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论”课教学与实现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几点思考

2014-04-10徐趁丽安彦彦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

徐趁丽 安彦彦

“概论”课教学与实现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几点思考

徐趁丽 安彦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理论自信”过程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了解“概论”课与大学生理论自信的现状,理清“概论”课与大学生理论自信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概论”课 大学生 理论自信 思考

“理论自信”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理论素养和理论品质,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烈认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理论自信”过程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了解“概论”课与大学生理论自信的现状,理清“概论”课与大学生理论自信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理论自信的现状

1.“概论”课“照着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道,但了解不深入。

“照着讲”就是对教材内容、体系以及教材中概念的界定、理论的阐释、实例的分析等采取照抄照搬的讲法。毛泽东曾批评“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就那么照着讲,比较单调。讲话,写文章,缺乏说服力”[1]。在“概论”课授课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年轻教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变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到课率不高、消极应对、兴趣下降、主动性不足,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学习反感。另外,“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分量最重的一门课程,大部分高校将其列为大学生考试课程,考试通过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否毕业,多数大学生学习“概论”课出发点是争取考试通过或者考高分获得优秀的成绩,而不是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道,但了解并不深入。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总体上自信,但对有些核心观点自信度不高。

通过“概论”授课及其他接触渠道,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各构成部分的理论总体上是认同、接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持有坚定信念。具体来说,大学生对“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员干部应起带头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观点上认同度非常高。但在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共同富裕最终能实现”“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观点上缺乏理论自信,甚至对一些核心观点还存在一定的怀疑和不确定。

3.《概论》课堂教学依然是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渠道,但课外渠道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各高校较为重视大学生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观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概论”课的学分和课时一般高于其他科目,大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概论”课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渠道,但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报刊书籍、网络和影视等方式也日渐成为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成为学生接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学生接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概论”课是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度的主渠道,而且报刊书籍、网络和影视等多方式、多样化培养途径也应是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的重要抓手。

二、在“概论”课教学中实现大学生理论自信的路径

1.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全面地、系统地“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会自动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影响,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2]同时,由于理论是枯燥的,当代大学生也很少有愿意自觉、系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概论”课教学,可以全面系统地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内在联系,揭示这些理论成果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又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在教学坚持全面地、系统地“灌输”,达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知,这是大学生实现理论自信不可或缺的心理历程。

2.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四大转变。

首先,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当前“概论”课授课中,存在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照着讲”,这种现象体现在年轻教师身上多一些,把授课等同于照本宣科地为学生们搬书上的理论,不是讲而是念;另一种现象是教师确实对教材有深刻领悟,能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最新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满腹经纶,只管在课堂上尽情挥洒个人才智,但是却忘了学生所学专业、思想基础等方面不同,不管学生能否听懂或听懂了多少。这两种现象都是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授课方式。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变化,各具特征。因此,要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

其次,由记忆理论转向运用理论。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要使青年大学生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无穷魅力,其根本方法是摆脱传统的以考试为目标的记忆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增强问题意识,运用专题式、案例式、研究式等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运用理论中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强大科学性、解释力、预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再次,由正面宣扬转向正、反面相结合。在《概论》课授课中,教师通常采取正面引导来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认同。但是,大学生受当今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比较复杂和多变。如果能让大学生了解这些思潮产生背景、逻辑前提、理论立场、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等,对这些思潮进行正、反分析和辨别,区分出在理论上错误、在现实中有害、在社会上很有市场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进行认真严肃的剖析和批判,大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就会在正面引导向正面引导和反面批判的有机结合的转变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以及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思想上的抵抗力和鉴别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满自信。

最后,由课堂讲授转向课堂讲授、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课外实践越来越多地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诸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理解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增强理论自信;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邓小平也强调:“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4]“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5]因此,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长足进步,了解人们的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的关系,才能让大学生真正相信、认同和内化马克思主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实现,不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讲授的抽象的理论的完美程度,而且还在于大学生能否感受到在此理论指导下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生活提高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徐趁丽 海口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

安彦彦 海口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

(责编 樊 誉)

※ 本文为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十八大精神融入课堂教育教学过程研究》(课题批准号:QJY125041)和海口经济学院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理论自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hjyj201302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