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探讨

2014-05-05方勇明游浩鹏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0期
关键词:针药神经炎针刺

方勇明 游浩鹏

(东莞市寮步医院内科2区中医科,广东 东莞 523400)

针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探讨

方勇明 游浩鹏

(东莞市寮步医院内科2区中医科,广东 东莞 523400)

目的 对针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面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针刺和中药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痊愈率和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单用针刺治疗的对照组。结论 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针药结合对面神经炎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针药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疗效;探讨

在临床上,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精科疾病,患者在临床上的早期表现多为面神经水肿,茎乳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的情况以及持续时间决定了患者神经受损的情况,水肿的时间越长,则神经受损情况越重,神经受压情况时间越长,则面部神经也会更容易变性,加大临床治疗难度。面神经炎的常发季节为春冬季,多为单侧发病。其治疗方法以及病理机制在临床上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面神经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面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56例,女性患者有44例。年龄范围为10~79岁,平均年龄为37岁。病程范围为4 d~3个月,平均病程为1个月。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起病急,临床症状在经过几个小时或者1~3 d内到达高峰阶段。嘴角偏向一侧,出现流涎,患侧额纹消失,口角下垂,面部肌肉牵向健侧,眼裂增大以及鼻唇沟平坦的症状,患侧表情肌瘫痪,存在贝尔氏征(患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噘嘴等动作,强行闭目时,患侧眼球向上外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进食时,食物残余物常残留于患侧齿颊的间隙之内,泪液无法正常吸收。患者均存在面部受凉史,均为单侧发病,无面瘫以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1.3 排除标准

患者因其他疾病导致面神经麻痹,包括中耳炎、鼻咽部肿瘤、外伤、腮腺炎、颅底脑膜炎等。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仰卧,穴位主要选择阳白、颧髎、地仓、承浆、合谷、太冲、风池、太阳、下关、颊车以及翳风,针选择0.35 mm×40 mm的毫针进行针刺,手法选择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采用G6805-1型电针治疗仪对面部两组穴位进行治疗,电源电压为6 V,电流量则控制为40~60 mA,选择频率为每分钟60次以及100次连续波,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对强度进行调整,时间控制为30 min。每天进行1次,以15次作为1个疗程。

1.4.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药方选择牵正汤加减,药方包括白附子、白僵蚕、防风、威灵仙、蝉蜕以及秦艽各15 g,全蝎以及蜂房各10 g,金银花30 g,蜈蚣2条。对于风寒患者则增加细辛5 g,麻黄10 g;风热患者增加薄荷以及桑叶各10 g;气虚患者增加白术15 g,党参30 g;血虚患者增加白芍以及当归各15 g;病程长且存在痰瘀阻络的患者增加胆南星10 g以及天麻20 g。用水煎服,并分两次进行服用,每天1剂,连续服用15 d。

1.5 临床效果评定

①痊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完全消失,面部肌肉活动功能恢复,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功能基本正常。③有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有所改善,面部肌肉功能有所改善,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有所改善。④无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不存在明显改善情况,神经系统检查功能无变化;或者患者病情加重。

1.6 数据分析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的统计学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实验组痊愈率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将两组不同疗效例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16.959,P=0.001(P<0.05),即两组的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将两组不同疗效例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23.117,P=0.001(P<0.05),即两组总的疗效情况存在差别。

表2 两组患者总有效情况比较

3 讨 论

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Bell)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神经疾病,主要因面神经核以下病变引起的[1]。中医认为,面神经炎属于“口僻”以及“面瘫”等范畴,主要原因是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以及少阳之脉络所致,引起经气阻滞、经筋失养以及筋肌纵缓不收所致。在现代的医学领域,面神经炎归类为急性非化脓性疾病[2],主要是因为茎乳孔内部释放的面神经感受病毒感染或者周围组织炎性病变,导致局部组织营养血管痉挛,从而引起神经缺水或者水肿所致。该病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因为面部神经管道因神经充血以及水肿导致扩张,从而出现相对狭窄的局面,引起面部神经受压,导致面部表情肌的瘫痪[3]。

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了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内治方法主要包括汤剂以及散剂等,外治则包括了电针、针灸以及敷药等。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实验组进行针刺和中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药方主要为牵正汤加减,其中白附子具有祛风以及化痰通络的效果;蜈蚣则能够抗抽搐和止痉;全蝎能够通络止痛;僵蚕能够化痰;蝉蜕能够散风止痉。诸药配合,起到了互相协同的效果[4]。

针刺方法则以阳明经穴为主,少阳经穴为辅,针刺手法选择进补法联合远泻法,从而有利于调动经穴功能的作用。风池穴能够祛风通络;地仓、颊车以及太阳能够改善气血和濡养筋肉;颌骨以及太冲能够和营通络、行气活血和祛风解表,诸穴的配合,能够使阴阳得到协调,保证脉气通畅。并在经穴上应用微量电流频率,从而使针刺经穴的效果得到强化,有利于实现祛风驱邪、濡养筋肉以及改善气血等效果[5]。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面神经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针刺和中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其痊愈率和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单用针刺治疗的对照组 。可见采用针药结合的方式对面神经炎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1] 郑玉梅.针药结合TDP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1,3(16):121-122.

[2] 张莉芳.浅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远端配穴[J].针灸临床杂志, 2011,1(1):203-204.

[3] 曲齐生,杨娜,逄金彩.针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1(4):98-99.

[4] 程粉红.电针加中药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4(16):298-299.

[5] 杨国华.中医内服外敷法治疗面神经炎60例的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4(11):231-233.

R277.7

B

1671-8194(2014)20-0285-02

猜你喜欢

针药神经炎针刺
视神经炎的悖论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飞针刺入手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1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