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屈原《橘颂》品读

2014-07-14李建明明瑞勤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南昌330013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咏物橘树屈原

⊙李建明明瑞勤[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南昌330013]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屈原《橘颂》品读

⊙李建明明瑞勤[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南昌330013]

屈原的《橘颂》运用比兴和拟人手法,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细致而精确地描绘了橘的形象,托物言志,类比联想,将橘树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以橘树为喻,颂扬了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坚守信仰,横而不流的高贵品质。

咏物诗《橘颂》屈原爱国主义品格情感和艺术特色

屈原(约公元前340至约公元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楚国贵族,学识渊博,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他在位时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限制贵族特权。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革去了屈原的官职。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又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屈原痛心于国家衰败,眼见国破家亡,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之后,带着满腔的悲愤投汨罗江而亡。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所创作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传世之作,多自述身世、志趣,指斥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揭露现实的黑暗与混乱,感叹抱负不申,深度体现了对国事的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古往今来,人们把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光辉称为“屈原精神”或“屈子精神”,视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橘颂》系《楚辞·九章》中之一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咏物言志诗。南宋诗人刘辰翁称之为“咏物之祖”。“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橘颂》相传是屈原早年时的创作,也有人认为作于屈原放逐江南时期。这首诗写物与写人完美结合,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有机统一。诗人通过赞颂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坚定不移的美质和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一、《橘颂》的辞章句式

有资料记载,屈原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采用象征手法,深情并茂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缘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

二、《橘颂》的情感特色

《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依据诗歌的情感线索,我们认为《橘颂》可分为两部分来品读。其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从对橘树的外在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

第一部分:一至四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橘树的习性很奇特: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晏子春秋六杂下》载:“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徙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可见橘生于江南,不可迁徙,是因为它受命于天的固有本性。橘树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令人们升起无限敬意!

橘树是可敬的,又是可爱的。诗人通过对橘树的叶、花、枝、果等细致生动的描写,塑造了橘树的高洁形象。“绿叶”“素荣”“剡棘”“圆果”,充满生机。它所贡献给世人的是“纷宜修”“而不丑”“精色内白”,堪托大任,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橘树这一“嘉树”满腔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五至九节——从对橘树外在美的描绘,转入对内在精神的讴歌。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橘树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这种“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秉性,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正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屈原生于楚,长于楚,对楚国有着深厚的感情,爱国之心,从不变更。屈原正是以橘树来象征自己的宗国之情和乡土之恋,也正由于秉承天地所赐的重任,他恪尽职守,忍辱负重,助君为国。“愿岁并谢,与长友兮”,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橘树依然向往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矢志不渝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最后一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顿使之前所赞美的橘树,转而汇聚成了千古流芳的志士仁人:

由此可见,屈原赞美橘树,实际上寄寓着自己人格的追求——

“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坚贞不移的爱国情怀;

“廓其无求,秉德无私”——高尚无私的政治品格;

“淑离不淫,闭心自慎”——良好高洁的政治修养;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洁身自好,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

诗中的描写虽未脱离橘树的特点,却又不局限于橘树,而是把橘树拟人化——通过对橘树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独立不移,廓其无求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

三、《橘颂》的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的运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固然要描写所咏之物,同时它往往还有隐藏于物象背后的深层含义,指向某种品德、情操、感慨、意趣。所咏之物不过是一个隐喻或象征,诗的这种写法称为“比体”。从体制上来看,《橘颂》基本是四言的,所写的物象限于橘一种,写作路径略近于《诗经》,但对《诗经》有了新的创造,因为在《诗经》里还没有这样成熟的咏物诗。

如果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一句堪称屈原精神的至理格言,那么,“深固难徙”的橘树则是屈原精神的化身。细细品读《橘颂》,不难窥见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生理想。这首诗通篇运用比兴和拟人手法,托物言志,巧妙地抓住了橘树的生态和习性,类比联想,借物颂人,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橘树身上,处处可以见到诗人的影子——屈原就好像诗中那高洁傲岸的“后皇嘉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象征屈原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象征屈原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高贵品格。屈原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忍辱负重,不断求索,力图实现自己助君强国的伟大抱负。诗人笔下的橘树形象,俨然就是诗人的化身。正如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这种借咏物来寄志的写法,开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给后代的诗歌创作以积极影响。

2.语言风格独特,推陈出新

《橘颂》基本用四字句,以兮字为叹。“兮”字放于句尾,亦是诗人对楚辞体的探索与创新。这种句式,一是反楚歌体制,二是反屈原诗作一贯上天入地的浪漫的风格。《橘颂》简朴而有节奏感,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于表现积极进取的内容。全诗感情汹涌奔泻,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将诗人对橘树所象征的精神追捧宣泄得淋漓尽致,颇有中原诗歌之风,与《诗经·周南》《诗经·召南》中的一些诗作有点相似,但有明显的突破与创新。

综上所述,《橘颂》明朗开阔的情感基调,华丽绚烂的辞章句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不仅在《楚辞》中,乃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橘颂》是围绕着橘树写的,但又处处体现着诗人屈原自己的精神品格,把橘树与诗人融为一体,既颂橘,又颂人,体现了橘树和诗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橘树所特有的品质正和屈原自身的品质相符,橘树成了诗人的化身。在此之后,南国之橘便因为蕴含了仁人志士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

[1]李冬梅.《橘颂》赏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2]龚红林.橘与屈子精神——重读《橘颂》[J].三峡文化研究丛刊,2002.

[3]王健强.屈原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4]聂石樵.屈原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李醍.从《橘颂》看屈原的思想品格[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1).

作者:李建明,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明瑞勤,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讲师,主要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咏物橘树屈原
“格物致知”与“以物观物”——两宋理学家咏物赋创作探赜
梦见屈原
给橘树弯腰
橘树弯
会跑的小橘树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浅谈诗词鉴赏之咏物词的特色
屈原诗·天问
屈原送米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