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性因素对蒙古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影响

2014-07-14石胜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蒙古蒙古族

⊙石胜[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地域性因素对蒙古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影响

⊙石胜[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蒙古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民族,其历史阶段性和地域特征十分明显。不同地域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传统和现实发展状况,导致了蒙古族舞蹈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整体上具备节奏明快、舞步轻捷、粗犷剽悍、开朗豁达、豪放英武的特征。

地域性蒙古舞蹈风格

一、蒙古族舞蹈概述

蒙古族被誉为“草原骄子”,很早便拥有本民族文字,是一个有文化、富有伟大艺术创造力的民族。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一直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在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舞蹈文化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仿佛一颗璀璨的草原明珠,虽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艺术源于生活,蒙古族舞蹈文化起源体现了古代蒙古族人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舞蹈作为代表游牧民族思想情感和文化精神的一种独特艺术载体,完美地表现了游牧人日常生活,表达了游牧人美好的生活情感。

二、蒙古族舞蹈的分类

内蒙古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地形,不仅形成了其不同的地域环境,也形成了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于内蒙古舞蹈的划分可以细分为东西两个不同文化色彩区。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他们的舞蹈形式主要以集体舞为代表,《彩虹》《安代舞》《布里亚特情韵》等都是东部地区舞蹈的主要代表,作品集中体现动感、遒劲的舞蹈风格,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直接看出舞蹈强调了群众的参与性、互动性以及自娱性,在情绪上热烈而欢快。西部地区由于受地域形态影响,则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观,《筷子舞》《鄂尔多斯舞》《盅碗舞》以及当地古典宗教舞蹈——“查玛”等,都是长期在蒙古族民间表演流行的舞蹈,而且也都有其独特的内蒙古西部地区风格和特色。

三、地域性因素对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影响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一般组成了地域环境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且它对于我们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常年居住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的缘故,蒙古族人常常可以看到翱翔在天际的雄鹰、大雁和天鹅,蒙古族生活中还有一个时刻不离的伴侣——马,马成了蒙古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象。由于蒙古族人民生活地域的特殊性,他们白天在马背上放牧,晚上居住在蒙古包内弹琴唱歌,所以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娱乐活动多以上身和手部的动作为主。如蒙古人民经常套马的动作、下雪的时候抖动袍子动作,以及剪羊毛、挤奶、拉马头琴的动作等,因此形成了蒙古舞中多以上半身动作为主,而上半身动作中又以肩部动作为主特点,通过肩部的动作,表达了他们豪迈的性格。地域性对蒙古舞蹈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态动率影响

蒙古族人生活的地域决定了他们特殊的舞蹈文化,也由此造就了本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特殊性。蒙古民族民间舞蹈其舞姿给人极其粗犷的感觉。蒙古舞以肩部(硬肩、柔肩、碎抖肩等)、臂部等基本动律为训练,蒙古舞的肩部动作类型很多,而且动律和韵味突出,它较集中地体现出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蒙古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表现不再体现为以往固有模式,而是更注重手臂、手肘和手的结合;肩部动作既是蒙古舞蹈的基础,也是欣赏蒙古舞的一种重要标志。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体态动律体现出本民族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具有表意性与写实性,把以前蒙古族舞蹈中只讲故事的手法提升到更注意追求一种氛围、一种意境的高度。从整体大的方面来看,蒙古族舞蹈用头、躯干、下肢构成梯形倾斜状态是蒙古族主要的舞蹈形态。人们的形体是因情而发、因情而生的。蒙古族舞蹈的呼吸特点是快吸慢呼,即在空拍和弱拍上快吸气,重拍上慢吐气。通过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充分表现出蒙古族舞蹈粗犷剽悍、稳重端庄的舞蹈形态特征。这种舞姿,充分记录了一个民族最本真的舞蹈“族性”。以形体舞动来标识出了本族与他族的族际区别,并且通过舞蹈艺术,强化了本民族的族群凝聚力,传承了本民族文化传统,散播了本民族文化内容。

从舞蹈语汇形成来讲,肩部动作就是能够充分体现出蒙古舞蹈细节的语汇。人们出于对祖辈传承的劳动经验的独特情感,于是从日常的劳作和生活娱乐中的动作,发现了美的存在。通过观察提炼现实中的劳动生活动作,从而升华为特有的舞蹈语汇,也就达到了把对物质需求的满足进一步升华成对精神生活的满足,这也使得蒙古民族绚丽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存。其舞蹈的表现形式新颖丰富,具备了众多的审美特征。总之地域性对蒙古舞包括其肩部、手部动作在内的体态动律有着深远影响,地域性因素造就了蒙古舞蹈体态动律区别与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原因,这也是蒙古族舞蹈文化中地理性所凸显出的标志性符号。

(二)步伐影响

自古以来蒙古牧民一直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牧民们的活动范围其实是很小的,人的力量在如此广阔的草原中显得微不足道,直到牧民开始驯养马匹,他们的活动范围才一点点扩大出去。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民的日常行动当然早已离不开马,马匹既是他们无与伦比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的挚友,马给蒙古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很大的,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打猎战斗,马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此前提下,蒙古舞中就自然出现了许多与马有关的动作。其中,“马步”就是充分细致地模拟马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虽然其种类繁多,但按其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1.轻骑马步。轻骑马步即是在原位做骑马步或者轻微移动,模拟人骑在马背上逍遥自在的感觉,而马则慢慢的行走。轻骑马步包括:立掌马步、擦地马步、打点马步等;2.轻跑马步。轻跑马步即是轻骑马步的发展,是模拟马从慢走变成轻跑,但并不激烈。轻跑马步包括:垫躁马步、擀毡马步(也叫摇摆步)、钟摆抹布等等;3.奔驰马步。奔驰马步即是模拟马在草原上放开四蹄飞腾奔驰的马步,给它起名为奔驰马步,它的特点是动作节奏快、变化多、幅度大。奔驰马步包括:前吸腿跑步、蹉步扭身马步、快速吸踢马步等;4.刨吸马步。刨吸马步即是通过以在原位,或者在小范围内移动的马步动作,来模拟马蹄急速奔驰的各种姿态和造型。这种马步动作范围虽然小,但多表现为急速刚健、灵活、多变的特点;5.技巧马步。技巧马步主要表现为两种:1.跳跃:有勒马扬鞭小跳、左右翻腾跳、跃马大跳、套马跳等动作;2.旋转:套马辗转、摇摆马步转、勒马仰身转、空中打马转等动作。

除此之外,得益于蒙古广阔的大草原,形成了人们粗犷豪迈的性格,在这种性格驱使下,蒙古人民喜欢上了摔跤。在蒙古族的摔跤活动中,历来又具有对各种动物动作等模拟的舞蹈动作,也通过这些,蒙古族成功塑造了一代天骄的英雄形象。由于极富有既憧憬蓝天又深深眷恋故土的牧业舞蹈文化特征,蒙古舞中与摔跤有关的步伐动作极为常见。摔跤舞的基本技巧就包括踢、绊、勾、举等动作,就是从摔跤步伐中演化而来,因此,摔跤的仪式和情节早已被人们创造性地形象艺术化。由此可见,无论是马步还是摔跤舞中的步伐,都与其大草原的地域性特点联系紧密。

(三)舞蹈道具影响

随着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改善,蒙古舞蹈的表演道具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前,人们在席间是不能敲击碟、碗和酒盅的,当然也禁止敲打大把筷子,因为这被认为是一种十分不吉利的举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草原人民的思想意识也不断出现变化,发展到后来,一些敢于创新的人不再受古代风俗习惯约束,自然而然地也就发生了一系列与古代风俗相抵触的行为,其所表演节目仪式的目的和内容也就自然和过去表现得不完全相同了。在不断的舞蹈形式演化中,人们创造性地把过去那种受限制的节庆自然地改变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在欢度这些节日的时候,人们热情奔放、随性地欢歌跳舞,情不自禁地通过敲碟、敲碗、击盅、击筷子等来表达情感,自然流露这种欢悦情绪,以致从此把碗、碟、盅、筷子都当作舞蹈的道具了。

不过,对于最开始的“盅碗舞”和“筷子舞”而言,动作随性,人们只要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舞者现场即可即兴发挥表达情感。这样的表演,变化更显丰富多彩,也可以充分展现出舞蹈者高超的技艺。

四、地域性对蒙古舞未来发展影响

一方面,由于蒙古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北方草原地域性特征不仅赋予了蒙古族舞蹈艺术创作的空间和灵感,也对蒙古族舞蹈艺术从题材、体裁到音乐、风格等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蒙古民族特性中男性豪放、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完全反差的女性形象中的温雅而不失健美、端庄、俏丽,形成鲜明对比。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中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相互融合成为蒙古族舞蹈艺术表现的主流,形成了蒙古族今天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风格;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当代蒙古舞对传统蒙古舞的继承和发扬之中有许多闪光点和可取之处,也有不少创新性的发展。但整体来说,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在向现代化舞蹈转型的过程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部分传统舞蹈艺术业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最终萎缩甚至消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蒙古民间舞蹈亦包括在内。随着时代的变化,蒙古族由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并且其民族在由畜牧业为主向农牧业为主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人口激增,需要大量生产资料,人们为了解决发展问题,大面积垦林开荒,从而引起了大面积沙化,这也影响了蒙古舞保持其原生形态。“马背上的民族”“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这些本来都是对蒙古草原上最美原生态的真实写照,但现在大多数地区已处于半沙漠化状态,人口与资源不相匹配,无形中也制约了草原经济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在国家二元制经济模式制约下,致使形成“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局面”,使得农牧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如今,本民族青年有机会接收新式教育和事务,从而多数年轻人拒绝传承这些古老舞种。这些综合因素导致现在的蒙古人民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到系统性的舞蹈学习中来,这也将会是造成蒙古民间舞整体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诞生、发展与兴衰都有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烙印。歌舞的变化,自然也都渗透着当地地域的痕迹,因此也形成了舞蹈文化的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地域文化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紧紧联系在一起,与蒙古族民间舞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总而言之,蒙古族舞蹈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之过往,她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写照;观看未来,她也是蒙古族民族精神继往开来、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1]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蹈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斯琴塔日哈.蒙古族舞蹈基本训练教程[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4]文华.论蒙古族舞蹈的民俗文化意蕴[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

[5]庞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2003,24(6).

作者:石胜,硕士,西南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舞蹈编导工作。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蒙古蒙古族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蒙古族风格合唱艺术的中西融合与创新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蒙古舞的地域特征及艺术特征
蒙古靴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