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哲学人生
——浅析梁衡系列作品中邓小平的哲学观

2014-07-14周田溆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梁衡伟人境界

⊙周田溆[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邓小平的哲学人生
——浅析梁衡系列作品中邓小平的哲学观

⊙周田溆[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从山水游记到政治散文,梁衡一直力求文学作品能“写大事,抒大情,言大理”,其人物散文也多写古今中外的大人物,以深刻的笔触剖析人物灵魂,诠释伟人们光环背后的人格美学与生命哲学。邓小平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与开拓精神的政治人物,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梁衡写过三篇关于邓小平的人物散文:《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邓小平的坚持》《邓小平认错》,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篇文章,探析梁衡人物散文背后独特的政治思考与哲学思维。

梁衡人物散文邓小平生命哲学政治哲学圣人哲学

众所周知,邓小平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他曾戎马辉煌,也曾虎落平川;他曾居庙堂之高,也曾处江湖之远;他曾是位高权重的新中国总书记、副总理,也曾在破败的工厂当一名普通钳工;他被捧得很高,也被摔得很惨,在光荣与屈辱中前行、探索,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绘制了雄伟的蓝图。正是这样一位屡经磨难却依旧有想法有魄力的伟人,带领着中国人民看到了富强的曙光,从其大起大落的人生轨迹也不难发现他独具魅力的处世哲学。

在众多写邓小平的人物通讯中,梁衡是少数能将邓小平的人生际遇与处世之道上升到哲学境界的作家,他笔下的邓小平,是一位经历了世事沧桑、穿过历史云烟与命运遭遇后有着无限生命力与精神伟力的人,读他的三篇文章,《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邓小平的坚持》《邓小平认错》,看到的是邓小平在经历磨难时的生命哲学、重登历史舞台后的政治哲学以及重塑时代的圣人哲学。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写邓小平在遭受文革劫难时的辛酸与坚韧,也正是在这段屈辱的岁月里,他远离政治漩涡的风口浪尖,在那一座小院里不停地阅读,在那一条小路上反复地思考,最终走出了一条令全世界震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这篇文章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写邓小平在江西的这段时光,屈辱、煎熬、等待、内心的宁静、思想的碰撞,文中写他为儿子洗澡:“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热气和着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水滴顺着手指轻轻滑落,父爱在指间轻轻地流淌,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这时他抚着的不只是儿子摔坏的脊梁,他摸到了国家民族的伤口,他心痛欲绝,老泪纵横。”这是这个惨遭厄运身处逆境的革命家、思想家依旧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邓小平的坚持》《邓小平认错》写于邓小平主政期间的开端,这是中国陷入深深绝望之中的一段艰难岁月,正是邓小平的几个重要决定扭转了一个时代的步伐,他打开国门,改革体制,提倡科技,重视教育,坚持一国两制,在他之前,没有哪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现经济的成功改革和社会的长久发展。这两篇文章虽没有精彩的论述与深刻的情感,写作手法上也没有太多艺术化的表达,却朴实地道出了邓小平在面对抉择时对对与错、为与不为的坚守,如孔子所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伟人的政治家气魄,更具有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辨精神。

一、超越旷达的生命哲学

老庄的生命哲学提出了贵人轻物、贵己保身的重生论思想,老子针对“五色”“五音”“五味”“难得之货”“驰骋田猎”等外物对人性的扰乱,提出了“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即生命存在的意义与“名”“货”到底哪个更重要的疑问;老庄将生命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并且在重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的养生思想,即爱惜精神,积蓄力量,从而达到以神养形,治人、事天的境界。这样的生命哲学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互契合,都是对生命的肯定,是一场无论逆境或顺境都坚持不断自我塑造地朝圣。

梁衡写邓小平在江西的那段岁月:“仿佛是一场梦,他从中南海的红墙内,从总书记的高位上被甩到了这里,开始过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不,比普通百姓还要低一等的生活。他没有自由,要受监视,要被强制劳动。”历史上不是没有人像他一样从最高处跌入万丈深渊而绝处逢生的,然而只是凤毛麟角,更何况他是共和国的总书记,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他并非怕死之人,只是没有了名誉的光环,面对无端的屈辱与被践踏的尊严,他依然能坚强的选择忍耐,贵己保身,这便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曾经是指挥过淮海战役的直接统帅啊,当年巨手一挥收敌六十五万,接着又挥师过江,再收半壁河山。可是现在,他这双手只能在烟熏火燎的煤炉旁劈柴,只能弯下腰去,到鸡窝里去收那只还微微发热的鸡蛋,到菜地里去泼一瓢大粪,好收获几苗青菜,聊补菜金的不足……这不亚于韩信的胯下之辱,但是他忍住了。士可杀而不可辱,名重于命固然可贵,但仍然是为一己之名。士之明大义者,命与名外更有责,是以责为重,名为轻,命又次之。有责未尽时,命不可轻抛,名不敢虚求。司马迁所谓:‘耻辱者,勇之决也。’自古能担大辱而成大事者是为真士,大智大勇,真情真理。”他是勇者,却也懂得急流勇退,修身养性将力量积蓄,他知道这个刚刚摆脱战乱与贫困的国家需要他,他选择忍耐、等待,是要再一次修复国家民族摔坏的脊梁。也是在这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岁月,他不停地思考着学习着,没有一刻让自己的灵魂停歇,最终思想种子的发芽破土:“十年后党的‘十二大’上,他终于发出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喊:‘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想,梁衡在亲访那条小路那座小院时,心中定是百感交集,邓小平之所以令人钦佩,是他在用其一生中最落魄的时光告诉我们名与命到底孰轻孰重,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时又如何修身养性的生命哲学。

二、为与不为间的政治哲学

1978年,邓小平接管的是一个经历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与阶级斗争之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刀阔斧地改革经济,紧锣密鼓地重启教育,毫不动摇地收复国土是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邓小平的坚持》开头,梁衡就提到被载入共和国“中兴”史册的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除了吸取了“文革”教训、顺应时代潮流、人民意志等因素外,邓小平的掌舵尤为重要,时势造英雄,邓小平坚定果敢的性格、不畏失败的勇气、在为与不为中敢于坚持的大气魄是推动新中国一步步向前的重要保障。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来说,《道德经》中所言“无为而无不为”是天下领袖的最高境界。这一命题中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古今中外的贤明领袖没有谁是什么都不做就天下大治的。之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是要顺应自然之力而不刻意强求,顺势而为。真正能带领国家兴旺昌盛的领袖往往是时代的先驱,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了解人民意愿,能顺应并利用所处时代的“大势”,从而登高一呼天下影从,造就一个新时代。

邓小平时代,既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大时代、新时代。在《邓小平的坚持》一文中可以看出,“文革”后,邓小平深谙国家大势,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坚持经济改革,打破常规坚持恢复高考,尊重学术坚持出版百科全书,立场明确坚持在港驻兵,正是领袖敢为天下先的坚持才有了中国翻天覆地三十年的巨变,如梁衡所言:“敢坚持,不动摇是领袖的基本素质。领袖一身而系天下,稍有犹豫就地动山摇。轻者是一件事的失败,大者影响民族命运,历史方向。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而特殊时刻竟是英雄一念铸就历史。”这便是领袖之所为。

然而在“大势”面前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扭转一个时代的,邓小平时代也并非因他的个人理想、坚持、作为而造就,圣人“无为”,是借势而为,如同庄子笔下的大鹏,因其能够“培风”才有“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姿。邓小平的坚持将国家这列隆隆向前的列车推向正轨,是顺应时代的大势,正是因为他在为与不为之间的英明抉择,才让这架列车有了势如破竹之力。

三、对错之间的圣人哲学

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里提到两个观点,人是历史的灵魂与圣人史观。他认为,历史有价值与否以及价值的高低,全取决于人的活动,是人将历史从涣散的物理状态变得具有整体性,给历史赋予了灵魂。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人的境界论,将历史中的人所具有的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境界。只有圣人,才能摆脱对事物个体意义上的理解以及基于“一己之利”的局限理解,达到追求“社会之利”的道德境界,最终上升为最高的天地境界,不仅了解社会之全,还深晓宇宙之全。当然,冯友兰也明白,天地境界只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历史主体的境界向天地境界无限接近的过程。

《邓小平认错》里梁衡写道:“人孰能无错?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事后认错。普通人认错难,有光环笼罩和鲜花托举的伟人、名人认错就更难。”对与错,本来就是困扰着世间芸芸众生的大问题,连普通人都很难直面错误,更何况是需要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抉择的伟人。不是谁都可以达到天地境界,能无限接近天地境界之人,必定是透彻明白的人。在功利与道德境界中发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伟人达到的高度,是他承认了什么,改正了什么,看清了什么,带领这个国家走到什么地步。

梁衡笔下的邓小平,在其三起三落的人生轨迹里,无时无刻不在向世人展示着这种逆境中淡泊名利、顺境中依势而为、对错面前先天下的人格伟力。他对邓小平的理解,源自邓小平灵魂中深入骨骼的浩然之气,并将这种人格境界上升为圣人哲学,他的文章里写道:“伟人落难和常人受困是不一样的。常人者虞衣食之缺,号饥寒之苦;而伟人却默穷兴衰之理,暗运回天之力。所谓西伯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赋《骚》,孙子论《兵》,置己身于度外,担国家于肩上,不名一文,甚至生死未卜,仍忧天下”;“两个摔跤手的坚持是谁压倒谁,两军对阵的坚持是谁吃掉谁,而一个领袖对正确方针的坚持则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个民族的幸福不只是有领袖带领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更是带领他们绕开了什么灾难。领袖一念,国家十年,伟人多一点谦虚,国家就少一次失误,多一次复兴的机会。”

政治瞬息万变,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意识形态的左右争辩,历史这出宏伟的剧目惨烈而又影响巨大,邓小平从废墟之中看到广厦千万,塑造了一个新时代,也正是他在关键时刻的思索与判断、波折的命运以及走在时代前面的远见、群魔乱舞时逆流的良心,像海上的灯,夜空的星,给一个国家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由此可见,正是基于如此深刻的哲学思考,梁衡的人物散文才出手不凡、隽永耐读。他曾说,“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他不仅写政治,更要从中悟出思想,不仅写伟人,更要写出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哲学境界。他的人物散文,不仅让我们走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博大的精神世界,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其人格力量的巨大感召力,他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地透析人格的博大内涵和生命存在的价值,在历史的迷雾中,看到人灵魂深处的光芒,在时代的暗涌中,探寻信仰的流向。

作者:周田溆,山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新闻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梁衡伟人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任何人都可以发光发热
智珠
品“境界”
著名新闻人、作家梁衡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幸福三重揍
民族领袖一代伟人(下)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看梁衡散文特点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