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胜利
——解读《辛德勒名单》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014-07-14汤晓军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基尼辛德勒犹太

⊙汤晓军[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人性的胜利
——解读《辛德勒名单》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汤晓军[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辛德勒名单》是著名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基尼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的心路历程以及为犹太人所做出的义举为主线,叙述了他如何从一个以物欲为中心的商人到力求在物质和道德间谋求平衡,最终转变成一个犹太人拯救者,在纳粹对犹太人实施种族隔离及屠杀的险恶环境中解救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的事迹。

《辛德勒名单》拯救心路历程人性

托马斯·基尼利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澳大利亚作家,尤擅长写历史小说。他发表于1982年的小说《辛德勒名单》获得了当年的英国布克文学奖和1983年的美国洛杉矶时代小说奖。作为20世纪反映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三本伟大的著作之一,《辛德勒名单》以纪实的笔调叙述了二战期间德国投机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在纳粹对犹太人实施种族隔离及屠杀的险恶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超过一千二百名犹太人的故事。基尼利在塑造辛德勒作为犹太人拯救者的光辉形象的同时,也展示了这位德国商人作为普通人身上的弱点与短处。小说处处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彰显出人性的伟大。

一、唯物质的商人辛德勒

辛德勒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然而辛德勒却耽于酒色,挥霍无度,时常与若干女人保持关系,还有闲暇跟别的女人发展各式各样的露水情缘,生活景象荒诞不经。他一方面因为父亲(对母亲)的离弃行为而对他心怀怨恨,时常在公开场合指责他背信弃义,另一方面他似乎忘了他自己的生性好色,他对妻子艾米莉的态度,以及他那摇摇欲坠的婚姻跟他父母破碎的婚姻有何区别。辛德勒有天生的推销才华,还有他的千杯不醉的海量,即使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他也谋得了一份电气公司销售经理的差事。每每做生意时,他都会佩戴上纳粹徽章,原因是如果你戴着这么个徽章去见一位德国公司的经理,你就能拿到订单,而非与信仰相关。战争爆发后,辛德勒一方面震怒于纳粹对被侵略国家的欺压和财富的掠夺,另一方面他也为纳粹反间谍机关工作,他提供的情报内容丰富,值得赞许,同时他也一直相信德国进入波兰是应该的。

在“雅利安化”政策实施后,波兰所有犹太人的企业均被以低价转让给德国人。怀揣财富梦想来到克拉科夫的辛德勒很快得到了里考德厂的所有权,并将之更名为埃玛利娅(德国党搪瓷厂)。在他的犹太秘书伊扎克·斯特恩的建议下,辛德勒开始雇佣成本低廉的犹太人从事生产,而他只需付出微不足道的工资总额。此时的辛德勒内心充满着对物质的无限渴望,他威逼困境中的犹太商人、利用廉价的犹太劳动力、贿赂纳粹官员、在战争时期的混乱格局和腐败体制中大发战争财。他无视工厂里犹太工人的悲惨境遇以及他们菲薄的工资。在他心目中,他来克拉科夫就是找寻他的发财梦,此时的他或许压根就没有想到日后竟会为了拯救犹太人而散尽自己赚来的万贯钱财。

二、在物质和道德间谋求平衡的辛德勒

作为一名商人,辛德勒无时无刻不考虑着利润的最大化。即使他只需支付最微薄的工资,但纳粹对犹太工人的迫害却也严重影响了埃玛利娅的生产。因此,辛德勒曾向斯特恩透露即将进行的清洗约瑟法和伊扎卡街犹太人聚居区的党卫军行动,并把包括班吉尔在内的十几名犹太工人从开往贝乌热茨集中营的火车上营救了出来。斯特恩和班吉尔是辛德勒经营埃玛利娅工厂的得力助手。因此,鉴于他们的特殊地位,我们完全可以争辩说辛德勒对他们的营救只是个别行为,是出于现实考虑,或者说出于私人友谊,而并非把整个犹太民族的生死存亡担在了肩上。但无论如何,辛德勒迈出了他惊天营救的第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辛德勒在埃玛利娅的经营上越发地依赖犹太工人,他也越发地关心起工人的生存状况。他知晓纳粹政府严酷的反犹政策,但他也意识到在这个紧缺技术工人的早熟帝国,一个具有经济价值的犹太人当然可以免遭不测。因此,他开始力求在维持工厂的运营以赚取利润和保护犹太人之间寻觅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他既可以在不触犯反犹法律的情况下以严肃企业家而非“犹太同情者”的身份维持合法经营,又可以利用犹太工人的廉价劳动力和技术专长为自己不断盈利。在党卫军频繁地骚扰他的犹太工人时,辛德勒开始反击这一对纳粹党徒来说无比正常的事实。他以他最令人熟悉的,最游刃有余的生意人姿态出现在主管的纳粹官员面前,控诉他们的手下对他的工人的虐待如何影响工厂的生产进度,进而如何影响供给国家的产品的质量。此时的辛德勒长袖善舞,在他作为生意人谋求的利益、他不能得罪的党卫军以及为他带来利润的犹太工人之间游刃有余的行进着。埃玛利娅工厂的收益给辛德勒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不仅使得他得以继续自己奢华的生活,而且可以通过特殊的“打点”以结交更多的党卫军、军备物资监管局等机构的官员。正如基尼利所言:“奥斯卡(辛德勒)是个商人,一个天生的商人,他绝不会公然唾弃纳粹的体制。”①“奥斯卡(辛德勒)本质上是个生意人,惯于采取生意人的手段。”②即使辛德勒对纳粹官员的贪婪,对犹太人肆无忌惮的杀戮心存不满,但他还是要戴着巨大的纳粹徽章,开着豪华轿车去普拉绍夫给阿蒙·格特这个狂人送高档白兰地。

三、人性升华的辛德勒

随着战争的深入,纳粹开始推行惨绝人寰的“最终解决方案”,意在全面、系统化地执行对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计划。在纳粹执行“最终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辛德勒所目睹的一次又一次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行动深深地震撼了他。出于对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同情,辛德勒的道德完全觉醒。他发出了内心的呼喊:“我下定决心,我将竭尽所能,不遗余力,跟这个邪恶的体制战斗到底,并战而胜之。”③辛德勒对所有来到他工厂里的犹太工人许下了保障他们安全的承诺,这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举动,他会因为自己对犹太人过分友好的举动而难逃毁灭的命运。

在埃玛利娅,辛德勒尚且能在维持工厂的效益和保护犹太工厂之间觅得一个绝妙的平衡。然而,到1944年夏末,形势急转直下。奥拉宁堡的党卫军管理和经济总部关闭了埃玛利娅,工厂里的所有犹太囚犯须送返普拉绍夫等待重新安置。工厂的关闭一下子使得辛德勒的犹太工人处于极大的危险中。辛德勒曾亲眼目睹一万四千名克拉科夫犹太人被送进了贝乌热茨集中营,再也没有回来。他知道所谓的“重新安置”是怎么回事,即所有的男囚送往格罗斯—罗森,女囚送往奥斯维辛。不管送到哪里,其结局都是一样的。当埃玛利娅即将关闭的消息传到厂区的时候,不少犹太工人觉得他们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他们平静、达观地和室友话别:埃玛利娅已经给了他们一年的休息,一年的饱食,一年的理性生活。这一切都归功于辛德勒,他们感恩辛德勒。

在正义感的驱使下,辛德勒开始采取措施营救犹太人,其疯狂程度几乎与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程度不相上下。他贿赂纳粹官员以换取建造新工厂(布伦利茨)的许可,向他们证明自己的工人是和战争的利益息息相关的,然而他并没有生产出任何一个对战争有用的产品;他想方设法招收更多的犹太工人,并把他们安全地运送到新工厂;他不惜花重金在黑市购买食品,弥补因纳粹官员的贪污而日渐稀缺的粮食供应,让工人们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里仍然可以获得维持健康的基本营养等等。可以说,此时的辛德勒已把当初不顾一切追求的利润置之脑后,全身心地扑入了营救工作当中。而到战争结束的时候,辛德勒几乎花光了他在埃玛利娅所挣得的财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战争后期,辛德勒的工作重心完全在于如何营救他的犹太工人而非之前的经济利益上,但在纳粹官员前面,他仍能表现出他做的是合法的、符合第三帝国利益的生意。在他的三百名女工阴差阳错地被送到奥斯维辛后,辛德勒前去营救。他的应对方式是她们都是不可取代的熟练军工工人。我亲自花了好几年时间培训她们,我没有办法短期内找到可以替代她们的技术的人。而当党卫军军官质疑一个九岁、一个十一岁的小姑娘也是你所谓的熟练工时,辛德勒应答道她们负责打磨四十五毫米口径的弹壳。她们手指细长,能伸到弹壳内部,而成年人做不到。这是何等高超、老练的说辞。正如一位辛德勒犹太人所说的:“一个人不能以善良来对抗邪恶,要抗击纳粹,你必须要在智慧上胜过它,要富有创造力,绝不能循规蹈矩。”④

战前的辛德勒并非一个成功者,他生性好色,圆滑世故且挥霍无度。战后的他亦是如此。他拍过电影,经营过农场,开过水泥厂,无不以失败而告终,所有的这些失败都跟他耐不住寂寞、不肯踏踏实实苦干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光辉岁月已经落下帷幕,和平时期的他再也没能如战时那般意气风发。由此可见,基尼利笔下的辛德勒虽然是个英雄,但也是个普通人。幸运的是在1939年到1945年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辛德勒遇到了使他由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拯救者、一个天使的辛德勒犹太人,他们唤醒了辛德勒内心深处最可贵的品质,激发了他巨大的潜能。⑤他把人类最美好的品性——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善良与勇气在与远远超过自己的对立力量的较量和对抗之中得到了佐证与升华,他的心路历程充分展示了人性在物欲中迷失到复苏再到完全觉醒,并焕发出光彩的过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相信辛德勒对人性的诠释能够带给当代的我们特别的思考与启示。

①②③④[澳]托马斯·基尼利:《辛德勒名单》,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第249页,第147页,第351页。

⑤汤晓军:《荒诞世界中辛德勒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辛德勒名单〉》,《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第73页。

作者:汤晓军,硕士,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与外语教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基尼辛德勒犹太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Wimbledon Tennis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卷入选战的布基尼
强制“脱衫”
中国的“辛德勒”
上海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升华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