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以剪纸为例

2014-04-10刘建霞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剪纸民间艺术

刘建霞

女性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以剪纸为例

刘建霞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多是女性,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达着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她们把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薄薄的纸片上。女性以剪纸艺术作为媒介,积极表达自身,并结出累累硕果。这在中华文明中女性群体集体性失语的大背景下是极其罕见的。农村劳动妇女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修养、经验、阅历、情感、愿望等等,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民间剪纸是中华文明持久性的重要因素,同样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维系着整个民间艺术最本原的文化根基。

传统文化 女性作用 剪纸艺术

民俗是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道德传统的载体。剪纸作为中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代代传承,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剪纸的发展不仅完整地记录了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审美形态,更见证和记载了祖先赋予我们的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多是女性,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她们表达着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灵动的心思,一剪一刻间,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小小的剪纸将女性朴素的思想情感与悠久精湛的手工技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剪纸艺术延续至今,小小剪刀记录着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也记录着绵绵不息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一、剪纸文化渊源

在中国广袤的村镇中,生活着一大批从事剪纸的女性,她们受民间文化和乡村环境的熏陶,很多人自幼学习剪纸,虽然未经过正规的训练,却凭借乡土民间文化的氛围和个人对于美的独特感悟,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个性化作品。在她们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示着对生活与美的细腻感受。

人们往往把女性从事的剪纸感性化地称为“母亲艺术”,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乡间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几乎都体现出一种质朴、亲切和自然的女性特征。剪纸往往运用一种纯熟自然暗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再结合纸制品原料的浑然天成和作品风格的清新自然、质拙朴实,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剪纸与母亲、祖母、奶奶等女性形象联系起来,并与故乡、童年、昔日的意象交织在一起,与心目中的家园情怀、昔日质朴简单生活的集体无意识粘合在一起,成为现代人思乡怀旧情愫的独特表达,成为心中最为温情的绵长回忆。

中国女性是历代剪纸艺术中最直接最广泛的参与者和接受者,随着历史变迁不断丰富着剪纸文化。例如在贴绣花历史上,有姜氏齐庄公之女,她愿让晋国所有女子出嫁时都能像她一样共享其美。于是此花样从宫中传于民间,称为“晋国鞋”和“宫花”,成为晋国上下女嫁必备之物。在考古史上中国境内出土年代最早的一批剪纸文物——北朝团花剪纸,经考证均出于女性墓主或是其女性亲属之手。而在工艺美术史上,《潘氏纪闻谭》在对盛于唐代的夹缬印染工艺有这样一段史料记载:“玄宗柳婕妤妹适赵氏,性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后渐出遍天下,此似始夹缬之制也。”又有宋代著名的吉州窑极具特色的贴花剪纸器物,据《矩斋杂记》《青原山杂记》等史料推断,应该是舒翁之女舒娇将剪纸同绘画结合所创新的一种瓷器装饰技法。清代秦淮名妓董小宛,因其精于女红,擅长剪纸、镂金等技艺,所制的剪彩扇子精妙绝伦,而被载入史册。在文化精神的传承方面,宋代始于江西民间祭祀邹氏太婆的女性集体大型剪绣活动“百花帐”,此习俗至今仍在延续。专著方面,至今仍有一本《吉金绣谱》,为清代女子郭梦手刻绣花样粉本,图前记有同治十三年甲戌八月续大序言。图共20幅,包括“拭牛”“饮马”“浴儿”“宿店”“读书”“鸣鹅”“花卉”等题材内容。剪纸传统代代传承,因地域、民族、审美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流派。

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山西省中阳县,有着极为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也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形成了别具特点的中阳剪纸。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中阳剪纸主要表现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等内容。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中阳剪纸用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

同样在山西,雁门关外的广灵剪纸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剪桐封虞,周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与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即是最早出现在三晋大地上的剪纸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的雏形,可追溯到初唐,“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是诗人李商隐对当时广灵剪纸的真实写照,它的形成大约在明代,独特风格的成熟期则在清道光年间。广灵剪纸文化底蕴深厚,以刀刻为主,剪裁为辅,阴刻阳镂结合,刀法细腻,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艺术风格鲜明,想象力生动,表现力传神,用料与染色考究,包装制作精细,在世界剪纸艺术长廊中独树一帜。

这些丰富的例证表明,中国女性剪纸艺术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盛开的一朵奇葩,跨越了民族、身份、地域、历史的界限,横向记录下女性创造性的智慧光芒,纵向承载女性人格延续的关联性价值。女性以剪纸艺术作为媒介,积极表达自身,并结出累累硕果。这在中华文明中女性群体集体性失语的大背景下是极其罕见的。

二、中国民间剪纸的风格主要是由农村劳动妇女创造的

农村劳动妇女与民间剪纸艺术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剪纸艺术原本是妇女在诸多家务劳动之余,自我舒展、调节身心、倾诉心声,并从中获得心灵慰籍的重要方式。农村所有针线手艺活都离不开纸剪的花样,这在农村已成为传统的习俗。她们在这种习俗的影响熏陶下,自幼便喜欢剪纸,并精心地呵护养育着它,和它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民间习惯把剪纸作品叫做“花儿”,剪纸作品的各种图案叫“花样”,剪纸作品叫作“铰花儿”,种种称呼都离不开“花”这个字,从根本上凸显出女性的爱美心理。她们克服工具的粗陋和材料的局限,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和花样,创造出瑰丽多姿的民间剪纸艺术。

而民间的剪纸艺人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应农村女性对多种花样需求的增多中逐渐产生的,出现得相对较晚。剪纸艺术是以农村女性长期的剪纸实践和经验积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女性的修养、经验、阅历、情感、愿望等等,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民间女性有她们自己生存的文化土壤,她们对一方水土的生存繁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间阳间,以及形而上、形而下的世界自有切身的生命心理体验。她们通过剪纸来表现生命、表现吉祥、表现美好心愿,来实现内心自觉的文化追求。民间妇女们也许远离以文字表现的知识体系,但文化并不单纯是文字和知识的积累,文化也是人对生命敏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存在,真正的文化是和生命感受融为一体的。剪纸就积淀着农村女性对生命和美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她们手中,剪纸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黄河流域的乡村里有很多剪纸大师,以女性居多,有的可能连字也不认得几个,但却心灵手巧,有剪不完的花样,活灵活现的造型具有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乡村里贫困的生活和淳朴的人性所交织,使她们的剪纸中具有一种平凡朴素的特质,这些没有话语权的乡村妇女,她们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维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剪纸艺人陕西旬邑王村的库淑兰老婆婆,不识字,却能唱近百首民谣。她剪的彩色剪纸,在民间传统剪纸基础上创造出了殿堂般的富丽堂皇。她住的土窑洞,简直就是一个艺术世界,满窑满墙贴的都是彩色剪纸:生命树、鹿头花、大牡丹、五毒动物、太阳妹妹、月亮哥哥……绚丽多姿,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年十二月,无论是年节的窗花、炕围花、顶棚花、神幔,还是供品用的枣山馍馍;不论是清明的“寒燕”,端午的纸鸡、纸马,还是中秋祭月的大盘面花;不论是娃娃们的老虎鞋帽、蛙枕、五毒背心,还是丈夫的烟荷包、肚兜、花鞋垫;不论是婚丧嫁娶、小儿百天、老人祝寿、村庙上祭神等等,都能够用上库淑兰的剪纸。每一幅剪纸作品,库淑兰都配上一首好听的歌谣。“空空树、树树空,空空树里一窝蜂”,库淑兰生性活泼,不守成规,在她身上,精神的丰满和生活的清贫形成鲜明的对比,艺术的神奇和人性的美好在剪纸里得到了和谐充分的实现。她的作品在全国展览上屡屡获奖,被许多中外机构及人士收藏,她是名符其实的大师。

已故的剪纸大师曹佃祥老婆婆也是陕北剪纸的代表人物之一,练就了娴熟的艺术功力,精通传统民间各种造型。当传统民俗剪纸题材不能满足创作的欲望时,她就去表现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由工笔走向写意。她完全抛弃小剪刀所形成的细致,采用日常缝补的大剪刀,每下剪刀准确无误,线条刀法流畅痛快,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她剪的《抓髻娃》《鹰踏兔》《老虎》《公鸡》等剪纸,在手法上大刀阔斧、造型古朴简约,颇具豪爽慷慨的气度,生命内涵的表现十分深刻。20世纪80年代她的剪纸在中国美术馆首次亮相便引起轰动,人们深为她古拙、雄浑的文化气度折服。

山西吕梁山区柳林县曹家崖村已故的剪纸大师王继汝老婆婆,自幼爱剪纸,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吕梁的大山、黄河的水养育了她淳朴天然的灵性。她的剪纸作品随性而走,通透自然,风格粗犷,淳朴古雅,善于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堪称神品。她晚年的作品省略了繁复的花样装饰,造型趋于童稚天然,借由剪纸上各种各样的圆点,生命的韵味得到完美的诠释。这位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女人,辛劳快乐的一生锤炼出无数神奇的剪纸作品。

三、民间剪纸维系着整个民间艺术最本原的文化根基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文化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作为民间妇女承传创造的“母亲”艺术,维系着整个民间艺术最本原的文化根基。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朴素封闭的民间生活持续不断地造就着如此浩大的妇女剪纸群体,无数女性构筑成民间最深层的文化河床,她们手中的剪纸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实际上起到了民间群体生存情感的寄托和支撑作用。中华民族勤劳、顽强、善良、纯朴的情感品质,最真实的生命情感,正是通过剪纸这样的民间艺术悄然地、默默地得到了形象化的沉淀。

我们民族最真切古老的文化信息通过剪纸得到了代代传承。民间剪纸寄寓着这些女性创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朴素理解,是对理想未来美好憧憬的一种特定思维模式。春节、清明时节要剪花,十月送寒衣、丧俗时要剪花;结婚、小孩满月、端午节、老人祝寿、驱邪、招魂要剪花;刺绣要有剪纸花样,纳对鞋垫要有剪纸花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各种节日祭祀,因为剪纸这样的表现而更加亲切持久。

剪纸主要体现的民俗文化包括:

1.岁时节令、居住环境的装饰。现在过新年,贴窗花仍是中国某些农村的重要民俗。因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剪纸保留了大量古老风俗和文化元素。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等,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喜闻乐见。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2.婚丧寿辰时的礼花。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重视婚俗活动,喜花剪纸内容都大同小异,为了给婚俗活动锦上添花,习惯在新房的墙上、柜子、盒子上帖双喜字,有寓意吉祥、烘托气氛的意义。在西北地区有蛇盘兔、扣碗等寓意的剪纸,表现了男女恩爱、幸福吉祥。而“鹿鹤同春”“八仙祝寿”“鱼龙变化”“福寿无边”等图案的剪纸,则是祝寿常用。婚丧寿辰所用的剪纸,有效地记录并传承着富有中国传统特点的传说和典故。

3.宗教信仰活动的应用。中国农村多自然灾害,为了摆脱苦难,民间百姓企图以自己的主观意念来抗拒灾难。因此剪纸图案中体现着对神灵的崇拜,反映着质朴自然的民俗情感,为求娱神赐福,供品上往往摆衬纸,庙里神龛上张挂剪纸。为求平安、辟邪消灾,常用财神爷、灶王爷等形象,还有一些狮、虎、牛、鸡、葫芦等图案。有的地方为了求雨,就剪一些“小龙入水”的图案;有的地方气候无常,多有洪涝,就用黄裱纸剪个“扫天媳妇”。

4.纯观赏性的剪纸。观赏性剪纸是在窗花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具有较单纯的审美价值,往往做工精湛,风格高雅,经过装裱或装框放于室内观赏。它的形式与窗花关系密切,虽然不承担窗花的民俗作用,但是精湛的技艺与完美的形式又对窗花、挂笺、炕围等实用剪纸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窗花创作的提高与深入。

民间剪纸既有传承民俗的作用,同时又彰显着自身存在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也充满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单纯的民俗行为。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

今天都市里的人认识剪纸往往从工艺品商店、旧货市场,从书本里、电视里去认识剪纸。往往只看到了“纸”,并不了解怎么剪,为什么剪,谁在剪;也不了解剪纸相关的民俗生活和花样里的内涵,并不知道剪纸在今天仍是一种民间活态的文化。剪纸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剪纸是中国民间妇女对人类非物质遗产的伟大贡献。其实,最普遍的艺术样态往往反映着生活中最本原最切身的特质,是最靠近生命本质的表达,那些非文字的东西恰恰承载着我们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

[1]李贺.中国剪纸艺术语言研究[D].鲁东大学, 2012.

[2]来凯丽.剪纸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3]贾红杏.山西襄汾戏曲人物剪纸艺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1.

[4]赵仕俊.镂纹祥语——山西剪纸艺术的美学意蕴[D].四川师范大学,2012.

[5]郑阳,陶晋.剪纸语言的传承[J].美苑,2011,(3).

刘建霞 山西省委党校文化基础部 副教授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剪纸民间艺术
剪纸
纸的艺术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