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分层与社区体育参与研究*

2014-09-29田学礼周进国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粤东社会阶层阶层

田学礼,周进国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部,广东广州 510420;2.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系,广东潮州 521041)

社会分层是从人们社会地位垂直变化的角度观察社会[1],社会分层的结果是将社会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目前国内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成果颇多,其中十大社会阶层理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2]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许多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研究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产生了不少成果。但国内体育学界目前并未对这一体育社会学的经典命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3],且以定性研究为主,很少使用多元回归、Logistic回归及路径分析等社会统计方法[4]。本文选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于全国中间层次的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为研究单位,以社区体育参与为切入点,以十大社会阶层为理论依据,试图对“社会分层与社区体育参与”进行实践层面的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深层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粤东地区社区体育参与。社区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5]。体育参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体育认知(对体育的价值取向程度)、体育情感(对体育的喜欢程度)、直接参与(对体育运动的直接参加程度)、间接参与(对体育运动的间接参加程度)[6]。本文主要关注社区体育直接参与,并将其界定为“经常在社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简称“经常在社区锻炼”)。《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中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 mi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简称“经常锻炼”)。借鉴这种提法,我们将每周在社区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 mi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在社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简称“经常在社区锻炼”)。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社会统计分析法,在此对问卷调查法进行简要说明。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粤东地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效度检验采取专家评定法,邀请相关领域10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检验,7名专家认为有效,3名专家认为基本有效,问卷内容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涵盖本研究的主题。采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在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束后15天,对潮州市湘桥区湘桥街道昌黎居委的60名居民进行了再测,前后两次问卷测量的相关系数R值为0.87,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研究所需的样本,于2011年3月-4月共发放问卷2400份,收回问卷2137份,有效问卷2086份,有效回收率为86.9%。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的社会阶层构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样本分布于十大社会阶层(见表1),其中最多的是个体工商户阶层,占20.7%,其次是办事人员阶层,占15.5%,产业工人阶层排第三,占13.1%,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0.9%)、农业劳动者阶层(10.5%)、专业技术人员阶层(10.2%)紧随其后,都超过了10%,国家与社会管理者(3.7%)及经理人员阶层(5.5%)相对较少。可以看出,粤东地区社会中下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等)社区居民数量较多,社会中上层(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及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社区居民相对较少,这种社区居民社会阶层结构应该与粤东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比较符合。

表1 样本社会阶层分布情况

2.2 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粤东地区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占15.9%,不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占84.1%。由此可见,粤东地区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的人数比较少,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宏观层面,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社区发展水平也比较低,社区体育发展的条件尚不成熟;二是中观层面,体育行政部门对社区体育发展不太重视,社区体育投入不足,场地设施比较缺乏,尤其是许多农村社区连一片篮球场、一个乒乓球台都没有,这是我们在实地调研中感触颇深的一点;三是社区居民自身的因素,包括收入水平不高、体育锻炼意识还不强、余暇时间尚不足,等等。

表2显示的是各社会阶层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的情况,按高低依次排序为:经理人员阶层(43%)、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7.2%)、办事人员阶层(22.8%)、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19.5%)、私营企业主阶层(14.4%)、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12.1%)、个体工商户阶层(11.8%)、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1.5%)、农业劳动者阶层(7.8%)、产业工人阶层(4.4%)。经理人员阶层经常在社区锻炼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的比例最低。

表2 各社会阶层经常在社区锻炼情况分层统计

2.3 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了解影响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经常在社区锻炼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我们以经常在社区锻炼为因变量,以社会阶层为自变量建立了经常在社区锻炼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变量的选取依据了体育社会化三要素理论(个人属性、重要的影响人、社会化机构)[6],主要选取了性别、年龄、余暇时间、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及重要的影响人和社会化机构等。从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见表3),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

表4 经常在社区锻炼logistic回归模型

2.3.1 社会阶层对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影响

由于社会阶层为虚拟变量,我们以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为参照,从表4可以看出,除了产业工人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有显著影响外,其他社会阶层的影响都不具有显著性。于是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阶层对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影响显著性较弱。这一结果似乎在我们的预料之外,因为不同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资源,他们的性情、品味、价值观、行为方式都应该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体育参与方面亦是如此。有研究表明,城市体育人口具有阶层分化特征[7],我们前期对粤东地区的研究也表明,社会阶层对社区体育人口的形成具有显著性影响,但为什么在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方面没有得到印证?我们认为对于这一结果要慎重看待,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粤东地区社区居民社会阶层结构以社会中下层为主体,他们的体育意识相对较弱,以至经常在社区锻炼的人数比较少(经常在社区锻炼的仅占15.9%),因此回归模型中社会阶层的影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第二,由于粤东地区社区体育设施比较缺乏,整体档次不高,社区居民选择社区作为锻炼地点时主要是基于就近就便的原则,很少考虑阶层地位的高低及资源的多寡,也即社区体育参与时的阶层意识不强,以至于不同社会阶层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差异不显著;第三,社会中上阶层(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等)一般选择社区外的档次相对较高、条件相对较好的经营性体育场地,而在社区锻炼的人数比较少,而其他社会阶层经常在社区锻炼的人数本来就比较少,于是各社会阶层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差异不是很明显,社会阶层对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影响也就难以显现;第四,从频数统计结果来看,各社会阶层经常在社区锻炼的比例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2),总体而言,社会中上层经常在社区锻炼的比例高于社会中下层,这也可能是控制变量的作用掩盖了社会阶层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阶层对于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没有显著影响,可能是目前在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粤东地区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还有待于在社区体育发展较好的其他地区开展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予以验证。

2.3.2 控制变量对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影响

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性别对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有显著影响,以女性为参照,Exp(B)显示男性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发生比是女性的2.509倍。年龄对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也有显著影响,但方向是负的,即年龄越大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发生比越小,对于这一结果我们要慎重看待,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有所减弱的缘故,未能达到我们所确定的经常在社区锻炼的标准。余暇时间对于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有显著影响,但方向也是负的,对于这一结果我们同样要慎重看待。体育认知对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没有显著影响,也即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并不能影响实际上的体育行为。体育情感对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有显著影响,也即爱好是影响社区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重要的影响人及社会化机构对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影响要么不具有显著性要么是负影响,可见作为体育社会化三要素中的重要的影响人及社会化机构对于社区居民体育行为的影响可能仅限于由不参与到参与的层面,而对于参与的程度影响甚微。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1)粤东地区社区居民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占15.9%,不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占84.1%,经常在社区锻炼的比例较低。

(2)除了产业工人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以外,其他社会阶层对是否经常在社区锻炼的影响都不具有显著性,社会阶层对粤东地区社区居民是否经常在社区锻炼影响的显著性较弱。

(3)性别、年龄、余暇时间、体育情感对社区居民是否经常在社区锻炼有显著影响,而体育认知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3.2 启示

(1)粤东地区社区体育参与水平较低与其社会阶层结构以社会中下阶层为主体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社区体育参与程度的提高有赖于社区社会阶层结构的不断优化,有赖于社区居民社会阶层地位的不断提高。

(2)粤东地区社区体育参与水平较低还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薄弱有着一定的关系。政府部门应采取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社区社会阶层结构的类型(社会上层型、社会中间层型、社会下层型、自然型社区)[8]合理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

(3)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应强化分层发展社区体育的意识,按照社区的社会阶层结构有针对性地制定社区体育发展策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体育利益诉求,提高社区体育参与水平。

[1]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6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3]徐茜.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J].体育学刊,2008,15(9):31 -35

[4]王伯超,周进国.我国社会分层视角下体育研究的一般概述及其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22-24

[5]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3

[6]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99,92

[7]汤国杰.社会分层视角下城市体育人口结构及活动特征的研究——以杭、宁、温三城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9):1185 -1187

[8]周进国.社会分层与社区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1(9):34 -37

猜你喜欢

粤东社会阶层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消费意愿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又要出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