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如何联系实际

2014-04-10利煌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利煌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如何联系实际

利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改革除了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多联系实际,即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和区域实际。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 联系实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本科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教师在《纲要》教学中也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比如这门课程跨度大、内容多,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学过,教师如何做到不是简单的重复?另外,《纲要》的有些内容,特别是现代史部分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大量重复,如何处理这些特殊的内容?这些问题无疑加大了《纲要》教师教授这门课的难度。面对这样的现实,《纲要》课的教师除了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多联系实际,即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和区域实际。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纲要》课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

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纲要》课的教学,也应该充分表现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切,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那么老师最好课前去了解一下学生中学时学的内容的侧重点,最好和学生做一下沟通,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如何。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上课内容应适当调整,是深度上挖掘还是广度上扩展,教师应心中有数,而不是中学教学的简单重复。同时,教学方法也要较之中学有所创新。对于教材的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及现代史部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复的内容较多,需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老师多交流,来确定自己讲课的重点,避免内容重复,造成时间浪费,学生厌烦。

2.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也是学习的原动力。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特别强调“趣味”教育,他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反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摧残趣味。”[1]为了避免摧残学生的趣味,梁启超认为,教学时不可用“注射式的教育”,教师不得把书本上知识强迫学生去死记硬背。所以,笔者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前提应当是唤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否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教育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普遍喜欢听生动的历史故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数不胜数,教师在讲到某些重要历史人物时可以穿插生动有趣或催人泪下的历史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普遍反映喜欢看电影,历史题材的电影有很多。像《圆明园》《南京大屠杀》这类记录片播放效果就非常好,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些影视片断也非常生动地再现历史,比如《北洋水师》中邓世昌驾驶“致远号”撞击日本“吉野号”,《我的一九一九》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精彩演讲等等,教师把这些感人场面播放给学生看会比枯燥的爱国说教要有效的多。

另外,针对学生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心态(因为很多学生认真上课与否的标准是这门课是否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有用),教师可以组织演讲、辩论或知识竞赛等学习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味的迎合学生,而是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的最佳结合,对兴趣的一种合理引导,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纲要》课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

1.联系社会上流行的热门观点。

这些年社会上流传不少热门观点,教师可以引入这些观点,让学生来讨论,然后教师来总结,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比如,“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即“侵略有理,侵略有功”论。我曾经给学生留过一个作业“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有的同学的结论是“鸦片战争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我在讲评作业的时候就纠正了这样的看法,强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主要的、也是严重的,进步仅仅是客观的、是侵略者不自觉的。在讲到辛亥革命的时候,可以联系到近些年流行的观点“革命不如改良”。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重点强调是革命还是改良应当是国情和历史趋势决定的,而不是人为的。在讲到抗日战争的时候,会涉及到“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的问题,部分同学有异议,那么教师一定要联系史料充分证明这个论点是正确的,让学生信服。

2.联系重要纪念日。

纪念日不仅是回顾历史、牢记历史的历史教育,而且是国家展开全民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联系一些重要纪念日,比如九一八事变、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全国各界有很多纪念活动,高校也会举行相应的纪念活动。其实,纪念也是对历史问题的一次再思考。社会各界也会写很多纪念性文章,尤其学术界会组织相关历史研讨会,总结大量研究成果。教师可以在相关教学中适当地联系到,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演讲或征文活动。

3.联系国际上出现的相关事件。

近些年国际社会也出现过跟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热点问题,比如二战后日本对侵华战争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态度问题(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安倍修宪)、钓鱼岛问题等等。教师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入这些事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感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冷静思考。

4.联系社会现实。

学历史是为现实来服务的,而现实又是将来的历史。尤其是现代史部分联系社会现实素材非常多,比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中共土地政策演变、中国梦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等等都可融入相关教学当中。通过联系现实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锻炼他们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现实问题。当然,教师在联系现实时,不仅是简单的引入,也要作出分析,面对现实问题给学生一个理性的让人信服的观点。

三、《纲要》课教学要联系区域实际

《纲要》课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非常多,教师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比如广州及其周边的高校就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广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近代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广州,今天广州仍保留有许多革命旧址和历史文化遗迹,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足以令广州人引以为豪。广州作为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地,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国民革命的中心地,拥有全国其他城市所无法替代的近代史迹资源和财富。广州的近代史迹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拥有显著的优势。广州现有219处文物保护单位,这当中属于近代史迹的就有122处。在19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15处属于近代史迹,且绝大多数是革命类的旧址。对于这些历史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情况重点介绍或扩展介绍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广州历史名人众多,而学生大多对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教师不妨对洪秀全、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等人多做介绍。教师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可让学生尤其是当地的学生更容易对这些人和事产生亲近感和自豪感,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进教学效果是有益的。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纲要》课进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2]说明党和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展开乡土历史教学是非常支持和重视的。所以有条件的高校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历史,感受历史的律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完后写出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深化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教师要把《纲要》课上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素质、教师个人素质等等都是应当探讨的问题。在这诸多因素当中,笔者认为联系实际是其中的一条可操作的有效途径。联系实际本身就是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应当成为《纲要》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教师能成功的联系实际,那么历史就不再是古董,不再遥远,学生就会亲近历史,乐于学习历史。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上海:中华书局,198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利 煌 广东培正学院思政部 讲师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