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东风”讲故事
——浅析《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中的叙事策略

2014-07-14李丹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小平通讯深圳

⊙李丹[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巧借“东风”讲故事
——浅析《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中的叙事策略

⊙李丹[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030006]

《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是1992年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的陈锡添在邓小平同志南巡时所写的一篇著名通讯,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深圳、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美国学者伯格认为,叙事即故事。通讯也是在叙事,通讯是对真实故事的记录。当然谁都会讲故事,但不是谁都能讲好故事,这就需要叙事的策略。在叙事的过程当中,不同的策略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东方风来满眼春》是一篇有味道、有感情且有意义的通讯“故事”,本文将对这三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东方风来邓小平故事叙事策略

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视角以其特有的快速、真实、再现事实成为一种即时的叙事表达,也成为社会大众保持新闻事件同在的一种最为便捷的方法。110年前,一个人呱呱坠地;10年后,一个国家由衷地思念他——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这份情感一方面基于感同身受的一种物质由贫而富的经历,另一方面便是各种资讯中关于他的表述,正是在这种表述中,他的形象逐渐丰满立体、亲切温暖。

在关于邓小平的叙述中,《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采访记》无疑具有经典性价值:这些新闻作品分别记录了一些特别重要的事件——被贬、改革开放、海葬以及外国记者视角中的形象,而这些事件又关涉一个国家的自强复苏、繁荣振兴。

这些都是过去了的新闻,但展卷细读,其激越澎湃、细腻绵长的情感依旧让人感喟,那些在时空中早已不复存在的细节依旧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在邓小平诞辰110年之际,我们编发这一组文章,在纪念其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希望能对新闻写作有所助益——品味这些新闻作品的写作技巧,还原其成为经典的写作过程。

——李雪枫(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我们生活在一个叙事的世界里。从孩提时代姥姥口中百听不厌的陈年瞎话,到童年的彩色课本里引人入胜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细腻冗长的红楼水浒、三国西游,到简短凝练的新闻报道、网上聊天,这些叙事活动组成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我们则通过这些形态各异的叙事活动来周知身边的小事、传递自己的历史、传承民族的文明。

当然谁都会讲故事,但不是谁都能讲好故事,这就需要叙事的策略。在叙事的过程当中,不同的策略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美国学者伯格认为,叙事即故事。通讯也是在叙事,通讯是对真实故事的记录。

故事要好,首先得结实,信息密度、形象密度、结构密度都要有;其次得有氛围,在故事之外透出味道和象征。《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是1992年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的陈锡添在邓小平同志南巡时所写的一篇著名通讯,然而根据作者陈锡添的回忆,文章在发表前后却是经历了一番“波折”。1992年是改革开放最关键性的一年,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束缚着每项将要出台的措施,这时邓小平同志将要来深圳视察,其发表的观感及讲话无论是对深圳还是对整个国家,定将都是转折性的。作者陈锡添在邓小平来访的1月19日到23日的5天里,白天跟随采访,晚上整理记录。然而当深圳人送别小平同志后,关于他视察的消息却被有关方面告知“暂不作公开报道”。直到当年的3月25日晚,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才被排上了次日出版的《深圳特区报》一版头条位置,26日,《羊城晚报》几乎全文摘登。30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全文转发了《深圳特区报》的报道后,新华社也于当日正式向全世界播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全文,同时又以少有的规格为播发此文专门配发了一条消息。之后从31日开始,全国几乎所有省市区的主要报纸都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激起了改革开放的浪潮,而且对深圳、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文章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有料且有味。作者不仅用质朴感人的语言将邓小平同志5天的谈话和活动按时间顺序情景再现,同时在波澜不惊的背后更是集有味、有情、有意思的故事性于一体,让圣人走下“神坛”,走近百姓,“东风”借用大胆、巧妙。

一、一个有味道的故事——问题的再现与解决

在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的故事模式中,问题是必要因素,故事在问题中迭起,在问题的克服下前行。

《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是一篇整体看上去比较平缓的通讯,没有引人入胜的铺垫,没有起伏跌宕的高潮,也没有长吁短叹式的结尾,然而就像那温软如酥的春天: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汹涌澎湃。文章从一开始便埋有伏笔:南国春早。一月的鹏城,花木葱茏,春意荡漾。而这时的深圳“跨进新年,正以勃勃英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1991年冬,苏联解体,可谓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寒冬,而当时的思想领域正在大做如何反和平演变的文章,不断提醒国人应该如何认真吸取前苏联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在具体行动中,由于受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束缚,每出台一个改革的政策都显得步履维艰。正是在这重要的关头,风从东方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各族人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到深圳来了!因此南国的早春“花木葱茏,春意荡漾”。这正是对“满眼春”简洁而凝练的铺垫。

之后作者将问题集中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从邓小平一下车开始:千里迢迢,舟车劳顿,市负责人劝他老人家好好休息。但是,小平同志却毫无倦意。他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这是疲惫的身体与急切的心理之矛盾,用迢迢千里之途来反衬急不可待之心,体现出邓小平对深圳发展的深情挂念。“当谈到办经济特区的问题时,小平同志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这是特区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也是整篇文章的主要矛盾。“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明确而有力的回答,惶惶人心止于一锤定音。接着,采用两面式的连接来具体阐述问题的解决: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1/4,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小平同志的话语中,问题的一方战胜了另一方,内在逻辑的连缀更加突出了搞改革开放的正确以及对其所取成绩的肯定。

紧跟在第一部分之后的第二部分,即在邓小平在国贸大厦的活动和谈话,继续肯定了深圳特区的成绩,同时还肯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强调了“两手抓”的政策,告诫党的干部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这些都与第一部分紧密相连,构成连缀,起到补充和强调的作用。

最后,记者的角色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叙事中,作者用游走的笔触带领读者行进与不同的时空中,让人看到不同的故事,同时又在行文中加入少量的说明,以及关键的时刻做出评价。在《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中,诸如对深圳市容的描述:这里,8年前有些还是一汪水田、鱼塘,羊肠的小路,低矮的房舍。现在,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成片的高楼耸入云端,到处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还有对国贸大厦的描写:国贸中心大厦,高高耸立,直插云霄。这是深圳人民的骄傲。这些描写直白简练,不仅充实了信息,而且从侧面呈现出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深圳带来的巨变。

故事的铺垫、矛盾的冲突、问题的解决,以及作者的论述,看似简洁的交代,却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将举国亟待解决的矛盾蕴于平缓朴素的文字,娓娓道来而不乏澎湃激情,反复咂摸来,劲道十足。因此,南国的早春,不仅景色是迷人的,就连人心也是激荡的。

二、一个有感情的故事——形象的解构与重塑

《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既是一篇事件通讯,同时也是一篇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的叙事讲求矛盾的冲突与解决,而人物通讯的叙事则重在形象的解构及塑造。《东方风来满眼春》中,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导者和总设计师,是一代伟人,而作为“人民的儿子”,他又是从“神坛”走下来,贴近百姓和生活的一介布衣。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他是有血有肉的人,小平同志与深圳是有深厚感情的,与深圳人民是有深厚感情的,与社会主义是有深厚感情的。因此陈锡添的笔是客观而冷静的,同时也是藏有感情的。

邓小平与深圳有感情:他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处去看看。”语言描写,直接引用;与深圳人民有感情:小平同志非常高兴,满面笑容地频频向群众招手致意。整个场面十分热烈,呈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人民群众融洽无间的动人情景。作者著述,侧面烘托;与社会主义有感情:特区姓“社”不姓“资”。语气肯定,稳固人心。而在这其中,与人民的感情又是具体而详细的。这主要在第三部分:游览民俗村和锦绣中华中生动呈现。如:正在这里游览的群众、港澳同胞和外国朋友,纷纷驻足道旁,鼓掌向小平同志致意。小平同志亦频频向他们招手。又如:在“布达拉宫”前,小平同志分别同家人及亲属、陪同的负责同志合影留念。在驱车回迎宾馆途中,小平同志和陪同的负责同志亲切谈话。这些场景的描述,都将邓小平亲和的一面淋漓再现,充分表现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人民心连心的高尚情怀。

作者是巧妙的,他将邓小平同志的形象分解于一件件的“大事”与“小事”中,让圣人从“神坛”走近百姓。他的笔如同一部摄像机,对现场的还原与再现,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增强现场感,同时又在叙事的同时,将一代伟人的形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以及侧面的烘托,通过富有情感的文字贯穿于行进中的事件,让人如见期貌、如闻其声。外貌描写如:“他,身体十分健康,炯炯的眼神,慈祥的笑脸,身着深灰色的夹克、黑色西裤,神采奕奕地步出车门。”凝练的句读中展现出邓小平庄重而不失亲和的一面。侧面烘托如“在深圳火车站月台上,几位省、市负责人和其他迎候的人们,在来回踱步,互相交谈,他们正以兴奋而激动的心情等待着……”“一楼到三楼,站满了群众,黑压压的一片。人山人海,秩序井然。人人心花怒放,个个喜笑颜开。”借他人的活动来侧面烘托出深圳人民对邓小平到来的期待与激动。

文章中的邓小平是庄重的,这主要在第一部分参观市容与第二部分在国贸大厦的谈话和活动所表现。在这里,一代伟人的领袖风范与深思熟虑让人民对邓小平是敬仰的,是崇敬的。文章中的邓小平又是和蔼的,这主要在第四部分游览民俗村和锦绣中华中所体现。在这里,一个老人的和蔼可亲与幽默风趣让人民对他是热爱的,是拥护的。作者将其双重的形象分解于行文,又巧妙地将二者糅合,从而塑造出一个果敢睿智而又平易近人的小平形象。

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意义的巧解与传播

通讯在给读者讲故事的同时,也在向受众传递有用的信息、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枯燥无味的道理堆砌,抑或漫无目的的论述说教,在生活压抑的现代社会无异于自毁前程。既然要讲故事,就要讲得有意思,有意思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有意思才能引起共鸣,有意思才能有意义。

人们并不总是有幸亲自见过很大的世界,但他们总可以在身边的具体事物上找到超出这些事物本身的寄托,它们或多或少关联着精神世界。在改革开放最关键的时刻,在人民都为国家命运担忧的时刻,《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便是这个寄托之物。如何将故事的意义传播出去,这就要靠作者的解读。

文章通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来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由于讲故事的第一个要求,在营造氛围时就不能太奢侈,这就更加考验作者随时从故事中用最短的话抽离出来又重新回去的能力。文章中直接描写如:他谈笑风生,有时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引得大家发出一阵阵笑声。在场的省、市负责同志聚精会神地聆听他老人家的谈话,不时还插上三几句。谈话气氛轻松活跃。间接描写如:邓楠打趣说:“这是您的专利,也属知识产权问题。”说得小平同志笑了起来。又如:小平同志笑着说:“我一看就知道你们是广东人。”说得大家都笑起来。作者将诸如此类直接或间接的描写游刃有余地贯穿在动态的叙事中,让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是温暖的,是幽默的,令人放松,给人亲切与柔和之感。

内聚焦与零聚焦相结合来增强趣味性。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事情境和事件的特定态度,反映这些情境和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①。热奈特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即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二是“内聚焦”即叙述者说出来某个人知道的情况;三是“外聚焦”即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②《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所采用的为第一种和第二种,即零聚焦与内聚焦的交替使用。文章一开始用零聚焦将故事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引出,之后的行文中内聚焦与零聚焦相辅而出,最后又以零聚焦来做出整体的评价: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内聚焦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而零聚焦又使得整个故事完整、全面。

文章通过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合理安排来增加画面感。《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所表现出的是叙事时间等于故事时间的叙事策略。作者在一边叙事的同时一边进行了必要的场景描写,将邓小平同志5天的行程活动在读者面前表现得活灵活现:观看市容时候的欣慰及满意、在国贸大厦讲话时的果敢与沉着、参观先科激光公司时的满意与寄予、游览民俗文化村和锦绣中华微缩景区时的热烈和喜庆、游仙湖植物园时满眼的春光与融洽的氛围,以及最后对于深圳特区坚定的鼓励和支持。从19日到23日,5天的行程浓缩于一万多字的笔墨里,边叙边讲,耐人寻味,魅力尽展。

一篇文章的叙事策略最终还是要通过其叙事效果来体现。总体来说,《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以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和活动为中心,用一个个小故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故事,揉严肃与活泼为一体,聚分散与游走于一中心,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益有味的故事。这不仅是一个春天的故事,还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更是一个有“谋略”的故事。

①罗刚:《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74—175页。

②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第197页。

作者:李丹,山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传播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与广告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小平通讯深圳
《茶叶通讯》编辑委员会
《茶叶通讯》简介
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吴·现代潮菜深圳店
第23届SIMM深圳机械展
深圳歌剧院
去饶城买房
国内首个AR通讯应用浮出水面
国内首个AR通讯应用浮出水面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