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徘徊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
——论亨利·格林的小说《生活》

2014-07-14刘锦丽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格林工人工厂

徘徊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
——论亨利·格林的小说《生活》

⊙刘锦丽[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亨利·格林是英国20世纪优秀的、最难以归类的一位小说家。他通过小说的结构、技巧及语言的创新,寻找自己独有的,超越前人成就的表现方式。本文以小说《生活》为例分析与探讨了小说兼具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特点,体现了格林独特的写作风格。

亨利·格林《生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亨利·格林(Henry Green,1905—1973)原名亨利·文森特·约克是英国20世纪优秀的、最难以归类的一位小说家。他的文风那么委婉含蓄、拐弯抹角,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是一位现代主义者和实验主义者。

格林出生在英国一个上层工业资本家的家庭中,他既是位贵族,又是位产业家。他母亲是英国最大的家族之一勒孔菲尔德男爵二世的女儿,他的父亲文森特·约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古典文学家,后来改行经商,接管了一家濒临破产的铜器工厂,将它改造成一家供应酿酒机械和铅管制品的厂家。他在家族的庄园里度过了那种传统的、上层阶级的童年,尽管和较为传统的狩猎活动相比,他更喜欢打台球;他不像那两位闯劲十足的哥哥,他是个胖乎乎、与世无争、甚至略带有神经质的孩子。格林进入伊顿公学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笼罩战后英国的精神上的失落感使得青年一代玩世不恭,也极大地影响了格林,他成了传统观念的叛逆者。他参加了标榜反传统的伊顿文艺俱乐部。进入牛津大学后,格林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过着富家子弟公章哥式的生活。他无意在学术上出人头地,嘲笑他的助教,抱怨别人逼他学这学那。他是个电影迷,每天下午和晚上必各看一场电影;格林对电影这一新兴艺术的表现手法的强烈兴趣在他创作风格的形成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念书的时候,他那古怪的见解,以及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强烈个人魅力的气质,在他的同代人中间留下了深远影响。

和当时多数英国青年一样,格林常醉但尚未醉生梦死。他意识到牛津之外尚存在着一个广大的世界,意识到经济萧条的阴影的逼近和工人日益高涨的斗争。在外部世界充满着这样的贫困与不幸时,他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内疚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产生了疑虑。在1926年年末,格林没等获得学位就离开了牛津。按他自己的请求,他加入他的家族企业当了一名工人,从最基层做起。他在伯明翰工厂内辛勤工作了两年,他写信告诉朋友,他恰好住在巴尔扎克小说里描述的那种膳宿公寓里。格林过着一种不逾越他那个阶层常规的传统生活。在伯明翰的生活对格林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经历。这段工厂生活的结晶便是1929年他写成出版的小说《生活》(Living,1929)。这是一部关于劳动者的小说。

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充满了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原有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青年人对现实感到失望与愤懑,便沉溺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一方面是一些人玩世不恭、无所顾忌地追求享乐;另一方面是长期的、大规模的失业与不景气。《生活》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从1926年的大罢工到1929年经济大萧条期间英国工人生活画卷。

小说一开始老迪普雷因为滑了一跤而卧床不起,儿子理查德接过了工厂的经营管理。父子二人在如何管理工厂上产生了矛盾。老头子一直是依靠老人治厂,而儿子在父亲死后决定开除部分老人,包括厂长布里吉斯和老铸工克里根。小说就在这条主线下展开了工人与资本家们各自的生活和遭遇。克里根从小离家到伯明翰来打工,打了一辈子光棍,年老后和同工厂的工人盖茨、盖茨的女儿莉莉以及青年工人吉姆同住。吉姆爱着莉莉而她却迷恋上了伯特。伯特也是工厂的工人,因为看不到前途,决定离开伯明翰。莉莉与他私奔,但中途伯特弃她而去,她只得重返已失业的克里根家中。理查德爱上了阔家女汉娜,和她一起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的别墅聚会,但最终被汉娜抛弃。小说反映了钢铁厂及工人居住区那阴沉单调的气氛和工人生活的呆板枯燥。迪普雷工厂以及工人面临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失业严重,开工不足,工资低微,通货膨胀,经济萧条,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劳资矛盾的加剧,等等。同时,20年代人们寻欢作乐的心态也在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中表现出来。工人们到电影院去寻求单调生活的一时解脱,沉浸于廉价的赛狗和足球赛中,发了工资,可以到酒吧区来个一醉解千愁。至于有钱人,他们搞形形色色的别墅聚会、舞会、一个接一个的晚宴来打发时光。书名《生活》概括了小说的主题。生活的意义何在?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各有自己不同的认识。伊姆斯太太的丈夫是个镟工,丈夫上班后她独自在家照看一岁多的儿子,常常对着孩子自言自语,流露出她对生活的意义的看法:“你长大后会成个镟工……你会结婚,我们会失去你,你会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亲爱的,到那时候我们就会躺在冰冷的坟墓里了。”①

对她来说,这就是人的一生:出生、长大、挣钱养家、生儿育女,进了天职后死去。生活对六十五岁的老铸工克里根则意味着彻底的绝望。他被工厂开除后,整天躺在床上,回顾这虚度了的毫无意义的一生。他对生活已全然失望,心灰意冷,等待着生命的结束。克里根背井离乡,原以为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临死时才明白,也许留在乡村还好一些。莉莉整天忙于为三个单身男人做家务活,而且无时不为家庭开支担心,每次东西涨价都使她担忧。能够省出一点钱在星期五晚上去看场电影,那就简直是幸福了。在这两三个小时里,她完全生活在电影创造的幻想世界中,可以尽情地欢笑,而且电影中的世界与她自己的生活在她脑海中构成虚幻的现实,成为她生活的一个部分,满足她感情上的需求。她将伯特视为电影中的白马王子,向他倾诉自己的一切希望,把未来寄托在他身上。他们计划同去充满了可能性的加拿大,他们甚至确实离开了伯明翰,但最后莉莉孤身一人回到了克里根那并不属于她的家中。《生活》成功地再现了20年代末期英国工人的生活、他们的贫困和部分工人绝望的心态。

格林并不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表现主题,而是用诗学的手法和叙述技巧把他想表现的生活与对社会及人生的态度传达给读者。《生活》也不例外,可以被看作是格林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的开端。小说开篇:

布莱德斯利,伯明翰。

两点。街上好几千人,吃完午饭回来了。

“我们要的就是好好干,紧着干。”工务经理对杜坡瑞特先生的儿子说,“我只对他们说,咱们接着干,咱们把活儿干完。”

好几千人吃完午饭,回到工厂来。

“我老是盯着他们,但是他们知道我的脾气。他们知道我对他们像衣食父母。如果他们碰上麻烦,他们只消来找我。况且,他们的活儿干得漂亮。真漂亮。我愿意为他们赴汤蹈火.他们知道。”

工厂里再度响起车床运转的噪音。外面好几百人沿着路走着,男人和姑娘们。有的拐入杜坡瑞特工厂去。

有的人留在工厂的铸铁车间午休吃饭。他们围着火盆坐成了一圈。……②

从以上选段显示了格林的《生活》独特的开头方式。叙述和对话之间突兀的转折,既没有平顺的段落承接,也没有提供说明的过渡.这种突兀,类似电影里跳接的拍摄手法。

这部小说的第四章只有六页长,却有八个场景,其中七个场景间各空了一行以示换景,但四、五景之间没有空行。第一景只有九行,迪普雷太太和儿子理查德在伦敦寓所的客厅里商量什么时候两个人都有空好在一起吃顿晚饭。第二景一页长,是工厂设计师塔弗的家,他在向妻子讲述厂长当天在工厂的所作所为。紧接着的一景是厂长和秘书谈起废了个气缸和塔弗的工作表现。两景并置,厂长和塔弗的矛盾清楚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迭嵌的四、五景,前者表现铸工们为了赶铸一个气缸累得筋疲力尽,后者继续了第一景中工厂主母子商量何时共进晚餐的对话。工厂主与工人生活的尖锐对比跃然纸上。第六景略长于一页,是文章中最长的一景。迪普雷太太和儿子在一起吃晚饭,但这并非是母子二人一再商量的那顿饭。时间推回到小说开始的那一天的晚上理查德接替父亲后第一次下厂,回家后在餐桌上向母亲讲述对工厂的印象。紧接着的一景是迪普雷厂伦敦办事处主任向厂长抱怨工厂不赚钱,厂长则告诉他,自己如何开除了一个虚报工时的工人,而且打算派一个人在厕所门外记工人上厕所的时间。最后一个短镜头是,一个工人和妻子在家吃晚饭,吃的是“凉土豆”。短场景的并置,突出了工厂工人劳动的辛苦与生活的贫困和工厂主的无所事事和生活的奢侈之间的强烈对比。各场景之间时空的跳动,打破了时间的连贯与空间的一致,造成感受上的同时性。

在介绍人物时,作者也采用这种跳跃式的短镜头。他往往先让读者看到了一群人,然后再给主要人物一两个特写镜头,而且还不断从一群人跳到一群人。小说开始时理查德在厂长带领下视察工厂,遇到了一群群的工人,听他们谈论着工厂面临的问题,以及周围工人谈话的内容。一些主要人物就从一个个人群中分别凸显出来。读者从不同人物的谈话中得知他们各自在干些什么和他们的各种问题。这种横剖面介绍人物的方式,不同于传统小说中人物的直线式方式,由作者对人物的过去、性格、外貌等做大段大段的叙述式介绍。横剖面的介绍使读者了解的只是当时当地人物的言行,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断面,这些支离破碎的画面随着小说的发展逐渐拼聚拢来,人物的特性也逐渐展现出来。格林一贯不对人物进行描绘,他寻找一切方式使人物自我表现,或通过其他人物之口表现。如克里根是怎样一个人?厂长对理查德提到他是,说他是全市最好的铸工,但是他只和盖茨一个人合作。他是个老工人,但到最后才知道他六十五岁,因为他八岁开始干活,已经干了五十七年。他不满盖茨的高谈阔论,猜想他大约是个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人,而他自始至终一共只笑过两次,似乎也说明他内向的性格。至于他是高是矮,是胖还是瘦,皮肤是黑是白,长得是美是丑,则几乎已无所知。格林所关心的是小说所表现的人物的心态,很少触及他们的过去,因此读者也无法了解到影响人物性格形成的因素,或人物所作所为的深层动机,这正是现代派作家的共同特点。

《生活》是关于劳动者的小说,以一种激烈紧张、省略了所有定冠词的精练文笔,勾勒出工人那严酷刻板的生活,最终取得的文风达到了矫揉不自然的地步。句子短而缺乏修饰,句间缺少转折连贯,有时甚至使用了电报文体,冠词大部分被省略,连词也扔掉不少。小说开篇格林写道:“两点。街上好几千人,吃完午饭回来了。”如传统写法可以把它写得更为平顺、优雅:“时间已经两点。街上有好几千个工人,他们吃好午饭,回来了。”或者,也可以用比较老套的写法:“数以千计的、戴着布帽围领的工厂帮手,匆忙地用毕午饭,疾行在土褐色的街道上,要回工厂来。”除了省略冠词、连词外,他有时甚至把所有格代词也省去,而且常常省略句子成分,写只有一个句子成分的句子,任意颠倒词序等等。格林认为省略的越多,留下的就越突出。语言本事约定俗成的交流工具,如果人人任意改变它,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失去交流的作用。格林语言上的试验,评论家褒贬不一,较多的人还是认为这种做法至少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欣赏。

《生活》还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形象化的比喻。格林喜欢使用形象化比喻群,其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如小说中无处不在的鸽子以及各种小鸟,那些飞出去又飞回巢中的鸽子,也许象征着人民既向往新的生活又贪恋熟悉的环境这种矛盾的心情。那只被夹在两层玻璃窗之间的麻雀,三个男人——克里根、盖茨和吉姆——七手八脚可就是无法将麻雀救出,但伊姆斯太太一来,不费吹灰之力就使它重获自由。这又象征着什么呢?心满意足的伊姆斯太太是赋予生命的源泉?男人手脚比女人笨?还是说麻雀象征着莉莉,三个男人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她,但却都希望将她禁锢在家中,使她无法得到新的生活,而只有象征母爱的伊姆斯太太才使她获得充满希望的生活?我们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格林小说中的视觉形象只是要表达中意境而已,表达一种印象、一种心态。

《生活》是以工人生活为题材的最早的现代派小说之一。这部作品兼具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特点,作品既有社会纪实性,又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小说技巧的创新探索。作者正是这种用现代主义手法表现工人生活题材的努力使《生活》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意义。

①②亨利·格林:《生活》,韩刚译,黄河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第222页。

[1]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3卷)——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欧洲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赵博.从左拉的实验小说理论看亨利·格林的《生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

[4]Green,Henry.Living[M].Harvill Harper Collins;New Ed edition.1991.

作者:刘锦丽,硕士,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格林工人工厂
麻辣老师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绿毛怪格林奇
就我一个人的时候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