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极端气候事件 探索气候变化规律
——读《近六百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

2014-04-10高生记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气象

高生记

关注极端气候事件 探索气候变化规律
——读《近六百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

高生记

《近六百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一书,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山西地区近六百年来气候变化的轨迹。以严谨的逻辑,科学的论证,透过气象灾害这种极端气候事件的现象,全面系统地认识山西地区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发生、发展规律。

《近六百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

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科学界与政府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IPCC(2007)的研究报告指出,近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中国普遍升温,北方较明显,达0.8℃。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公布的报告,综合陆地和海洋的气温,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间,北半球平均气温比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同时期的平均气温高出0.72℃,是有记录以来北半球经历的最暖冬天;中国较常年同期值偏高1.8℃,平均气温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2006年12月,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至2.1℃。今后,人们还将频繁地遭遇暖冬。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不到,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的大面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11月,中国北方地区遭遇60年一遇、局部地区百年一遇的暴雪;2011年1月,中国南方大部地区再次发生大范围冰冻雨雪灾害;2012年1月下旬到2月上旬,欧亚多国遭遇极寒天气,经历近年来最寒冷的冬季;2012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波兰、中国、蒙古国等北半球国家再次遭遇罕见严寒;但是,在这一年的圣诞节期间却出现了罕见的“冰火两重天”现象,气温回升在欧洲中西部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法国、德国、瑞士等国都出现20℃以上的反常天气。因此,众多国际媒体把2012年定性为“被极端天气致命的、代价高昂的和到处屡创纪录的一年”。

无论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变冷,洪水、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各类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风险都将会随之增加,呈现常态化趋势。由气候变化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自然灾害不仅使农作物受灾,人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损失,而且对粮食、交通、水资源和能源安全等都造成了危机。这些极端气候事件,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明清以来的小冰期和近百年的气候变暖,在这个大背景下探索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孟万忠教授专著《近六百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一书,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关注和关切。通读这部专著,我认为他从关注极端气候事件入手,积极探索气候变化规律,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山西地区近六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典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顺序和持续过程,一切地理过程和现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并具有继承性,气候变化的轨迹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形成的。对“过去的全球变化”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一项核心研究计划。目标是重建距今2000年这段时间(包括小冰期以来的近600年)内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详细历史,其时间分辨率至少为十年尺度,甚至达到年际尺度或季节尺度。山西有修史的良好传统,将明清以来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完整地记载保留下来。这些资料,为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文献资料。

山西地区从社会文化来看,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时期曾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从自然地理区位来看,是中国众多自然地理分界线汇集的区域,处于沿海向内陆过渡、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森林向草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带;从流域来看,包括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从地貌单元看,地处黄土高原东缘,东有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毗邻;从地形地势看,是中国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从气候区来看,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其主要特征,冬季风、夏季风影响都很显著,是一个气候敏感和脆弱的区域。如果夏季风势力强盛,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冬季风势力过强,则可能引发寒潮、霜雪、干旱等气候异常事件的发生。这样一个集众多自然、人文地理分界线汇集的区域,气候变化过程与机理复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具有独特性。

因此,深入研究近六百年来山西地区的气候变化、气象灾害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特征、空间变化规律、成因、机制,对于理解百年年际尺度气候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霜雪灾害发生的趋势,为人类预防灾害、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自然环境压力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

二、研究方法注重学科融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且多有创新

历史文献资料在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竺可桢先生曾在他的经典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应用地方志对中国明清以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并指出,“地方志对于一个地区的气候提供了很可靠的历史资料”。对于自然灾害,文献中一般只对造成灾害的事件加以记录和描绘,准确性比较高;对发生灾害的情况能够精确到具体的日期和地点,便于对极端气候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文献记录的灾情也比较详细,如农作物受害的品种、雪的深度、降水量的大小、干旱的程度,对树木、庄稼、道路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其他研究历史时期气候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孟万忠教授从多学科的角度,采用历史文献法、仪器观测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周期分析、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了山西地区近六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将现代技术方法与历史文献方法相结合,进行数理统计与小波分析,定量地研究了山西地区近六百年来气象灾害变化的周期规律;恢复了山西近六百年来霜雪灾害发生时的温度,揭示了冬季风异常活动和气候变冷对霜雪灾害的不同贡献。应用近100年来山西气象站、水文站的器测数据,对逐月、逐日的降水量、气温、水温、冰厚、冰情等数据,揭示近100年来山西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原因。通过对明清时期500年和民国以来近100年不同的气候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区域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不同朝向及坡度、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经度地带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比较分析,科学解释气象灾害发生的机理和机制。对近50年来,ENSO事件与山西旱灾的关系、与山西气候变化的关系的特征进行了科学分析。

总之,《近六百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一书,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山西地区近六百年来气候变化的轨迹。以严谨的逻辑,科学的论证,透过气象灾害这种极端气候事件的现象,全面系统地认识山西地区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人类预防灾害,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自然环境压力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揭示了较大区域灾害发生的季节、空间分布规律等,遵循灾害成因→过程→规律→管理决策的思路展开,进一步充实、完善中国灾害问题的研究领域。通过总结人类历史与灾害做斗争的经验教训,对于防灾减灾,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类的行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按照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生记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编审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气象
气象树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大国气象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美丽的气象奇观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