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无声处听惊雷
——浅析梁衡《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的软性写作视角

2014-07-14潘璐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梁衡软性伟人

⊙潘璐[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于无声处听惊雷
——浅析梁衡《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的软性写作视角

⊙潘璐[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是梁衡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伟人邓小平文革期间在江西居住时的生活和思考。梁衡选择了较富人性的软性视角,不单纯仰视伟人,而是用既崇敬又平和的心态对生命的本真进行观察和思考。用富有人情味的视角切入主题,着重细节描写,带给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

软性视角人情味细节性民本化代入感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由梁衡创作于1997年4月21日,邓小平逝世两个月之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物通讯,本文在更多的时候被定义为政治散文,相较于人物通讯,政治散文的界定带有更多的政治色彩,选材和思想也更硬。

硬性的政治题材难写是公认的,因此梁衡选择了较富人性的软性视角,不单纯仰视伟人,而是用既崇敬又平和的心态对生命的本真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样情感和思考的空间就豁然开阔起来,就容易触及到历史和人物的偏僻角落,进而发挥散文自由挥洒的长处;梁衡所追求的“大事、大情、大理”,也因此有了这个视角,容易从史实的拘泥中跳脱出来,找到思考的落脚点;同时也拉近了伟人与普通百姓的心理距离。

一、人情味:软性视角切入政治题材

描写伟人,无论事件还是人物,无论哪种体裁,都极易以一种单纯仰视和歌颂的笔法进行写作,一味强调“伟”,而忽略了“人”,仿佛伟人不食人间烟火一般。伟人虽成就异于常人,但一样有血有肉,同样经历喜怒哀乐,亦有悲欢离合。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梁衡的《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相当于在帮助读者穿越时空,站在伟人身旁,与他一同经历那段岁月,还原一个真实的、有人情味的、坚忍而温情的邓小平。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有太多重大事件与他相关,他改变了中国每一个人的生活。这其中任何一件大事都有说不完的内容。但是梁衡没有选择这些大事件,反而选择邓小平在文革期间生活的地方为切入点,字里行间,读者看不到歌功颂德,也看不到文字塑造出的高大形象,看到的只有一个像邻家大爷一般的老头,身居小院、彳亍小径。

“仿佛是一场梦”,写到1969年邓小平软禁三年后被转到江西时梁衡用了这句话。都知邓小平三起三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历史事件。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即便是伟人,遭遇这些,内心也必然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震动。梁衡用梦描述邓小平当时的心境,同时作为文章主要内容的开始,带领读者走入动荡时期一个老人的内心。文章还多次强调了邓小平在江西时的年纪,65岁的老人本应该是享受天伦,但邓小平却要经历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巨大变动,而且比一般人过得更糟糕。一年后,最疼爱的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送到了这里,“他替他翻身,背他到外面去晒太阳。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热气和着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父爱在指间轻轻地流淌,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此刻的邓小平不是伟人,不是总书记,只是一个父亲,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儿子,所有的爱只能化作泪水。

梁衡用这些文字将读者带近一个富有人情味的邓小平,突出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身份。但是作为一篇政治散文,梁衡没有停留在这里。从邓朴方的伤说起,用他摔断的脊梁比喻了文革给国家造成的伤口,邓小平此时留下的眼泪,为儿子也为国家。也可以说,这里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象征意义,他身上的每一个伤口都牵动着这位伟人的心。文章为对邓小平在江西期间生活和改造的讲述,但无处不透露出这位伟人在自身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仍心系国家的担当。梁衡用这样一段话来感叹邓小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贬臣无己身,唯有忧国心。当年屈原在汨罗江边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赣江边又出现一颗痛苦的灵魂。

二、细节性:由小见大凸显伟人形象

软性视角的写作常常以细节描写为主要手段,因此对于细节的选择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底。本文通篇选择了邓小平一生中的两个细节:文革期间在江西居住的一座小院和他去改造要走的一条小路。文章开篇便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作为伟人的邓小平,一生不知住过多少宅院宾馆,但唯有这个小院最珍贵,这是“文化大革命”中他突然被打倒、被管制时住的地方。作为伟人的邓小平,一生辗转南北,不知走过多少路,唯有这条小路最宝贵,这是他从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任上突然被安排到一个县里当钳工时,上班走的路。

对于邓小平的一生来说,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已是细节,但是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仍然需要从细节中再选择细节。本文主要描述的细节有:对小院环境的描写、对邓小平生活拮据的具体描写、为邓朴方翻身洗澡、晚饭后在后院踱步、在工厂做钳工、每日往返于“小平小路”。这些细节的描写虽都是生活或改造琐事,但每个细节无不体现出邓小平作为伟人、作为国家领导人对于国家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在描写小院时,梁衡先从小院美丽的桂花树和将军楼写起,整个院子庄严肃穆甚至还有几分高贵。而后笔锋一转,后院斜立着一个发黑的柴棚和一个破旧的鸡窝,稍远处还有一块菜地。“这一下子破坏了小院的秀丽与平静,将军楼也无法昂起它高贵的头”,梁衡这句一语双关,既描述了邓小平的居住环境之恶劣,也表达出了文革时期在政治上对他的迫害。描写完生活环境,梁衡开始描写邓小平的日常生活,一个65岁的老人竟然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这个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此刻却只能在用这双将领的手去鸡窝里掏还存有余温的鸡蛋,可邓小平没有抱怨,选择了隐忍。“士之明大义者,命与名外更有责,是以责为重,名为轻,命又次之。有责未尽时,命不可轻抛,名不敢虚求。”接下来对邓朴方的照顾的描述,除了对儿子的心疼外,更多的是对于国家遭此劫难的痛心。但煎熬会让他思考,从这里开始,梁衡开始逐渐将减少对环境和时间的描写,转而着重笔墨在邓小平对于国之命运的思考上。“上面不可能给他时间思考”,梁衡从这里转折。邓小平去工厂做钳工,这是他16岁就在法国做过的事情,人生就是一个圈,历史就是一个圈,但终究是一个前进的车轮。“小平小路”是梁衡在文章中描写的最后一个细节,在“小平之路”上,邓小平默默地思考了中国现在的道路,将来又该如何走。

几个细节的描述看上去是独立的事件,但实际上,梁衡用它们串起了一个伟人在遭遇挫折时的心路历程。从梦一样的打击到隐忍一切再到为国痛心,痛心过后开始竭尽全力去思考,为国家思索一条出路。“小平之路”在这里不仅仅指邓小平下班回家的路,同样也指邓小平为中国发展指出的道路。

三、民本化:叙事方式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本文虽一气呵成,但仍然是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邓小平的故事,一条是邓小平的思想。两条线索相互交错,故事是思想的载体,思想又反过来解释了故事。

单纯地进行思想的表述而忽略了对于故事的描述,很容易造成伟人模式化的形象。民本化的叙事方式原本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选择新闻事实体现出对普通民众的关注和尊重。这里借用这一理论,并非指本文的选题符合民本化这一概念的定义,延伸其含义,这里指在叙事过程中选择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使之更为题解普通民众的生活,从而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梁衡选取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这一主题,就已经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内容中对于邓小平生活和改造的片段描写也不同于一般对伟人的印象。作者所描写的内容都是普通民众日常中都会做的事情,此刻的邓小平与普通民众是一样的,做同样的事情,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只是身边的位平常的老人。

在拉近了和读者距离的前提下,再去表述伟人的思想历程,思想也会更接近于读者。

四、代入感:富有情感和技巧地讲故事

代入感指在小说、影视作品或游戏中读者、观众或玩家产生一种自己代替了小说或游戏之中的人物而产生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讲故事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如何利用各种写作手法和技巧生动重现事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亦是需要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不断摸索的。《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梁衡利用超群的文笔描述了邓小平在江西期间的生活和思想历程。内容极具有画面感,仿佛读者自身就是梁衡,邓小平去世两个月的时候亲身走进了这座小院,走过了这条小路。

文章前半部分主要以对邓小平在动荡时期艰苦的生活和他的思考为主,后半部分作者夹叙夹议对于邓小平生平的讲述,将邓小平比作领头羊,三起三落比作石头,每一次落都让邓小平思考得更为透彻,最后落笔于历史是一个圈,与前文形成呼应。在插入一段对于邓小平三起三落的回顾之后,文章进入了邓小平的转机,在这条一天只有四十分钟经过的小路上,邓小平思考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他一定想到了当年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列宁”这样的句子往往被认为是不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但梁衡用在这里,却非常合适,用列宁来类比邓小平,可以让读者更为深切地体会伟人的不易,并借此回顾邓小平一生如何追随共产主义。其后梁衡写道“整整三年时间,小平种他的菜,喂他的鸡,在乡间小路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是世纪的大潮在他的胸中,风起云涌,湍流激荡,如长江在峡,如黄河在壶,正在觅一条出路,正要撞开一个口子。可是他的脸上静静的,一如这春风中的田园。只有那双眼睛透着忧郁,透着明亮”。这一段笔者认为可以算作文章主要叙述结构的结尾,总结了前文,也揭示了事件的结果,并且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品格,平静隐忍。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他始终坦然接受,然而接受不等于屈服,正如鲁迅所说:“于无声处听惊雷。”

全文虽是对于邓小平的描写,但作者用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带给人极为强烈的代入感。都没有单纯是在看文章的感觉,好像这些都是自己的想法。这种代入感贯彻文章始终,不是亲眼所见,不是亲身所想,却可以身临其境。梁衡像一名优秀的导游,带读者走近一个不一样的邓小平。

人的高贵在于思想。会思想的人,无论其处于何种境遇,坠落何种坎坷,思想的光芒都是存在的。黑暗不能让其腐朽,甚至越是在困境中,思想的光芒越是明亮。历史证明,一个人一旦陷入困厄,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往往会得到拓展和延伸,这或许可视为灾难对受害者的另一种恩赐。梁衡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选择从伟人的困境中选取一个点去描述伟人。这样的选择具有独到的视角和勇气,因为这段历史虽人人知晓,但具体细节却不为人所了解。这些是被淹没的历史,是沉默的讲述。这座小院和这条小路几十年静静地在那里,但他们却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一个伟人对于一个国家的改变。它们虽无声,置身其中却可以听到改变历史的惊雷。

作者:潘璐,山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新闻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梁衡软性伟人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任何人都可以发光发热
智珠
著名新闻人、作家梁衡
幸福三重揍
民族领袖一代伟人(下)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看梁衡散文特点之综述
国企治理结构的“软性”制度安排
我看伟人与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