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非司酮在腹腔镜术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应用

2014-05-05区润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0期
关键词:异位症盆腔内膜

区润玲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医院,广东 广州 511495)

米非司酮在腹腔镜术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应用

区润玲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医院,广东 广州 511495)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在腹腔镜术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50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两组均予以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后加用米非司酮,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为70.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观察组复发率为6.67%,对照组为16.00%,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腹腔镜术后加用米非司酮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米非司酮;腹腔镜;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病,发病率较高,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通常在10%~15%,可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盆腔包块、痛经、性交痛、不育等,临床治疗尚无特效药。尽管说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良性病变,不过因其具有易浸润、易复发及转移等恶性生物学特性,故具有“良性癌”之称。近年来,腹腔镜手术治疗至今已被广泛运用于该病的治疗当中,不过单独手术治疗往往效果欠佳。术后联合应用药物,可使残留病灶出现萎缩、最终消失,可加快疾病愈合,效果更彻底,复发少[1,2]。本研究在腹腔镜术后采取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50例E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确诊为EMs,并存在盆腔疼痛、痛经性交痛等症状,均予以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观察组年龄19~47岁,平均(32.9±4.5)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3年,合并不孕症57例,EM分期采取美国生育学会修订分期标准(r-AFS),其中Ⅰ期18例,Ⅱ期30例,Ⅲ期21例,Ⅳ期6例;对照组年龄20~47岁,平均(31.6±4.7)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2.5年,合并不孕症54例,r-AFS分期,其中Ⅰ期21例,Ⅱ期31例,Ⅲ期18例,Ⅳ期5例。排除恶性肿瘤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腹腔镜手术禁忌证者、激素及抗EMs药物治疗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合并症、分期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观察组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术后第3天开始服药,12.5毫克/次,1次/天,共治疗3个月。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1.3 疗效评定

临床完全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盆腔触痛结节消失,体检无阳性体征;临床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盆腔结节缩小、触痛减轻,体检无阳性体征;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病例数×100%。记录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复发:B超检查显示再次出现盆腔内囊性肿块,内存在不均匀致密光点,存在时间持续2个月以上,原有疼痛症状复发,盆腔结节触痛加重。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 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为70.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观察组复发率为6.67%,对照组为16.00%,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3 讨 论

EMs指的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体外出现,并引发内膜种植,出现病灶周期性反复出血并缓慢吸收,引起周围组织增生粘连,进而出现小泡或紫褐色斑点最终进展为实质性瘢痕结节或囊肿。目前腹腔镜手术是治疗EMs的主要方法,操作过程中术野清晰、创伤小,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病灶尤为有用。不过尽管如此,对于非典型病灶以及侵袭较深的病灶腹腔镜手术仍然难以辨认,或因病灶太深无法进行手术处理,导致疾病复发,因此联合用药显得十分重要。腹腔镜后联合用药可有效提高并巩固手术疗效,降低复发[3]。临床资料显示,EMs术后3年复发率在40%以上,本研究随访1年,复发率在16.00%,明显与随访时间有关,而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为6.67%,尽管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但多与样本数少有关。米非司酮属孕激素拮抗剂,通过调节孕激素受体PR及雌激素受体ER使得异位内膜出现退化、萎缩,进而达到治疗目的。米非司酮是人工合成的19-去甲类固醇炔诺酮衍生物,作为常见的激素受体调节剂,可与孕激素受体相结合,从而阻断孕激素,同时通过拮抗孕酮使得局部生长因子与酶活性受到抑制,加速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此外,米非司酮还可拮抗雌激素进而达到抑制内膜增生的作用[4]。患者在使用过米非司酮后,体内的雌激素会保持在低位水平,进而失去对子宫内膜的正常刺激,手术残留的病灶会逐渐萎缩,使内膜生长活性得到抑制的同时,又不会出现雌激素缺乏,进而为日后有妊娠需要的患者提供好的激素环境。

长期低剂量服用米非司酮治疗EMs临床证实安全有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腹腔镜术后应用米非司酮可有效缓解慢性盆腔疼痛、痛经、性交痛等临床症状,术后复发也较低。可见,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腹腔镜术后加用米非司酮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肖玉会,董伟妍.瘢痕子宫早期妊娠药物流产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0):1532-1533.

[2] 余晓燕,周杏仙,方娟儿,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妇产科护理,2005,40(9):676-678.

[3] 单莉莉,王中海.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9,5(3):52-55.

[4] 郭继梅,吕玲,宫玉环.应用米非司酮不同间隔时间配合米索前列醇终止中期妊娠效果比较[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4):507-511.

R711.71

B

1671-8194(2014)20-0197-02

猜你喜欢

异位症盆腔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腰椎椎管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miRNA-145负向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OCT4的表达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COX-2、NF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证候的表达研究
子宫内膜增厚需要治疗吗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腹腔镜联合GnRH-a治疗Ⅰ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