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建设视野下的我国体育社团研究述评

2014-09-29叶条凤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报社团体育

叶条凤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5)

1 背景:问题的提出

背景一:社会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都将“社会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这一形势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在《走向社会重建之路》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社会是一个与国家、市场相对应的主体,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遏止社会失序。社会本身独立于国家和市场,并与之形成制衡的相对自主性。这个自主性的载体,就是各种非官办、非营利、志愿性、自治性的中间组织(处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之间的社会组织)。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本应该是权力、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和良性互动,但我们的现状是强国家、弱市场、无社会。目前中国社会的发育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虽然民间组织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但依然缺乏真正的自主性和自治性,很多组织有名无实,并未承担起制约权力、驾驭资本的功能,工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研究者用“GONGO”这样一个充满悖论的术语来称呼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此外,报告中还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社会建设思路[1]。许多迹象表明,“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一个热点问题。

背景二:没有行政主管的足协

2012年12月15日,全国首个没有行政主管单位、彻底实现管办分离的省级足球协会——广东省五人足球协会在广州宣布成立。粤超公司董事长刘孝五将出任协会首任会长,任期

2 回望:我国体育社团研究进展概要

2.1 发表数量的描述

截止2013年7月16日14:00,通过中国知网以“体育社团”为篇名进行检索(不限发表时间),共检索到56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122篇,占发表总数的21.7%。接着又以“体育产业”为篇名进行检索(不限发表时间),共检索到3583篇文章(是体育社团发表量的6.37倍),其中核心期刊1262篇,占发表总数的35.22%。进而,又以“学校体育”为篇名进行检索(不限发表时间),共检索到7430篇文章(是体育社团发表量的13.22倍),其中核心期刊1367篇,占发表总数的18.4%。可见,体育社团研究在体育学术界并非热点领域。

2.2 发表时间(只限核心期刊)的描述

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是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职称(职务)晋升、科研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反映一个单位体育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本文的述评是以发表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122篇文章为基准的。

图1 发表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体育社团文章的时间(数量)统计

从图1可以看到,体育社团类的文章首发核心期刊是1996年(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年1期)。发表量最多的年份是2008年(24篇,占19.67%),发表量最多的阶段是2008-2011年(64篇,占52.46)。这可能与体育学术界对2008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期待有关。或许,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单设一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后,社科界聚焦社会建设研究对体育界波及的影响也不无关系。

2.3 研究内容分类

本文对检索到的12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体育社团类文章逐一甄别,按发表数量的多少可作如归类:

2.3.1 全国与地方体育社团的研究(含比较研究)

这一类的文章最多。主要包括:全国性体育社团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发展对策;全国性体育社团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体育社团双重管理体制分析;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体育社团改革的基础;地方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地方体育社团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管理者队伍、经费来源、志愿者;澳门及粤港澳体育社团发展研究;中外全国性体育社团的比较;全国与地方体育社团的比较;粤港澳三地区体育社团发展特征的比较和海峡两岸体育社团的比较等。

2.3.2 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

这一类的文章次之。主要包括: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功能、地位、作用和运行方式;高校(某地区高校和某个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高校体育社团的性别差异;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对体育行为的影响、对心理健康干预效果的评价、体育社团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等。

2.3.3 法学视野下的体育社团研究

这一类的文章再次之。主要包括:体育社团改革法制环境的涵义、内容及特征;我国现行体育社团立法困惑与反思;体育社团政府管理模式的法律化困境;我国体育社团行政诉讼主体资格探析;体育社团改革若干法律制度研究;中西体育社团法制环境研究,以及体育社团合法化机制、争端解决机制、惩戒权的边界、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和处罚权与司法审查权关系的研究等。

2.3.4 其他类体育社团的研究

在这一归类的体育社团研究中,体育社团实体化与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研究的文章稍多一些。主要包括: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分析、发展对策、实体化研究综述、实体化建设待商榷的问题等,以及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作用与管理研究、发展研究、演进路径描述、发展阶段量表研制和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的群体动力效应等。此外,这一归类的研究还包括:社团分类对体育社团的意义;公益性体育社团及其认定;职工体育社团研究;中学生体育社团研究;南宋民间体育社团研究;体育社团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估,以及省级体育社团官方网站的调查等。

3 评述:代表性的主流学术观点

1924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社团——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正式成立,从而拉开了中国体育社团发展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国体育社团伴随着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七次发展高潮[3]。限于纸面的关系,本文对主流学术观点的阐述难免挂一漏万。

3.1 全国和地方性体育社团的研究

3.1.1 全国和地方性体育社团的类别与数量

全国和地方性体育社团主要可以分为综合性(行业或系统协会、人群体协等)和单项体育协会以及大量体制外的基层草根体育组织三类。截止2008年底,全国性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活动的社团1781个,其中全国性体育社团共99个(单项协会69个,综合性社团30个)。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行业或系统协会、人群体协等)全国性体育社团91个(包括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中国老年人体协、中国煤矿体协等)。公安部、农业部、水利部等6部委主管的全国性体育社团8个[4][5]。“据对 26 个省(区、市)的调查,我国省以下各级各类体育社团53万个,团体会员21.3万个,个人会员866.5万人[6]。草根体育组织的数量目前尚无详尽统计。

3.1.2 全国和地方性体育社团的生成机制与职能

“现有的全国性体育社团,多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体现出很强的政府选择机制,其活动目标、运作方式、人员构成等都带有明显的政府选择特征”[4]。许多社团负责人都由政府部门的相关领导兼任(如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等)。而地方性体育社团则呈多元化的生成机制,一是与全国性体育社团相对应的省级市级体育社团,也带有明显的政府选择特征;二是体制内正式结构的体育社团;三是体制外徘徊的基层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所谓的草根体育组织)。全国与地方体制内的体育社团基本上是行使政府的职能,是以体育社团组织的名义参加国际比赛和交流,与国际体育组织保持联系;贯彻政府的体育方针政策,协助政府开展全民健身等项工作[4][5][7][8],也有学者归纳了体育社团的服务、沟通、管理、自律和调节职能[18],但草根体育组织的巨大潜能尚待发掘。

3.1.3 全国和地方性体育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全国和地方性体育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作如下归纳:双重管理体制(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管理,体育行政部门业务主管)、“同构”的组织模式和官民两重性[4][9][10];志愿者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与国外差距很大[15];“分级负责”原则,使全国性体育社团与地方会员的联系呈断裂状态[4];大量草根体育组织缺乏法律合法性[7][9];地方体育社团的内部建设与管理不尽人意,一些体育社团有名无实[11][12][13];体育社团有效性(发挥作用的程度)缺失[5];政府对体育社团的隐性干预,限制了社团数量的发展,削弱了社团独立发展的能力[9];专职人员不足[12],经费短缺,实体化进程举步维艰[10][14]。

3.2 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冠以××俱乐部、××协会、××社的高校体育社团逐步兴起。高校体育社团既不是体制内的组织,也不是基层草根体育组织,它是在特定校园环境下生成的非正式结构的以单项运动为主体的大学生体育组织。高校体育社团是双重管理模式,即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部)或团委负责日常管理,体育部负责业务指导与管理。各高校还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与规章,有的高校还举办有学生社团经验交流会及检查评比等。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重视,有学者认为它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新尝试,对推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高校体育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无固定场所;制度不健全;缺少监督;内部管理松散;稳定性不强,成员流失随意性较大;活动经费、场所与指导不足;地区和校际间的组织化程度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等。此外,学者们还提出了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指导,走出校园寻求企业和社会的支持(如温州市高校体育社团的竞赛活动已经得到了企业的赞助),成立大学城体育社团联合组织,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等一些好的建议[16][17][19][20][21][22][23][24][25]。

3.3 法学视野下的体育社团研究

法治环境一般包括政治、经济、行政、文化环境及人口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所谓体育社团改革的法治环境,是指作用于体育社团这一法律主体的改革行为,并对其法治建设过程中的法治效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因素。如,意识观念、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法律秩序等,其显著特征是政府管理社团的模式[26]。当前,足协裁判员受贿性质的法律界定、体育社团处罚权的适用范围、职业运动员劳动法律以及民间“非法”体育社团的认定管理等现实难题直击现行体育社团立法空白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体育法》中体育社团的立法规定越来越滞后于体育社团发展的实践。该法对行政主导的体育管理体制的认可,严重阻碍了体育社团的实体化改革,在《体育法》的授权下,部分体育行政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插手行业业务管理,干涉社团内部活动,反对授权社团管理,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问题[27]。在实践中,体育社团遭受诉讼的案件越来越多。针对体育社团是否具有行政诉讼主体资格,学术界争论激烈,王润等通过分析认为,体育协会具备了行政主体资格[28]。法律制度环境是体育社团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郭春玲提出,中国体育社团的制度设计安排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法主体制度、管理法律制度、经营法律制度、财产保障及公共支持法律制度、评价与监督法律制度和纠纷法律救济制度[29]。张 鹏,汪全胜还主张构建体育社团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30]。赵许明等通过对中外体育社团处罚纠纷处理机制的研究,认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不可取,提出体育社团处罚纠纷处理机制应有三层保障,即一层为内部救济模式;二层为外部仲裁;三层为法院审理[31]。

3.4 其他类体育社团研究

近些年来,在高校体育社团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生多,女生少。王 永等通过对上海高校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教育权威(教育机制和家长)的内化导致新的性别差异——参与社团组织的动机差异。文中指出,要把权威的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参与社团实现自治的动力,还需要教育改革的制度安排做后盾[32]。粱俊雄等通过比较,在一般共性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粤港澳三地体育社团的发展特征,即广东的官民二重性,香港的民间主导性和澳门的业余性[33]。许惠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社团实体化“综合进化论”的6个方面,即成员主体化、规章务实化、组织一体化、设施实力化、经济实体化和活动实效化[34]。于立贤等梳理了我国当前社团分类的情况,并在阐述了体育社团分类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体育社团分类的研究还十分欠缺[35]。张振龙等认为,当前我国体育社团改革应确立公益性与互益性体育社团的分类,并使公益性体育社团成为我国体育公益事业的重要承载主体。张振龙等还在文中提出了公益性体育社团的三大特征,即一是非营利组织的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二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具有非宗教性;三是体育性,并阐述了体育社团公益性认定的主体、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36]。

4 前瞻:进一步加强体育社团研究的几点思考

依据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关于社会建设的思路之一,就是要放手发展社会组织,而体育社团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恰好与其相吻合。那么,社会建设视野下的体育社团研究应作如何思考呢?

4.1 是什么和为什么

一般在研究方法范畴,“是什么”通常是指对现状的描述性研究,而“为什么”则是指说明该现状来龙去脉的解释性研究。目前的体育社团研究虽然也不乏有力度的大作,但总体而言是描述有余,解释不足。太多的“是什么”不免会引起人们对其“为什么”的好奇与追问,中国体育社团为什么双重管理体制、为什么会具有行政依附的官民两重性?广受海内外媒体关注的“回超”组织者——北京回龙观社区业主足球协会的登记注册,为什么会多次受阻?大量的草根体育组织为何面临“转正”困境等等,都需要我们通过解释性研究积极探寻其政治、社会、文化的历史根源与现实背景,从而明确其根本性的改革方向与动力。

4.2 跳出圈外反观圈内

不管怎么说,我们的体育社团研究还带有相当的囿于圈内的痕迹。体育社团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它的发展不仅仅只受制于体育系统内部,更重要的是它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体育社团的改革,绝对离不开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大环境。为此,我们必须跳出圈外,放大视野,随时反观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其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对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为,通过深入的研究推进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4.3 信号:管办分离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如前所述,全国首个没有行政主管单位、彻底实现管办分离的广东省五人足球协会的成立只是一个信号。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总体进程,体育管理体制实现管办分离的改革将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为此,长期处于被动依附的大量体制内的体育社团如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体育社团研究即将面临的新课题。特别体育社团组织承担大众体育发展具体管理职能的问题,学术界期盼已久,从全国性体育社团到省级、市级、区(县)级体育社团,从城市社区基层体育社团到农村体育社团,从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到非正式结构的草根体育组织,如何处理与各级政府的关系,如何履行具体的管理职能,如何协调一致的发挥作用……,都将促使体育社团研究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4.4 《春天里》与草根体育组织

一曲《春天里》,将“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捧红了大江南北。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如此众多的网友成为“旭日阳刚”的忠实歌迷?这或许和他们的演唱技术及其背后的商业炒作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旭日阳刚”现象让人们看到的是底层群体的集体失语和他们对“发声”的强烈渴望[37]13-16。草根体育组织或许就是这样的底层群体,他们是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管理体制变革和体育自组织能力提升的进程而自发产生的基层群众体育微型组织,尽管尚徘徊在体制外,但他们是体育社团发展的强大后备军。为此,草根体育组织的生成机制、价值认定、法律身份、合法性、内部治理、与政府及体制内组织的关系,在社区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扶持培育办法及未来发展走向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38]。

4.5 寻求研究方法的突破

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是研究开始的前提,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选择。体育社科界研究方法单一,重宏观轻微观的“思维定式”和问卷调查法的“刻板运用”也波及到体育社团领域的研究,影响到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的提高。为此,有必要寻求研究方法的突破,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开拓参与观察、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1943年出版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福特·怀特运用参与观察法写出的经典名著《街角社会》,至今被社会学界视为一部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方面的标准参考书。1983年,费孝通先生经个案研究启示写出的《小城镇,大问题》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如果认为只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并运用社会统计法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处理就是实证研究,易陷入经验研究的误区。实证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范式,一种方法论取向。在社会学中对实证研究有特定的要求。简言之,实证研究既包括理论层次,也包括经验层次的研究,理论假设与检验是其核心,问卷调查法、社会统计法等都是实证研究可采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实证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满足对社会事实的描述和统计数字的罗列,而在于发展理论以揭示社会事物的规律[39]。此外,还要一提的是,要加强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体育社团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信息收集,适时开展不同国情条件下体育社团的国际比较研究。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怎么重建社会[N].南方周末,2010-9-16 F31版

[2]朱小龙.刘孝五:为中国足球改革探路[N].南方日报,2012-12-16 08体育版

[3]黄亚玲.中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历史进程、使命与改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155-157

[4]王凯珍,汪流,黄亚玲,等.全国性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研究—基于学理层面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1):6 -9

[5]汪流.全国性体育社团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9 -24

[6]王广虎,胡艳.论我国体育社团改革的基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 -16

[7]汪流,李捷.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生存境遇及未来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17 -21

[8]张铁明,谭延敏,刘志红,等.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9(11):23-40

[9]巫兰英.对我国体育社团双重管理体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2):32 -33

[10]沈国盛.地方性单项体育社团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18-20

[11]王旭光,杨莉,王迪佳,等.我国地方体育社团的现状、面临问题与发展对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肖嵘,汤起宇,王亮.省区市体育社团与全国性体育社团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4-6

[13]何怀勇,王花粉.四川省体育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55-57

[14]付建宏,王淑英.河北省体育社团发展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7):18 -20

[15]崔丽丽,叶加宝,马桂霞,等.中外全国性体育社团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31-35

[16]崔树林,穆益林,李永华,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体育学刊,2008(11):71-74

[17]向剑文.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5):566 -569

[18]丁赟.论体育社团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环境”及其职能[J]. 体育与科学,2006(5):62 -64

[19]常颖.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以温州市高校体育社团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91-93

[20]韩冬.我国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与活动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5):86 -89

[21]陈华东,钞飞侠,陆光平.论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154-155

[22]曹钰.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96 -100

[23]唐宇钧.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8(1):94 -96

[24]张培刚,程斌.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9(4):63-66

[25]周小敏.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困扰及评价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156-158

[26]张恩利,董小龙,郭春玲,等.我国体育社团改革法治环境的涵义、内容及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4):405-408

[27]张恩利.我国现行体育社团立法困惑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1)

[28]王润,郁俊,丁红娜.我国体育社团行政诉讼主体资格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4):332-335

[29]郭春玲.中国体育社团改革的若干法律制度设计[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6):641-644

[30]张 鹏,汪全胜.体育社团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10-13

[31]赵许明,张鹏.体育社团处罚纠纷处理机制的比较及选择[J].体育科学,2005(4):81-83

[32]王 永,罗秋香,应可为.体育社团的性别差异—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7(6):18-22

[33]粱俊雄,刘国强,许仲怀.粤港澳三地区体育社团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9-13

[34]许惠玲.体育社团实体化研究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3):21-23

[35]于立贤,罗秋香,陈立进,等.社团的分类及对体育社团的意义[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7-9

[36]张振龙,郭锐.论公益性体育社团及其认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70 -74

[37]苏熠慧.底层群体的失语与发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38]汪流,李捷.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生存境遇及未来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17 -21

[39]吕树庭.体育社会学理论与实证研究误区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5-10

猜你喜欢

学报社团体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我们的“体育梦”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