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分析

2014-05-05许俊亭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0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评量躯体

阎 峰 许俊亭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5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分析

阎 峰 许俊亭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方法 对5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和50例正常人应用防御方式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结果 研究组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投射、被动攻击、抱怨、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假性利他、隔离、否认、交往倾向和期望(P<0.05或P<0.01);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升华和幽默(P<0.05或P<0.01)。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及中间型防御机制,较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

躯体形式障碍;防御机制;症状自评量表;防御方式问卷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1]。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首次将躯体形式障碍作为一个新的疾病单元纳入神经症。其中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身体变形障碍、躯体形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临床类型。为探讨防御机制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发病的作用,旨在更好地指导心理治疗。因此,本文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使用的防御机制与正常人群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组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50例,符合CCMD-3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无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疾患。正常对照组为部分本院职工和进修及实习人员,无躯体疾病和精神疾患。

1.2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自编量表,包括人口学资料、疗效评定、诊断和治疗等项目。②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③防御方式自评量表(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DSQ)采用M.Bond编制版,共88题,共分四组因子类型,24种防御机制因子:①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包括: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和躯体化;②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包括:升华、压抑和幽默;③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包括:反向形成、期望、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否认、交往倾向和消耗倾向;④掩饰因子。每个项目按1~9级评分,评分越高即应用该机制的频度越大,其掩饰度则越小。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

1.3 研究方法

对由2名主治医师和一名(副)主任医师对两组同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防御方式自评量表测试,测试前向两组被试者说明问卷的内容和本研究的目的,测试均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对不理解的项目或句子给予相应解答,但不作任何指 示性的暗示。

1.4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组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27.02±11.14)岁,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对照组共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31.25±8.35)岁,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两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差别无显著性,因此具有可靠的可比性。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防御机制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投射、被动攻击、抱怨、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假性利他、隔离、否认、交往倾向和期望(P<0.05或P<0.01);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升华和幽默(P<0.05或P<0.01)。见表1。

表1 两组DSQ评分比较()

表1 两组DSQ评分比较()

指标 DSQ研究组(n=50)对照组(n=50) t值 P值不成熟防御方式 4.42±0.57 3.61±0.49 8.414 <0.01投射 3.52±1.05 2.65±0.94 4.775 <0.01被动攻击 4.22±1.10 3.35±1.01 4.525 <0.01潜意显现 3.83±1.18 3.75±1.16 0.390 >0.05抱怨 4.67±1.74 3.30±1.37 4.775 <0.01幻想 4.10±1.39 3.57±1.57 1.975 >0.05分裂 4.60±1.33 4.15±1.18 1.963 >0.05退缩 5.17±1.20 3.52±1.03 8.088 <0.01躯体化 5.27±1.49 4.57±1.16 2.871 <0.01成熟防御方式 4.75±0.76 5.22±0.61 -3.729 <0.01升华 4.83±1.26 5.37±1.01 -2.555 <0.05压抑 5.83±1.04 6.18±0.98 -1.891 >0.05幽默 3.58±0.96 4.10±1.05 -2.806 <0.01中间型防御方式 4.39±0.36 3.89±0.28 8.687 <0.01反作用形成 3.88±1.01 3.53±0.96 1.941 >0.05解除 4.63±1.09 4.33±0.97 1.595 >0.05制止 5.10±1.08 5.07±1.21 0.159 >0.05回避 5.27±1.39 5.03±1.20 0.987 >0.05理想化 4.50±1.23 4.17±1.12 1.552 >0.05假性利他 4.77±1.38 3.27±1.29 6.152 <0.01伴无能之全能 3.02±1.03 2.68±1.05 1.753 >0.05隔离 4.53±1.00 3.93±0.99 3.305 <0.01同一化 2.10±0.92 1.80±0.75 1.959 >0.05否认 5.08±1.24 4.25±1.04 3.998 <0.01交往倾向 4.75±1.35 4.23±0.93 2.446 <0.05消耗倾向 3.10±0.90 2.82±0.72 1.904 >0.05期望 6.35±1.05 5.37±1.02 5.180 <0.01掩饰因子 5.27±0.80 5.13±0.81 0.906 >0.05

2.3 研究组与对照组SCL-90评分比较

两组SCL-90评分以研究组(217.1±45.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22.5 ±36.5)分(t=12.557,P<0.01)。相关分析显示,研究组SCL-90总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抱怨、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隔离、否认和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643、0.674、0.341、0.491、0.263、0.307、0.407、0.345,P均<0.05);而与成熟防御方式、升华和幽默呈显著负相关(r=-0.533、-0.503、-0.360,P均<0.01)。

3 讨 论

防御机制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机制,当内、外刺激引起情绪冲动时,人们会使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来解释和处理主客观之间的冲突,这种能保持内心平衡以适应环境的功能便是防御机制[3]。本文发现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同对照组相比在成熟防御机制、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上有显著差异,即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心理社会成熟程度较低,症状痛苦水平较高。面对较多的生活事件,不成熟防御机制无法有效解决患者内心冲突时,最终以躯体不适的形式显示出来。

不成熟防御方式及中间型防御方式与SCL-90总分显著正相关,而成熟防御方式与SCL-90总分显著负相关。我们发现防御方式不同可能先于躯体形式障碍存在,不成熟防御方式可能出现更多的躯体症状,更多的症状又会导致使用较少的成熟型防御方式,同时,躯体形式障碍也可导致不成熟防御方式的使用增加,二者互为因果。防御机制作为对冲突的一种潜意识反应,是个体在应付各种挫折情景时,为防止和减轻焦虑等精神压力而采取的一系列习惯性适应行为,长期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可影响人的健康。

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应多给予心理治疗,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重塑个性,改变行为,促进心理成熟的目的,即改变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不合适的防御机制,使用合适的防御机制。因为使用正确的防御机制,能够缓解生活事件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影响,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因此,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方式存在缺陷,临床医师在对其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积极应用各种心理干预手段,对既已固定于人格中的不良防御机制加以认识和矫正,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54-160.

[2] 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15-202.

[3] Pollok CP,Andrews G.Defense styles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anxiety disorders[J].Am J Psychiatry,1989,146(5):1500-1502.

R749

B

1671-8194(2014)20-0243-02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评量躯体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现在干什么?
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防御机制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伦理道德之争下的大学生自杀问题分析
搬家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