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0万次”与“1次”的区别
——《活了100万次的猫》内涵分析

2014-07-14李繁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白猫图画书约束

⊙李繁[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100万次”与“1次”的区别
——《活了100万次的猫》内涵分析

⊙李繁[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活了100万次的猫》是日本著名绘本作家佐野洋子的代表作,绘本通过一只虎斑猫轮回了“100万次”的前世与自由地活了“1次”的今生进行对比,蕴含了丰富的内涵:生与死、约束与自由、爱与被爱、迷失与自觉。

生与死爱自由自主自觉

《活了100万次的猫》是日本著名绘本作家佐野洋子的代表作,是一本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描写了生与死以及爱,读了一百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活了100万次的猫》凭借绘本图文并茂的特点,用水乳交融的图画和文字,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清晰简单的故事,营构出一种精妙绝伦的艺术境界;通过图画书的本质,《活了100万次的猫》让孩子从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和学习到隽永的道理,也给成人更多感动的意义和哲理的启示。

一只虎斑猫,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轮回了100万次,被100万个主人宠爱着。这让它觉得无比的骄傲,但同时感到非常厌倦。它曾是国王的猫,在国王发动的战争中被箭射死;又曾是水手的猫,从船上掉下来,因不会游泳而淹死;还曾是马戏团魔术师的猫,在魔术师表演失手时被锯成两段;还曾是小偷的猫,在帮助小偷偷窃时被狗咬死;还曾是一个老太太的猫,在老太太孤独的生活中慢慢老死;还曾是一个小女孩的猫,在小女孩玩耍时不小心被小女孩的后背带勒死……因为它的死,100万个主人都伤心地大哭,只有猫自己,连一次也没有哭过。终于有一天,猫成了一只野猫,变成了自己的猫,并且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在一起生了好多可爱的小猫,度过了快乐的一生。白猫老死后,它大哭了100万次,最后伤心而死——再也没有起死回生。

重新缕述书中的文字,只是想对猫的前世今生做个比较,从而分析这本图画书的丰富内涵。

一、生与死

《活了100万次的猫》关于生与死的内涵是评论界及不同层次读者所达成的共识。在猫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的前世,活——仅仅是生命体征意义上的,它活得浑浑噩噩,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它讨厌每一个养它的主人,已经不在乎死亡了。它成了一只“什么都厌恶、对所有的一切都漠不关心、都拒绝的猫”(日本图画书评论家松居直),它的100万次的轮回只证明了没有意义的活跟死毫无区分。而真正有生命价值意义的活,是在它变成了自由的“猫自己”之后。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猫只活了一次。而在真正地活过之后,猫的生命才会永远终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作者要用猫的最后的这一次生死告诉读者:真正的生命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生命的意义是在体验到爱与自由之后得到释放的;有意义的人生是有限的,是终将要失去的。而正是因为生命的唯一性,人生的有限性,真正的活才显示出它的可贵,每一个生者更应该加倍地去珍惜。

关于“生与死”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在儿童那里是一种朦胧的、有待唤醒的生命意识,而在成人看来,却应该是真切而清晰的自觉认识,只不过,成人往往在纷繁表象的干扰之下,忽略了事物的本质。生死是人类最为关切的事情,当然,这只猫不会像哈姆莱特一样去追问、选择生与死,它的艺术使命就是给我们人类以警戒与启示。

二、约束与自由

对社会中的个体人而言,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一本图画书对具有丰富内涵的“自由”一词做出详尽的解释。至少,猫用它的前世今生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自由定律——约束是自由之母。人们之所以会追求某种自由,就是因为人们感觉到某种不舒适的约束,感觉约束是产生自由的前提。在猫的前世,它是“被养”的,它感到了来自主人的约束而讨厌每一任主人,并由此产生了渴求自由的意识和行为。主人们在表面上好像给了它太多的东西:国王给了它荣耀,水手带着它周游世界,魔术师给了它神秘感和观众的掌声……然而,这一切并非出自“猫自己”的意愿,他们仅仅把它当作了宠物、玩具、道具、诱饵。最后,猫都是因为主人而莫名其妙地死去。表面上,主人为猫的死伤心地大哭,实质上,他们是在为失去这种约束的权力而遗憾。

所有人都有发展自己生命天性的内在需求。儿童与生俱来有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尽情翱翔的倾向。这种倾向体现了人类的未来指向,是对未来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情呼唤。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把这类题材归纳为顽童型母题,这类儿童作品关注儿童的自由发展,试图激活并保持儿童内在的热爱自由的天性。千百年来,人们热情地讴歌自由,执着地追求自由。人们把自由的信念筑成雕像,于是有了纽约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人们把自由设定为最高的理想,于是有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悲壮。这只猫最终摆脱了主人的约束,获得自由的新生,变成了一只“野”猫。而这一个“野”字,正是自由对约束的挣脱,它把来自猫生命内部的、原始的、自然的、难以驯服的天性,被作者神奇地刻画了出来。正如绘本的封面,一只绿眼睛的虎斑猫后腿直立地站在那里,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地看着它对面的世界。“野”才是区别“别人的猫”与“自己的猫”最根本的特征。当然,自由的生命是有限的,与人类无数为了自由而战的勇士“不自由毋宁死”誓言或壮行相印证:自由的生命因有限而倍感可贵,“猫自己”的一次生命足以焕发出超越百万次悲剧轮回的永恒光彩。

三、爱与被爱

获得自由的猫,以它十足的“野”性来实践自由的又一定律——追求自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20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印度哲学家及灵性导师克里希那姆提对“爱”有朴素的解释:“自由与爱是并存的……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

爱是动物和人的一种本能,一种生理和心理的驱动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对于那些向它大献殷勤的母猫,猫以“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骄傲拒绝了它们的“这一套”。而对于美丽的白猫,猫却使出了浑身解数,向白猫展示自己前世的“资本”以引起白猫的好感与爱意。然而,它的这些套数,并不是白猫“爱”的内涵,它只是以“噢”一声表示淡然地回应,而对于猫野性、大胆、直接的求爱,它却给予了响亮的爱的回应。真爱,那种神圣的、本能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爱与被爱,其实就是这么率性!猫再也不说“我呀,我死过100万次……”了,它彻底告别了约束的、利益性的前世,幸福地享受着充满爱的今生。它们嗓子眼儿里温柔的“咕噜咕噜”声是爱的节律,幸福的回响。而这支美妙的乐曲,却因生命的有限性而渐行渐远,消尽了它的余音……读者在这支美妙的乐曲中,体味着爱的幸福,同时也被它们付出爱的代价而深深地震撼!正是这种以唯一的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才能显示出爱的崇高与伟大。

四、迷失与自觉

猫在前世反复生死了100万次,但每一轮的生死对于它都是麻木的,它迷失在主人的约束中,迷失在自我的空虚中,迷失在对生命的“无觉”中。而在猫的今生,随着自由与爱的觉悟,它作为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越来越明晰,它的主体性也在“野”性的自由张扬和爱的幸福滋润中日渐确立。当漂亮的虎斑猫终于变成了漂亮的野猫之后,它太喜欢自己了,比谁都喜欢自己。它感到了来自生命内部的无穷力量,积蓄在内心的自由意识和日渐独立的自主意识汇聚在一起,合成主体的自我意识,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了一种自觉意识和真切感知。

首先,猫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一只“自己的猫”,而不是“别人的猫”,是可以自己选择生活与爱的主体,而不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被主人们豢养、利用、并约束的客体。其次,猫意识到自己与其他的猫一样,都是猫,没有约束其他猫的特权,但是有拒绝别人的意愿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再次,猫意识到自己对白猫和小猫的爱与责任。最后,在猫的生命意识中,还包含了前面已论述到的生存意识、死亡意识、爱与归宿意识等。猫的这些自觉的主体意识,也是它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活”的意义之所在。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中的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他们的主体意识日渐增强。这本图画的文学意义之一,就在于通过猫的形象,让这种生命的主体意识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扎根、生长。

综上所述,笔者从一只猫的前世与今生中,找到了“100万次”与“1次”的区别。其实,这区别存在于佐野洋子参悟到的“人与人之间”,存在于她更多地富于深刻寓意的图画书中。有了这样的品咂与回味,一本小小的图画书,就有了足够地叫人阅读的理由;有了对佐野洋子的认识,她的紫绶带勋章和一百二十多万的销售量就不会被人惊叹了。

[1]刘绪源.儿童文学视思辨录[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2]王晓玉,孟临.儿童文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4]李红叶.哭过爱过活过——解读《活了100万次的猫》[J].名作欣赏,2007(6).

[5]彭懿.活了100万次的猫[J].父母必读,2005(3).

作者:李繁,硕士,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白猫图画书约束
聪明的小偷
女巫和白猫
神奇的图画书
小白猫伴虎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脑筋急转弯
马和骑师
黑熊白猫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