容雷同,这些也显示出其词作缺少新意与活力。以上类型的诗词赋赞约占了《封神》韵文的90%,故我们不应该过于拔高其韵文价值,认为其韵文很成功。

第四,只要我们将《封神》韵文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韵文进行横向比较的话,更易得出“《封神》韵文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的结论。

因为《儒林外史》比较彻底地抛弃了诗赋赞掺入小说作品的做法(其仅出现2首词,即在首尾两回),显示出纯散文式的写作,获得了极大成功。何满子就说:“一个极堪注意的文体上的变革,也显示了《儒林外史》的现代小说的待征,即它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在叙述中夹有大量的诗词文赋的缘饰了”,“《儒林外史》就完全和现代长篇小说的体裁一样了”。⑤的确,《儒林外史》代表了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迈进的巨大转折,为我们评价《封神》等明代小说的韵文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参考。其开卷词曰:“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点染了整部小说的主旨精神和思想境界,其“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与尾回的词“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相呼应,共同表达“笑谈人生,遁世归隐”的思想情操,与小说的主旨极其吻合。其词的成功启示着这样的道理:韵文不在多,而在于精。

再来看《红楼梦》的韵文。其虽有诗词偈镶嵌,但其基本抛弃了以往的回首诗、回末诗(仅第1回与第120回才有)与描情状物的赋赞。其诗词赋等韵文绝大多数是作为作品中人物的说话内容出现的。如第1回贾雨村的五律“……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第5回的很多高质量的韵文,它们以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见形式写出来,是作品中人物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含蓄地折射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终身误]、[枉凝眉]、[聪明累]、[好事终]、[飞鸟各投林]等均写得巧妙自然,精彩绝伦,令人称道赞叹。其实,《红楼梦》其它各回中的诗词偈也都如此,尽由作品中人物所知所感而呈现出来。

再以叙事视角来观照,就能迎刃而解古典小说中韵文的妙与不妙。当代叙事学认为,叙事视角是小说技巧的相当重要的方面,它有时直接决定着小说艺术质量的高低。《红楼梦》中大量的诗词偈是以限知视角出现的,即严格以作品中人物的眼光、视野与感受带出来,这样,诗词偈紧密贴近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其更高超之处是其诗词偈还与人物性格、精神面貌或命运等紧密关联,水乳交融),显得非常贴切自然,无雕琢之感,更无突兀割裂之感。故其韵文的成功启示着这样的道理:韵文不怕多,而在于妙。而《封神》中的大多数诗词赋就不是如此了。它的回首诗、回中诗、回末诗、各种词赋赞多以全知视角出现,对事件的发展、结局了如指掌,且一一写明。其作者作为叙述者常常站出来,以全知的第三人称说话,少了许多真实感,也不能让读者完全彻底地身临其境。故这些韵文多像硬拉硬塞进去的,缺乏悬念和神秘感,显得格外突兀割裂。

从以上《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例子可见,不能一概而论插入诗词韵文“实在是中国小说的局限”(美国毕雪甫语)⑥,诗词等韵文也是有很多积极作用的。如前贤所言:“以叙事功能论,诗词赋赞的韵文系统在小说文本中的功能大致为:隐括结构、议论感慨、铺陈状物、抒情述景、性格陪衬等等。它对说话的立意,情节进展的预示与概括,对于人事关系的品评、人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乃至对人物性格的揭示等,都有显著作用。”⑦这些诗词赋赞等韵文也有利于古人说书,制造一些具有诗化场景、舒缓节奏、调节气氛的作用。但韵文是否成功还涉及量与度的问题。尽管它存在以上所说的一些叙事功能与积极意义,叙事小说需要诗词赋赞等韵文来隐括结构,但它必须“隐”得巧妙——表达既含蓄朦胧,且数量需相当少,点到为止。如果数量庞大,反复出现,彼此间又大同小异,近似雷同,那就不得不让读者认为其消极作用远盖过了其积极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不从案头文学角度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大量充斥的诗赋赞是多余的,“确实有点腻得慌”⑧,当代读者读这样的小说会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封神》里的诗赋赞也大致如此。因为其诗赋赞实在太多了,多得让人反感:从整体上看,《封神》韵文的缺陷败笔多,成功之笔少;累赘多,巧妙少。

二、《封神》韵文的“得”:成功

以上比较分析了《封神》韵文的缺陷与不足,但确实,其韵文并非全是糟粕与败笔。如其极少数者(大约占其韵文总数的10%,多是处于回中、有道家境界与浓郁道家精神的诗词赋赞)也很精妙,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值得后人借鉴。以下就结合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韵文的横向比较,简述其韵文的某些成功。

(一)淡雅幽静的景物描写和清新幽远的自然之美。《封神》借助诗词赋对自然景色进行反复描摹,为人物出场和性格展现提供了某些暗示。如第14回词“清水池边明月,绿杨堤畔桃花。别是一番清味,凌空几片飞霞”,引出李靖之子木吒。第62回的赞“奇花瑶草馨香,红杏碧桃艳丽……”写山洞之美是为了引出道行高深的燃灯道人。

某些景物描写的诗赋仿如一幅幅写意的山水画,疏朗空灵,情致淡雅,意境幽远,清新宜人。如第16回描写“后花园”景致:“左边有两行金线垂杨,右壁有几株剔牙松树。牡丹亭对玩花楼,芍药圃连秋千架。荷花池内,来来往往锦鳞游;木香蓬下,翩翩翻翻蝴蝶戏。”第19回:“杨柳依依弄晓风,桃花半吐映日红。芳草绵绵铺锦绣,任他车马各西东。”第24回春景:“和风飘动,百蕊争荣。桃红似火,柳嫩垂金。萌芽初出土,百草已排新。……一段青,一段红,春光富贵;一园花,一园柳,花柳争妍。无限春光观不尽,溪边春水戏鸳鸯。”均写得极富有艺术感染力,映射出清新幽远的自然之美。

再有一些优美的写景诗赋被强调为作品人物所见之景,人景合一,情景交融。如第53回纣官王贞在去会见邓九公的途中看到萧瑟之景:“千山木落芦花碎,几树风扬红叶醉。路迷烟雨故人稀,黄菊芬菲山色丽,水寒荷破人憔悴。白蘋红蓼满江干,落霞孤鹜长空坠。依稀暗淡野云飞。”“木落”、“花碎”、“水寒荷破”、淡云、霞鹜坠落之自然之景正烘托出“人憔悴”之心境,也暗示了人物惆怅、未来命运难卜的不乐观状态。从后文看,所会邓九公最终转投周营了,这无疑是给王贞泼了一冷水。第62回张山一路看到好景:“冉冉绿阴密,风轻燕引雏。新荷翻沼面,修竹渐抉苏。芳草连天碧,山花遍地铺。溪边蒲插剑,榴火壮行图。何时了王事,镇日醉呼卢。”既写景,又写人的志向与抱负“了王事”——为国王效力,情景交融。第85回临潼关守将欧阳淳派的差官所见春景:“清和天气爽,池沼芰荷生。梅逐雨余熟,麦随风里成。草香花落处,莺老柳枝轻。江燕携雏习,山鸡哺子鸣。斗南当日永,万物显光明”写得极好,既写自然之景,又衬托出人物寻求救兵时的阳光乐观、信心十足的心境。第52回写景的赞:“道傍杨柳依依,园内花开香馥馥……醉酣邻叟唱歌来”则既写景,又寄托了道家悠然自得的情怀。

《封神》景物描写很好的还有一首词,即第63回的《西江月》:“门依双轮日月,照耀一望山川。珠渊金井暖含烟,更有许多堪羡。叠叠朱楼画阁,凝凝赤壁青田。三春杨柳九秋莲,兀的洞天罕见。”其景如画卷一般美丽。

那么,究竟《封神》在叙事中插叙这些写景诗词赋赞,好不好呢?笔者以为,或许就一般情况而言,应该忌讳才对,但对于战斗与战争题材的小说,可以另当别论。因为战斗与战争使作品呈现阳刚之气,体现重厮杀决斗,而诗词赋的镶嵌则会使其蕴含阴柔之美。

清代著名的桐城派文学家姚鼐《复鲁絜非书》曾谈到文章之美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而文章之道在于兼备阴阳刚柔而变化多端: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⑨

尽管姚鼐所论主要针对散文的阴阳之美而发,但它对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小说,尤其是《封神》这样的战争题材小说嵌入诗词赋赞,也有启示。如《封神》阳刚美和阴柔美的转换,不仅可以调节不同叙事单元的组接,而且与叙事对象的情景情调也相吻合。可以说,其诸神打斗的叙述蕴寓阳刚之美,场面激昂,情景铿锵,变幻无穷的法宝神威让读者精神振奋;而写景韵文镶嵌在小说中,富于阴柔之类,其语言诗化,意境诗意,令人留连。阳刚美和阴柔美两者交相辉映,使读者处于一张一弛的情绪转化之中,在紧张中又能感受诗意氛围,从而使场景叙述具有空间美和诗意美,使整个小说呈现出刚柔相济的文学品格。套用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话说,就是《封神》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⑩

以上可见,《封神》每隔几回就有一两首幽美的写景诗赋赞作镶嵌,也能给读者以悠闲飘逸的诗意境界;也使小说气质更加高雅淡远。就如作者在第19回所说:“真如戛玉鸣球,万壑松涛,清婉欲绝,令人尘襟顿爽,恍如身在瑶池凤阙”一样,《封神》的这些韵文确能令读者尘襟顿爽,恍如身在瑶池凤阙。

(二)逍遥避世的道家思想和寄情诗酒林泉的人生理想。《封神》一些诗词赋表现了道家的思想情操。如第5回云中子念的诗:“随缘随分出尘林,似水如云一片心。两卷道经三尺剑,一条藜杖五弦琴。囊中有药逢人度,腹内新诗遇客吟。一粒能延千载寿,慢夸人世有黄金。”第23回武吉唱的歌:“登山过岭,伐木叮叮……无忧樵子,胜似腰金。担柴一石,易米三升。随时菜蔬,沽洒一瓶。对月邀饮,乐守孤林。深山幽僻,万壑无声。奇花异草,逐日相侵。逍遥自在,任意纵横。”(实为《满庭芳》词)堪比取得很高成就的元代叹世归隐题材散曲。如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王实甫[越调·丽春堂]《斗鹌鹑》:“闲对着绿树青山,清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披着领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风细雨。长则是琴一张,酒一壶。自饮自斟,自歌自舞。”这些元散曲都表达了否定功名富贵、向往逍遥避世、退隐山林的思想。《封神》在精神思想上与它们是相通的,其某些诗赋在艺术成就上也是能赶上它们的。如第38回文殊天尊作歌:“野水清风拂柳,池中水面飘花。借问安居何处,白云深处为家。”(实为《西江月》词)第48回有陆压的词:“烟霞深处运元功,睡醒茅庐日已红。翻身跳出尘埃境,把功名付转蓬,受用些明月清风。人世间,逃名士;云水中,自在翁;跨青鸾游遍山峰。”第64回李靖唱的赋:“曾做菜羹寒士,不去奔波朝市。宦情收起,打点林泉事”。这些诗词赋都与浓郁的道家色彩和道家飘逸出世的风格相吻合。

而宣扬道家精神思想最明显、最集中、最典型的赋可能就是第5回云中子所唱的《尊道赋》。其云:“但观三教,惟道至尊。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谒于公卿。避樊笼而隐迹,脱俗网以修真。乐林泉兮绝名绝利,隐岩谷兮忘辱忘荣。……比儒者兮官高职显,富贵浮云……。”虽然小说并未言明其赋真名,但我们早已知晓该赋就是转引自元代全真道士彭致中《鸣鹤馀音》卷九的《尊道赋》。(11)两赋有410字的文字相同,仅几个字不同而已。(12)但用在此处,与该小说渲染的道家色彩和宣扬的道家精神极其吻合(这一点也是《封神》胜过《西游记》的体现,因为后者明明宣扬佛教思想,却在第78回处也摘引《鸣鹤馀音》卷九的《尊道赋》,这就显示出后者割裂了赋与小说主题意义间的联系,有点不伦不类、胡乱拼凑之感。故《封神》借用道教典籍中的词赋远比《西游记》巧妙、协调)。

不看《尊道赋》的源起,但就赋的艺术价值而言,该赋与小说总的主题和道家色彩十分吻合,结合相当紧密,故其恰当地表现了小说的主旨思想,构成了其精神灵魂。其第一句就标榜了道教的崇高地位:“但观三教,惟道至尊。”接着具体阐述了道教逍遥遁世的自在:“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谒于公卿。”这里没有公务缠身的烦恼,没有世俗名利的羁绊,可以忘却尘世与荣辱,图得轻松自在。云中子给商纣王描绘了一幅令人艳羡的道家生活:寄情林泉,求玄问道,吟诗饮酒,摘鲜花、折野草、吸甘泉、嚼松柏。这与元代叹世归隐题材的散曲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是一致的,都否定了世俗的功名富贵,表达了寄情于诗酒林泉的人生理想,是道家精神的集中闪光。(13)可见,这首赋用在《封神》这种宣扬道家思想的小说中,是用得极为巧妙和成功的。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毛宗岗删改本《三国演义》开头所引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为参照。毛宗岗也并未点明其卷首词是杨慎词,但借用在此处,极其巧妙,令人赞叹不已。因为杨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和“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现了对历史变化无常的慨叹与无奈(14),与《三国演义》的境界主旨非常吻合。故一般读者会把这卷首词当作《三国演义》最成功的词来理解。所以,借引词赋,对于古典小说而言,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其用得巧妙贴切与否。《封神》借用《尊道赋》也是如此,不在于它是不是借来的,而在于它借得很巧妙,达到了点化主旨、升华主题的良效。

《封神》第5回第二首赋是:“身逍遥,心自在。不扬戈,不弄怪,万事忙忙付肚外。吾不思理正事而种韭,吾不思取功名如拾芥,吾不思身服锦袍,吾不思腰悬玉带,吾不思拂宰相之须,……小小庐不嫌窄,旧旧服不嫌秽。制芰荷以为衣,结秋兰以为佩。……闲来一枕山中睡,梦魂要赴蟠桃会。那里管玉兔东升,金乌西坠。”其开篇“身逍遥,心自在”就给全赋定下了超脱出世的思想基调,也是自我精神情操的表白。不思取功名富贵,不希冀养尊处优,不嫌弃小房旧衣,只图轻松自在,逍遥遁世:正是出家道士独立遗世的精神的体现。而“制芰荷以为衣,结秋兰以为佩”一句则以高洁的荷花、兰草自喻,表现了道家飘然出世、纯洁高雅的心灵品格。闲来山中高眠,哪管日升日落则再次强调了令人艳羡的逍遥自在、清静舒坦的道家生活。

这两首赋放在同一回来写,一前一后,集中赞扬了道家出世的生活态度。前者侧重再现生活,后者侧重自我表白,但在字里行间都凝注了道家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表达了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对脱俗归隐生活的眷念,对宁静淡远的精神内涵的嘉许。

从以上所引可以看出,《封神》某些诗词赋表现了超凡脱俗、蔑视功名富贵、淡薄名利、适意于自然山水、逍遥退隐的思想情操,也烘托了小说宣扬道家出世精神的主题。读者从中也能感受到道家情调和道家思想境界的熏陶。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就举了“关公五关斩将之时,忽有镇国寺遇普净长老一段文字;昭烈跃马檀溪之时,忽有水镜庄上遇司马先生一段文字”等十个例子,称赞其间“或僧,或道,或隐士,或高人,俱于极喧闹中求之。真足令人躁思顿清,烦襟尽涤。”(15)上述《封神》这些诗词赋不仅像《三国演义》那样能让读者从中“躁思顿清,烦襟尽涤”,而且比后者更好,因为它们含蓄婉曲地反映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与追求,与作品的氛围、主题主旨相吻合。

从理论上说,的确背景可能是人物意志与精神的投射。自我分析学家H.F.埃米尔(H.F.Am ie l)就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16)所以,喜欢闯入暴风雨里的人很可能是急性子、易暴怒的人,喜欢和煦阳光背景的人则很可能是性格开朗的人。在文学作品里,环境、背景与人物的状态、性格或心理更是可以相互关联的。《封神》以诗词赋赞点缀的形式来写人物居住的环境或所见景象,实有力地投射出该人物(道士)的精神世界,是其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世界的隐喻,是其人物性情的延伸。

以上可见,《封神》某些韵文不仅表现阴柔之美,还与人物精神面貌相吻合。这一点是战争题材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无法赶上的。而从韵文与作品题材主题契合程度上看,《封神》又是神魔战斗名著《西游记》赶不上的。

(三)道禅融合的旨趣格调和部分诗赋的阳刚之气。《封神》一些诗赋多有道禅融合的旨趣格调。如第44回诗:“群仙谈道,静讲玄机。闻经怪兽,听法狐狸”。前一句讲“道”,用到“仙”、“道”等词;后一句讲“佛”,用到“经”、“法”、佛经、佛法。此诗后有“孔雀谈经句,仙童玉笛吹”,孔雀是西方印度传入的概念,借指佛教。仙童则指道家所讲神仙的童仆,此是讲道教。第37回“白鹿玄猿时隐现,青狮白象任行藏”。“白鹿玄猿”是仙家动物,代表着道教,并且“玄”在古代多指道家,有所谓“三玄”指道家所尊奉的《老子》、《庄子》、《易经》。白象是热带地区传来的概念,代指佛教。第49回回首诗:“一煞真元万事休,无为无作更无忧。心中白璧人难会,世上黄金我不求。石畔溪声谈梵语,涧边山色咽寒流。”“无为无作”是一种道家思想。《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应帝王》也讲“无为事任”。《封神》也大肆宣扬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里“石畔溪声谈梵语,涧边山色咽寒流”富有禅趣。“梵语”指佛教语。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本土出现了禅宗,它讲究“禅定”、“止观”、“神思”,讲究“坐禅”,讲究“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17)正是在这种寂静的环境中,进行静默观照,感受到小溪流淌和山色吞咽的微妙的声响,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其“世上黄金我不求”一句则共同体现了道佛厌弃富贵的思想。

其部分诗赋还充满阳刚之气,有飘逸俊奇风格。如第13回:“箭射金光起,红云照太虚。真人今出世,帝子已安居。莫浪夸仙术,须知念玉书。万邪难克正,不免破三军。”起句就写得很有力度,显雄浑壮逸之气,类似于唐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之势。“莫浪夸仙术,须知念玉书”则有豪迈之气。“万邪难克正,不免破三军”则融入了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其中。第32回黄飞虎做诗:“七世忠良成画饼,谁知今日入西岐。……老天若遂平生志,洗却从前百事奇。”读者能在这种富有阳刚之气的诗赋中感受到刚健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尤其是尾联“老天若遂”一句堪比初唐边塞诗句“丈夫皆有志,会是立功勋”(杨炯《出塞》)。

三、结束语

《封神》韵文有很多缺陷,绝大多数是不成功的,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甚至可以说,其还有超越同类战争题材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韵文的许多地方。其韵文写作启示我们:中国古典小说中韵文镶嵌一定要符合语境,符合人物身份,有利于表现人物精神思想和小说主旨;而不要一股脑用相似的诗词赋,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感觉。

如果本着善于挖掘优点与成绩的精神去观照,我们也可发现,《封神》不是一直扯着高八度的声调,高吹顺天应人、兴师伐纣的号角,而是改腔养气,散落到各回之中,间歇性地插入一段意境幽远的诗词赋,犹如在劳动之余、闲暇休憩时放一段幽雅的轻音乐或古筝曲,沁人心脾。其既在叙事,叙述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打斗情节,又在写意,镶嵌浓厚道家意境的韵文。这种韵文嵌镶,代表着叙事者半是入世、半是出世的两种人生思想境界的错综,对烘托人物的道家精神面貌也起到良性作用,还能调节读者的阅读心理,形成了不错的诗化写意。这些都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譬如曹雪芹《红楼梦》就以诗词赋描写居住环境(包括山水)来隐喻人物精神面貌与思想性格(18),并烘托整部小说主题与氛围。可谓《红楼梦》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诗词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韵文镶嵌最成功的典范。

①④杜薇《〈封神演义〉韵文研究》,西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9、8 页。

②(13)李建武《〈封神演义〉新论》,四川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208、102-103 页。

③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⑤何满子《汲古说林》,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163页。

⑥ [美]John.L.Bishop.Some Limit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Far Eastern Quarterly,1951.

⑦徐德明《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蜕变和语言转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⑧侯健《有诗为证、白秀英和水浒传》,侯健《中国小说比较研究》,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版。

⑨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絜非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69辑第68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192-193页。

⑩(15)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 年版,第 19、18 页。

(11)邵以正、张国祥《正统道藏》第4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878页。

(12)李建武《再考〈封神演义〉的阐教和截教》,《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

(14)郑铁生《三国演义诗词鉴赏》(修订版),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16)[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版,第260页。

(1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1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猜你喜欢

韵文封神道家
七月,票房“封神”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封神三部曲》开始配音工作 李雪健与乌尔善现身
战后好莱坞编剧作家的封神之路
漫画道家思想
乌尔善打造《封神三部曲》计划于2020年至2022年上映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