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褥期并发上矢状窦血栓或脑梗死的CT、MR诊断分析

2014-05-05卢学明周学霞王平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0期
关键词:产褥期半球多发性

卢学明周学霞王平霞

(1 甘肃省临夏县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甘肃 临夏 731800;2 甘肃省临夏县中医院脑外科,甘肃 临夏 731800)

产褥期并发上矢状窦血栓或脑梗死的CT、MR诊断分析

卢学明1周学霞1王平霞2

(1 甘肃省临夏县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甘肃 临夏 731800;2 甘肃省临夏县中医院脑外科,甘肃 临夏 731800)

目的 分析CT及MR对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7例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患者的DSA、CT以及MRI图像表现。结果 2例为上矢状窦血栓,CT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合并多发性片状低密度灶,经MRI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T2FLAIR信号病灶,经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增强;经DSA检查显示左侧上矢状窦的充盈度较差,且大脑皮层静脉明显减少;5例为脑梗死,经CT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片状的低密度灶;经MRI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DWI信号灶,经增强扫描显示局部存在轻度斑片状的增强;经MRS检查显示病灶区域内的乳酸峰值显著升高。结论 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的MRI以及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临床表现可准确诊断。

脑梗死;上矢状窦血栓;产褥期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因脑肿瘤、脑炎、鼻腔炎症或者颌窦炎引起,也可因翼丛、岩窦、海绵窦或者横窦等静脉血栓扩散累及上矢状窦引起[1]。目前,临床研究证实,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是因非炎性血栓引起,与恶液质及妊娠等具有密切关系。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较为少见,但病死率较高,可达到20%~78%。由于本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或漏诊[2]。本研究回顾分析了7例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旨在探讨

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患者7例,年龄24~32岁,平均为(26.6±2.3)岁。患者孕期均无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糖尿病史等,均为足月妊娠,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临床表现:2例患者产后第1天发生明显头痛症状、肢体活动障碍合并抽搐,无发热症状;3例产后15~20 d发生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同时合并失语症状;2例患者于产后3 d和4 d时出现头痛及抽搐症状,经眼底检查显示神经乳头明显水肿,但未见其他异常症状。

1.2 方法

图1 CT平扫双侧闹半期低密度

图2 T2WI横轴位双侧脑半球高信号灶

图3 DSA上矢状窦图像

图4 DSA上矢状窦图像

图5 术中溶栓后DSA表现

图6 抗凝溶栓后MRI表现

图7 脑梗死MRI表现

图8 病区MRS图像

7例患者发病后均接受CT、MRI平扫以及增强扫描,2例患者还进行了DSA检查。CT平扫仪器采用美国GE2排SCT仪进行平扫,层厚为1.0 cm,120 kV,280 mAs。MRI平扫采用美国GE 1.5T双梯度MRI机进行,FOV为24 cm,层厚为6.0 mm,矩阵为512×512,分别进行T1WI、T2WI以及T2Flair三个序列扫描,进行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然后进行T1WI横断位、冠状位以及矢状位扫描。以300%的碘必乐作为对比剂,剂量为6.0 mL,高压注射压力设置为200磅,扫描速率为3.0 mL/s,图像采集速率为6.3帧/秒。

2 结 果

2.1 并发上矢状窦血栓的影像学表现

经CT平扫显示,2例患者上矢状窦血栓患者的双侧半球存在多发性片状的低密度病灶,病灶的界限模糊,无明显的占位效应(图1);经MRI平扫显示,患者的双侧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T2FLAIR信号病灶,经增强扫描后无明显病变增强效应(图2);经DSA检查显示,患者的上矢状窦明显阻塞,且皮层静脉明显减少(图3、4)。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中予以25万U尿激酶后立即进行复查,结果显示皮层静脉较术前显著增加(图5)。经抗凝溶栓治疗2周后,复查头颅MRI平扫显示,原双侧大脑半球的高T2WI信号影基本消失(图6)。

2.2 并发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5例患者并发脑梗死,经CT平扫显示患者的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的片状低密度病灶;经MRI检查显示,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DWI信号灶,且经弥散加权表现为高信号(图7),分析波谱线可见病变区域的乳酸峰值显著升高(图8)。

3 讨 论

在正常状态下,妊娠36周后孕妇的全血黏度价格逐渐上升直至足月,在产后6周左右即可恢复正常[3]。王雪梅[4]认为,剖宫产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约为自然分娩的4~5倍,多见肺栓塞以及下肢血栓等,部分患者还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但少见脑梗死。由于产褥期妇女多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人体上矢状窦中分布有较多的横隔小梁,经大脑上静脉灌注的血流与上矢状窦内部的血流呈反向,这将造成窦内血流减缓并且形成涡流,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1]。因此,静脉血流量减少,血液回流障碍等引起脑部血流调节机制紊乱,引起充血性脑肿胀,即可引起上矢状窦血栓。

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多无特异性表现,临床诊断难度较大,误诊率较高,临床需要借助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2]。上矢状窦血栓患者的CT平扫多可见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的片状低密度病灶,经常规MRI扫描可见双侧大脑半球呈现多发性的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T2FLAIR信号病灶,但经增强扫描后无明显的增强变化,经DSA检查显示上矢状窦的充盈度较差,并且皮层静脉无明显充盈。合并脑梗死者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有所不同,其弥散加权多呈高信号,呈现斑片状增强,且MRS波谱曲线可见乳酸峰值显著升高,而无明显的胆碱峰增高,这有利于临床诊断。经增强扫描观察到病灶呈现环形增强或者近脑膜处有强化时,可结合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这类患者多为进行性病变,合并高热症状,经脑脊液检查可见炎性指标明显增高[4]。

综上所述,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或者脑梗死较为少见,影像学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1] 黄启涛,钟梅,宋天蓉,等.围产期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2):90-93.

[2] 杨雯,高志英,余新光,等.妊娠期及产褥期并发脑卒中11例临床病例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20(9):710-713.

[3] 闻旭威.围产期静脉性脑梗死MR诊断及相关临床分析(附16例) [J].医药前沿,2013,5(21):381.

[4] 王雪梅,聂希连.产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与MRI和MRV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告)[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2): 345-346.

R714.6;R743;R445

B

1671-8194(2014)20-0145-02

猜你喜欢

产褥期半球多发性
一种改进PSO-ARMA半球谐振陀螺温度误差建模方法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延续性服务在产褥期母婴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产后护理延伸在产褥期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针对产褥期湿疹患者的护理观察与分析
奇特国家趣闻
七月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