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05-0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0期
关键词:电针脑梗死急性

曹 栋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2)

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曹 栋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2)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两组都给予急诊丹参注射液注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都连续治疗14 d。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都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明显(P<0.05)。结论 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能取得很好的预后疗效,改善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丹参注射液;电针;运动功能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临床上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称为“三高一低”[1]。在脑梗死的类型中,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比较常见,其是决定急性脑梗死后最终梗死体积和缺血半暗带的主要因素[2]。对急性期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有效减少病死率,使致残程度得以减轻[3]。中医将急性脑梗死称为“中风”,在治疗此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治疗方法也比较多。同时在脑梗死发作前就常规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其血管前循环开放程度较未使用过他汀的患者要好,此外注射用新药在促进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建立方面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4,5]。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104例。入选标准:符合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扫描证实;预计生存期>6个月;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患者或者监护人知情同意。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6.34±2.11)岁;病程最短4 h,最长24 h,平均(9.23±0.34)h。疾病程度:轻度64例,中度30例,重度10例;疾病部位:基底节梗死60例,脑叶梗死28例,脑干梗死12例,小脑梗4例。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程度与部位等,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于所有患者,均给予由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丹参注射液,进行急诊治疗。治疗时,将20 mL的丹参注射液加入到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每天1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采用G6805-Ⅱ型电针仪,每天1次,每次30 min,刺激参数:疏密波,频率5~8 Hz,强度4~6 mA。主穴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以毫针刺法得气,电流强度及操作手法必须轻稳。所有患者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①基本痊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18%~45%;④无变化: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出现减少或增加18%以内,或恶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100× 100%。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价,选择Fugl-Meger评定法(FMA)评定,运动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功能越强。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卡方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 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FMA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都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时间 治疗组(n=52) 对照组(n=52) P治疗前 36.52±4.26 36.62±4.06 >0.05治疗后 78.46±9.56 58.23±11.25 <0.05P<0.05 <0.05

3 讨 论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脑部病变尤其是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脑循环改变起着重要作用。脑微循环是指外径在300 μm以内的血管系统,即毛细血管和与其连接的微动脉和微静脉。其在生理状态下为脑组织提供营养,而在脑梗死损伤机制中又起着重要作用。脑梗死时,首先发生微循环障碍,然后启动缺血级联反应,最后引起神经元损伤[6]。脑前部血液循环即颈内动脉系统,供应范围包括眼部、大脑半球的额叶、颞叶、岛叶、顶叶皮质及白质及基底神经节等,约占脑部的3/5。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是由于病变损伤了大脑半球的某些特殊区域而引起的疾病,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

为此,在治疗中要尽快恢复脑细胞功能,应更加重视微循环水平上的治疗。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与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要注意防止再栓塞更要防止脑出血,抗凝药可以促使血栓溶解[7]。

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在药物应用中,丹参注射液具有防止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8]。而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疗效快、效果好,让经络通过刺激达到自身机体的一种本能调节,不良反应少[9]。相关研究[10]也表明电针“百会”和“大椎”穴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减轻梗死灶及对侧皮层细胞超微结构损害,缩小梗死体积。同时早期应用电针治疗,可促使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可对脑梗死患者的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积分产生显著改善[11]。本文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开始前,两组FM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都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明显(P<0.05)。

总之,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能取得很好的预后疗效,改善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1] 吕凯,李凤,龚标,等.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质Slit2/Robo 1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3,38(4):265-270.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4-135.

[3] 王宏法,夏洪莲,秦金玲,等.腺苷脱氨酶介导电针百会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保护效应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33(2):235-239.

[4] 肖展翅,刘秋梅,甘小莉,等.吞咽治疗仪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11(11):1299-1300.

[5] 解庆凡,土建华,邹忆怀,等.三个水平针灸介入时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 9(17):128-129.

[6] 梁冬冬,王宏法,张明晓,等.百会穴局部腺苷A1受体对电针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7):537-540.

[7] 张琰.电针联合高压氧对脑梗死后痴呆患者认知能力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223-3225.

[8] 张慧萍,张丽,录海彬.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2):144-145.

[9] 朱艳,沈雪,肖璐,等.不同临床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三七通舒胶囊的干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9):1046-1048.

[10] 盛鹏杰,王向荣,徐海玲,等.瞬时强电流电针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偏瘫的即刻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9):46-48.

[11] 方继良,王小玲,王寅,等.电针正常人足三里和关元穴中枢效应的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J].针刺研究,2012,37(1):46-52.

R277.7;R255.2

B

1671-8194(2014)20-0313-02

猜你喜欢

电针脑梗死急性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