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嶐本《东林书院志》“按语”浅析

2014-04-10阚琉声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按语东林史实

阚琉声

高嶐本《东林书院志》“按语”浅析

阚琉声

按语作为对正文内容进行解说、评论的文字,是一种重要的编纂体例。高嶐本《东林书院志》在叙述东林书院的相关内容时,大量采用了按语的这种组织形式。在按语使用范围上,灵活不拘;撰写方式上,自撰与征引他文相结合;解说评论上,文献、史实并重,按语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此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高嶐本 《东林书院志》 按语

雍正十年(1732),高攀龙后裔高嶐、高嵀、高廷珍、高陛以及许献等人在严珏《东林书院志》(以下简称严志)的基础上“胪列东林兴废之大概,诸贤卫道之钜功,为之志传记,辑遗规”[1](P17),博采群书、参考互订,重新编纂了一部二十二卷的《东林书院志》(以下简称高嶐本《东林书院志》),“于是东林之志始完备”[2](P77)。明清史专家谢国桢云“是书体例,颇有法度”[3](P210),其中对按语的成功运用便是该书编纂“颇有法度”的重要体现。本文在此便对高嶐本《东林书院志》的按语进行初步分析。

一、按语使用灵活不拘

高嶐本《东林书院志》按语所按之范围,经本文清理,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对某一门目的整体内容进行说明。如卷十八《文翰四》是对东林倡和诗的介绍,高嶐本《东林书院志》在这一门目开头有按语曰:“按:东林倡和诗不下五百首。……陛因追忆先子若谷公潜心诗学,……尝手批东林倡和诗示陛辈曰:‘诸公诗或词华典赡,或气体高古,洋洋乎一时之盛。然以备讽诵尚嫌其少,若载志乘,太觉其繁。盖志者,志诸贤理学气节也。故诗之有关理学者宜载,诗之表现气节者宜载。外此,虽词华典赡,气节高古,均可无录焉。汝曹志之,以俟后之君子。’陛以此言质之乡三师暨和鸣兄,佥曰此诚可以编次东林诸什矣。爰依此例而参订之,并识先子之语。陛谨识。”[1](P704)很显然,这是对东林倡和诗这一类文翰进行的整体说明。

二是对某一门目的部分内容进行说明。如卷二《院规》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东林会约》类文献、歌仪、歌诗。高嶐本《东林书院志》在这一门目末尾的按语便是对“歌诗”这一部分内容的说明:“按:《旧东林考》载,前贤七言绝句四十首,律诗二十四首,皆东林会中所歌之诗也。原诗不能尽录,各载一阕,以志雅歌之风云。严志。”[1](P36)。

三是对某一门目下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如卷七《列传一·喻玉泉先生传》,在概述喻樗生平事迹后,高嶐本《东林书院志》在文末还使用按语对喻樗出生籍贯事单独进行了说明:“按:先生自桐庐徙锡,其先则自南昌徙桐庐,而旧志云:‘其先祥符人,高宗南渡,从严之桐庐,后至无锡定居者’谬。盖旧志所载七先生,俱系欧阳宜诸《晋陵先贤传》。此篇则欧阳宜诸采之《毗陵正学编》。而注云:‘自幼居无锡,不当称寓。’先生建炎三年进士,若果南渡从严,何得自幼居无锡?献又按:锡山旧《志》云:‘桐庐人,至樗徙居无锡。’虽徙锡之早晚难决,而谓南渡从严,然后至锡,则滋惑矣。且考龟山先生建炎元年自毗陵召赴维扬行在,二年复寓毗陵半载,遂还将乐终焉。则岂龟山寓毗陵时玉泉尚未徙桐庐乎?旧《传》又谓:‘少慕伊洛之学,从杨龟山先生游。’舛误明矣。今从《宋史》正之。许献谨识。”[1](P171)

由此可见,高嶐本《东林书院志》按语所按之范围,或者着眼于某一门目的整体内容,或者着眼于某一门目的部分内容,完全视内容本身需要而定,灵活不拘。

二、自撰与征引他文相结合

由于严珏在其所撰的《东林书院志》(即严志)中,对一些内容的见解比较独到。高嶐等人在撰写按语的过程中,除了自撰的内容之外,还兼采严志的相关内容,自撰与征引他文相结合。

高嶐本《东林书院志》利用严志所作的按语,在使用上均标注“严志”字样。如卷二《院规》中采用严志对于“歌诗”这部分内容进行说明的按语,便是如此[1](P36)。又如卷十四《公移》中采用严志对所收录的《前盛公敭玄请复书院原呈》进行说明的按语,亦是如此:“按:庆、历间,敭玄两具呈,学使者皆批允修复,而卒不果。或因工费浩大,难于举行。且戊寅年即物故。此亦其徒有志而未伸之事也。役虽不就,愿则可嘉。附录原呈,以彰厥善。严志。”[1](P563)

高嶐本《东林书院志》使用严志内容交代相关“按语”时,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照录严志内容原文。如卷二《院规》中采用严志对“歌诗”这部分内容进行说明的按语[1](P36),卷十四《公移》中采用严志对《前盛公敭玄请复书院原呈》这篇文献进行说明的按语[1](P563),均是这种形式。第二种不直接照录原文,仅仅取用严志内容大意。如卷十五《文翰一》中采用严志对邵宝《毗陵道南书院记》这篇文献进行说明的按语,便是这种形式。高嶐本《东林书院志》此处内容如下:“按:前此郡邑已为祠祀杨龟山先生,而‘道南’之义则始阐发于此,嗣后东林建祠因亦取义‘道南’云。严志。”[1](P596)严志此处内容如下:“吾邑有道南祠,先是毗陵已有道南书院,而邵文庄先生为之记,‘道南’之义寔始阐发于先生,故附列之。”[4](p61)很显然,高嶐本《东林书院志》对于严志原文进行了修改。高嶐本《东林书院志》采用这种形式,或许是为了叙述正文的需要,以便与严志内容顺畅地统筹衔接。

高嶐本《东林书院志》自撰按语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署名与不署名相结合。高嶐本《东林书院志》自撰按语,一般会标注撰者。如卷十八《文翰四》对东林倡和诗这一类文翰进行整体说明的按语,便标注了“陛(高陛)谨识”的字样。又如卷二十二《诸贤轶事·高彙旃先生》对高世泰担任湖广提学佥事之事迹进行说明的按语,也标出了“廷珍(高廷珍)谨识”[1](P905)的字样;再如卷七《列传一·喻玉泉先生传》对喻樗出生籍贯一事进行说明的按语,亦标注了“许献谨识”的字样。高嶐本《东林书院志》所有署名的按语,均由许献、高廷珍、高陛三人撰写。

高嶐本《东林书院志》自撰按语,也有一些不标注撰者。如卷六《院规》在《补录未刻稿〈东林商语〉》这一则文献后有按语如下:“按:顾泾阳先生与先忠宪公讲学,宗旨全在揭出‘性’‘善’二字,以砥‘无善无恶’之狂澜。此条广大精微,两端俱竭,则《会语》之开宗明义章矣。检未刻稿得此,如获拱比喻,亟为补录,用著提撕。”[1](P157-158)文末并未注撰者名氏。大概此则按语为高嶐、高嵀、许献、高廷珍、高陛等人合力编纂,故不署名。

二是同一内容下会连续出现两则自撰按语。如卷二十二《东林轶事·邵二泉先生》之下便有两则按语。第一则按语意在说明邵宝《简端》《学史》二书仍本程朱之旨,第二则按语则主要辨析邵宝讲学之东林并非杨时、顾宪成讲学之地[1](P830-831)。显然,二者分别是从不同角度加以说明的。这大概是为了更加全面地解说、评论正文内容的需要。

三、文献、史实并重

高嶐等人在重编《东林书院志》的过程时,既注重史实的叙述铺陈;也旁征博引,注重东林资料的汇编,因此高嶐本《东林书院志》按语在解说评论上,既关注史实这一层面,也不偏废资料文献这一方面,文献、史实并重。

高嶐本《东林书院志》着眼于文献说明方面的按语,其使用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资料文献进行考辨。如卷十七《文翰三》收录有《请复东林书院公启》这篇文献。由于人们通常认为此文献来自顾宪成,故高廷珍以按语的方式考辨指出,《请复东林书院公启》并非顾宪成所作,应是高攀龙作品:“按:先忠宪《年谱》具刻此《启》,《未刻稿》中亦见焉。其为先忠宪作明矣。而严《志》则系之顾泾阳先生。盖东林兴复,泾阳先生为之倡而先忠宪翼之。此公启所以首列顾泾阳先生讳矣欤。廷珍谨识。”[1](P669)

二是对资料文献的内容进行述评。如卷二十一《东林轶事》收录有《逆珰魏忠贤东林党人榜》这篇文献,许献便用“按语”对这部文献内容进行了评述:“按:天启五年十二月乙亥朔,逆奄魏忠贤矫旨,以《东林党人榜》颁示天下。生者削籍,死者追夺,已经削夺者禁锢,凡三百有九人。不过魏珰借东林名目罗织耳。实则其人有与东林毫不相涉者,有托足东林而人品不类者,有人品虽端而与学脉终隔者,其间相去奚翅倍蓰。要之,既与诸君子同祸,则此重公案不可没已。其幸得与诸君子同祸而善卒,不著不善卒,莫得而掩焉。则后人之见此榜也,益悚然思所以自立哉。许献谨识。”[1](P802)

三是交代资料文献的著录标准、编排原则。如卷十八《文翰四》收录的是东林倡和诗,在这一门目开头,高陛便有按语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这一类诗文的著录标准,即:“诗之有关理学者宜载,诗之表见气节者宜载。”“爰依此例而参订之。”[1](P704)又如在卷十五《文翰一》中,尤栋的《重建五先生祠堂记》冠于这一门目之首,许献便用按语禀明其原因:“按:学者宗祀杨龟山,而以喻、尤、李、蒋四先生配实肇于此。录此冠东林文翰,彼此互证源流瞭如矣。许献谨识。”[1](P591)

四是交代资料文献的由来或版本。如卷六《会语四》收录有高攀龙《高景逸先生东林论学语》,高陛用按语交代了这部文献的由来:“按:先忠宪语录,载入《遗书》及《未刻稿》中者,久已脍炙人口,独《东林论学语》,为世所罕见。盖是编为先忠宪讲学东林时,丹阳门人周季纯彦文录,德兴门人祝徵于可久辑,天启间新安程觉我梦阳曾授之梓。日久遗失,家藏仅有次卷,深憾不得窥见全豹,乡三师复捡出抄本一帙,前有周季纯自序,而吴素衣、邹经畬、忠畬三先生,俱各有序言。但校之,微有异同。今参考互订,仍编次二卷,与顾端文公《东林商语》并载焉!陛谨识。”[1](P156-157)再如叶茂才《和启新先生丽泽堂即事》诗文十首版本众多,许献在卷十八《文翰四》中用按语明确交代了高嶐本《东林书院志》所收录的版本信息:“按:先生和丽泽堂即事,凡三刻。此则最后改定,存为十首者。故与《点朱余咏》所刻小异。许献谨识。”[1](P715)

高嶐本《东林书院志》着眼于史实说明方面的按语,其使用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史实考辨。如在卷七《列传一·喻玉泉先生传》中,许献按语旁征博引,力辨严志所载的喻樗“其先祥符人,高宗南渡,从严之桐庐,后至无锡定居者”以及喻樗“少慕伊洛之学,从杨龟山先生游”此二则史料之谬误,认为关于喻樗出生籍贯的记载应以《宋史》为准[1](P171)。

二是史实解说、评述。如卷二十一《东林轶事》提及顾宪成、高攀龙主盟东林书院后,“东林再复,觐华主之。觐华之继,景逸犹子彙旃先生主之云”[1](P802)。高廷珍便用按语对这一文字进行了进一步解说:“按:觐华吴先生殁于崇祯五年壬申,东林遂无主盟。嗣后丽泽堂会讲亦辍。先学宪于崇祯癸未归田,乃复燕居庙,出先忠宪所藏先圣木主祀之。次构再得草庐、三公祠,而讲会复兴。自是主盟东林者历三十有四年而殁。后施虹玉先生即祀先学宪于再得草庐。故告圣文内有‘三十余年独力支任,今其逝矣,功不可沉’等语。继又奉先忠宪为主位,而先学宪配食其间,后乃奉主从祀道南祠。盖东林当有明之季,先学宪谓仔肩一线者矣。廷珍谨识。”[1](P802-803)又如卷二十二《诸贤轶事·陈几亭先生》叙述陈龙正生平事迹后,高陛便用按语对陈龙正其人进行了评价:“按:先忠宪倡道东林,一时从游之士响应云集。而世称入室弟子,则凤超先生而外,必推几亭先生。先生尊先忠宪之传而表章甚力,裒辑先忠宪遗书行世,俾师道大光,其功伟矣。故序遗书有云:‘本朝大儒,无过文清、文成、高子,微妙踰于薛而纯实无弊于王。’识者以为笃论。厥后与先忠宪先后殉节。益徵师弟之际,其道德不介而孚,而忠义即不谋而合,则彼氏所云传衣钵,了生死,又乌足道哉。陛谨识。”[1](P884)

三是史实补充。如卷二十二《诸贤轶事·高彙旃先生》中,介绍完高世泰一生事迹后,高廷珍用按语还交代了正文所未提及的其担任湖广提学佥事之事迹:“按:先学宪视学全楚,一意为务本敦行之教。惟正士风,校阅尤为详慎。两考最称得人心,而焚香祷天,至云:‘非私门桃李是树’,勘破俗情,一片公忠为国,至今犹可想见。宜洊历本朝,而楚人犹以为功在三楚也。廷珍谨识。”[1](P905)

综上所述,高嶐本《东林书院志》的按语,在使用上灵活不拘,视内容需要而定;在撰写上,自撰与征引他文相结合,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在解说评论上,文献、史实均不偏废,真正达到了对原文内容的全面解读。因此高嶐本《东林书院志》按语为我们充分理解该书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嶐等.东林书院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朱希祖.明季史料题跋[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严珏.东林书院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阚琉声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博士研究生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按语东林史实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一架蔷薇满院香
《论语疏证》按语研究
《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初探
论李应昇之东林节义精神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