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爸爸去哪儿》的跨文化传播解读

2014-06-27许敬晗

传媒 2014年6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中韩儒家文化

文/许敬晗 金 勇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中,5对明星父子(女)之间温馨的对谈、小伙伴们之间愉快的相处和孩子们偶尔冒出的无忌童言都成为被广泛议论的话题。随之衍生的是《爸爸去哪儿》主角们特别是5个萌娃的快速蹿红以及其他省级卫视的竞相模仿。

综观引进版《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源于湖南卫视对同名韩国节目的正确解读与精妙演绎,是中国综艺节目实施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和典范脚本。

《爸爸去哪儿》的韩国情缘

《爸爸去哪儿》节目中,5对父子(女)在不熟悉的乡村度过三天两夜。孩子们面临着在村子里搜集晚餐食材、帮村里老人干活、独自去市场采购等任务,而不擅长照顾小孩的爸爸们则要负担起孩子们三天两夜的饮食起居,还会被派去捕鱼、挖藕等。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新浪微博上抓取了提及“爸爸去哪儿”的45.5万条原创微博, 其中有89%,也就是有近40.5万条微博都对该节目给予了好评。该节目在微博的粉丝群横跨“50后”至“00后”,主要集中于高中生到35岁左右人群,特别是女性观众。该节目还为赞助商创造了极强的商业价值,几乎全部的父子(女)因为该节目接到了多个产品代言或商业演出。

第一季播出结束后,节目组更是趁热打铁,推出了《爸爸去哪儿》的电影。在电影中,5位星爸和5个萌娃上演了与同名综艺节目一样的真人秀。预算成本5000万的电影在马年大年初一上映,凭着电视版的惊天人气和红到发紫的热度,电影版《爸爸去哪儿》在上映12天后就轻松收账6亿元,成为2014春节档影片当之无愧的“吸金王”。

但该节目并非中国原创,而是湖南卫视斥巨资从韩国MBC电视台购买的版权和模式,依照原样进行情节、游戏的设计和字幕制作,该韩国节目的制作人也到中国对节目录制进行了指导。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是名符其实的“舶来品”,其节目内容及节目进行方式同韩国原版节目几乎完全相同。所以说,在成功引进舞台秀节目《我是歌手》后,这档真人秀节目是我国引进韩国综艺节目的又一成功之作。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韩剧《人鱼小姐》的登陆,“韩流”就开始席卷中国。从电视剧、电影、歌曲直到现在的综艺节目,韩国文化产品中蕴含的韩国文化和价值观也在慢慢影响着中国。《爸爸去哪儿》中设置的游戏、情节等透露出的韩国文化。也反映了韩国文化在中国的“攻城略地”进入一个新阶段。

跨文化传播沿袭中韩文化相近性

韩国文化为何能在中国被广泛接受?从跨文化传播理论来说,这首先是因为中韩两国文化的相近性在文化传播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相近的文化氛围使得该节目很容易获得中国受众的认同。此外,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使得跨文化传播效果倍增。

中国和韩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共同拥有亚洲文化的相同感情,在韩国综艺文本中蕴藏的韩国社会文化,就包括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源的儒家文化。从历史角度来讲,韩国的“儒家文化”,是从中国传承过去的,是中国“儒家文化”在韩国社会中的再现。可以说,韩国的“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中国的“儒家文化”。中韩两国的“儒家文化”具有相近性,是“同源文化”,这种文化上的相近性也使得韩国人在节目设置中所透露出的文化价值观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所接受。

沉默的父亲形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父亲”的形象多是沉默、隐忍的。千百年来,多数中国或韩国父亲并不参与到对子女生活起居的照顾和教育当中去。他们大多在外工作赚钱,回到家几乎没什么时间管教孩子。而母亲则在家庭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多数孩子与母亲关系更为亲密。而《爸爸去哪儿》节目则一反中韩等东亚国家家庭关系的常态,由爸爸单独带孩子出去旅行。

节目的首次旅行中,Angela的爸爸王岳伦不会给女儿梳辫子、Cindy的爸爸田亮总是能在女儿的衣服中挑出最不搭配的一套给她穿。在节目中,做饭是特别受观众欢迎的一个环节,多数父亲在来旅行之前是几乎不下厨房的,这对他们来说可是不小的挑战。在厨房里面对多种没太接触过的食材和调料,与它们奋力搏斗的结果也多是一盘“黑暗料理”。这些都是传统的、不太参与到家庭琐事当中的父亲形象的体现。

这种在家庭中“沉默父亲”的形象可说是韩国儒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这与中国文化具有相近性。平时不太参与家庭教育的爸爸,在和孩子单独旅行的过程中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又会有怎样的冲突?而此类节目设置会让中国观众产生“同理心”,并感到好奇。

珍爱亲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庭是一个民族最稳固的核心,所谓“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和的北温带,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化一向注重“人道” 的研究。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去研究世界,他们关注的是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曾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进行过一项调查,他们结合多种方法,总结出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中的第一条就是“孝”,可见家庭关系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而在韩国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和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并不比中国低。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开始上各种辅导课程,这些辅导课程在韩国被称为“学院”,放学后去“学院”学习是必须的。父母把自己儿时不能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子女身上,把对子女的培养看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直到找到工作,孩子都在接受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然后近年来,不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韩国人开始注重亲子互动关系,因为家庭的和谐融洽,对中韩两国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以往中国的亲子类节目并不少,但多是“舞台秀”,诸如孩子和家长在台上表演唱歌跳舞的节目。此次“真人秀”节目一出,亲子互动被真实地反映在荧幕上,必然引来一片喝彩与期待。节目中有“真心话”情节设置。节目组工作人员会在爸爸不在的时候问孩子“爸爸在家里懒吗?”“家里是爸爸说了算还是妈妈说了算呀?”“爸爸平时凶吗?”等问题,还会鼓励孩子对父亲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此类情节很好地满足了对亲子关系越加重视的中国观众的胃口。

重视礼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韩国人在交际中重视的内容。初次见面时,韩国人就会互相询问对方的年龄,以确定是否要在交谈中使用尊敬语。而在中国,孩子们从小被教导在见到年长者要问好、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要主动让座,去别人家做客时要懂礼貌等。因此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设置了孩子们给村中独居老人表演节目、和爸爸一同去村民家中“蹭饭吃”的内容。想必旨在培养孩子们和陌生人交际时的正确姿态、敬老尊贤、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以往的综艺节目并不适合孩子观看。但该节目却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在收看节目的同时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可想而知这些内容设置在中国的被接受程度是非常高的。

崇尚自立。一直以来,我国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一把包揽,把孩子培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现象广为人诟病。然而近年来,同处儒家文化圈的中韩两国在对孩子的培养中开始重视孩子的自立。儒家将“仁、智、勇”并成为“三德”。如何使这三种“德”并举,成为中韩两国父母培养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

十多年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入学后不会铺床、无法与室友融洽相处而退学,脱离父母管制就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的新闻层出不穷。然而近年来,此类事件却鲜见了。笔者周围很多孩子都被父母送到寄宿学校或者夏令营,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能力同学习能力一起得到发展和锻炼。许多韩国父母也把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放在首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等。

每期节目中几乎都有孩子们分成小组单独行动,去集市购买食材、去老乡家索要或交换需要的用品等内容。五六岁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得知父母的辛苦和食品用品的可贵、并在小小年纪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点是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

跨文化传播凸显中韩文化差异性

事实上,从其他韩国综艺节目来看,中韩两国综艺节目无论是从节目设置还是讨论主题上来看,均差别迥异。学者们一般将这种差异归结为中韩两国电视功能的不同:韩国电视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而中国电视的主要功能为教育宣传。笔者认为,其深层原因在于中韩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中韩两国文化的深层底蕴虽然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然而在各自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两国由于各自的国情以及对其他文化吸收或者兼容并包的程度不同,对于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所改变。这种对同源文化差异性的好奇,也使得《爸爸去哪儿》节目在中国产生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隐形拍摄”不做作。韩国综艺节目中经常出现“隐藏摄像机”单元,即明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置于某种设定好的情境之中,在某隐秘处的“隐藏摄像机”将拍下此人对事件最真实的反应。而在中国的节目中鲜见此类单元,只有法制节目才会进行这类所谓的“偷拍”,在中国,这通常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被分成两两一组,爸爸们交给孩子们保卫鸡蛋的任务。可是这时一个“坏叔叔”出现,假装失手打破了鸡蛋,并偷偷跟孩子们说不要告诉爸爸。“隐藏摄像机”全程拍下孩子们的反应,爸爸们在另外一个屋子观看。在此环节中,孩子们的纯真和各自不同的个性表露无遗。与“偷拍”不同的是,非但没有被反感,反倒成了《爸爸去哪儿》中非常受中国观众欢迎的一个环节,而这一手法恰是体现了中韩文化差异性的力量。

“礼仪学习”不照搬。在韩国《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第一季所去的21个旅行地点中包括专门学习礼仪的私塾和寺庙,学习内容包括《四字小学·孝篇》,如何正确穿韩服以及与长辈同桌吃饭时的礼仪等。春节特辑时专门拍摄了孩子们着韩服、行韩式“大礼”(跪拜礼),平时与孩子的游戏也有很多涉及尊敬语的使用等。但在引进中国后,除了孩子们向老人问好所表现出的礼貌外,很少有专门针对礼仪的教学内容出现,更没有身穿传统服装跪拜、学习四书五经的画面出现了。

韩国的“儒家文化”对礼仪的重视在东亚各国可说位居首位,这个崇尚“白衣”和“原色”的民族对其传统文化和传统服装有着深厚的感情。韩服对韩国人来说是日常会使用的服装。无论是结婚典礼还是毕业典礼上,韩服都是正式的着装,并且在年节等重要场合,也需要行大礼。在中国,汉服仅是一少部分人的坚持和乐趣,主要反映在“祭孔”大典和少数地区成人礼庆典上,远未达到蔚然成风的程度。在中国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取消了“礼仪学习单元”,就体现了对中韩文化差异性的改造与切割。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记忆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而提供这种“共识”是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项重要形式,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取消“礼仪学习单元”,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更符合国人的口味,是海外引进节目在本土所做的“妥协”。观众对有差异性的同源文化固然会好奇,但学习作揖扣手,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应用,所以不如舍弃掉。

《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启示

《爸爸去哪儿》作为中国电视成功引进并“本土化”海外版权的范例,以近乎“零差评”的口碑实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成功转型,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中韩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综艺节目领域的交流必将对两国跨文化交际了解对方打开新的窗口。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既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又充分吸收外来文化值得学习的部分,十分值得深思。

韩国综艺节目伴随着其强大的制作团队、精妙的视觉冲击、高明的传播手法,在东亚站稳脚跟并在欧美大放异彩,不折不扣成为新一波“韩流”的重要内容。中国的综艺节目走出国门的寥寥无几,这与中国现有综合国力并不匹配,也与中国国际传播的使命相距甚远。要实现“汉风”吹遍世界,中国跨文化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制作团队,不仅要学习国外综艺节目 “大制作”“高水准”的特点,还要认真研习文化的相近性和差异性理论,多制作出易于被外国人接受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综艺节目,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接受中国,从而凸显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中韩儒家文化
中韩30年 新挑战与新机遇——第十届中国论坛侧记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郑东燕(韩国)作品选登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宁钢(中国)作品选登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中韩因“脱北者”隔空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