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教育路径

2014-04-10梅元媛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培育马克思主义

马 可 梅元媛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教育路径

马 可 梅元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价值导向,也是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这个视角出发,分析和评价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所具有的前沿阵地作用,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党政宣传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两大部门出发,深入阐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教育路径,以期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促进整个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 大众化 教育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当前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要,它是一个兼具重要实践作用和深刻历史价值的重大命题。培育、完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大力量,而且对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意义深远,同时对坚定个人精神信仰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应对当今社会价值多元的时代环境,能不能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民众统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引领、统摄、包容多元价值观念,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五千年历史的中国,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坚实基础,那么建国以来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伟大实践,则促进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与时俱新和发展完善。我们有条件、更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建构、不断完善、努力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讲话不仅强调了青年大学生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再一次告诉我们,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归结为“三个倡导”,24个字,但是领会和践行却是一项艰巨任务。全面铺开、一步到位的方法和实践在当代中国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需要一个逐步实现、全面展开的过程。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只能经历由局部到全局的发展轨迹,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自身推广的逻辑。相比较整个社会,高校是社会人才的聚集地,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都难以传播,那么在整个大众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只能是空谈。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也应该把高校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前沿阵地。只有在高校率先取得大众化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才能最终全面实现。

二、党政宣传部门要努力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阐释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又照顾了它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关注了不同群众的思想实际;既体现了人们愿望和追求的一致性,又涵盖了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差异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而且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它是联结各群体、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政宣传部门首先要从思想认识入手,努力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阐释工作。

1.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

美国著名政治家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谈及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实践过程中的弊端。他认为高度集中、封闭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阻碍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沟通互补,这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社会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僵化、封闭的特点,最终的结果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僵化和扭曲。当改革大潮涌来的时候,这些国家又因历史积弊太深而“矫枉过正”或用力过猛,在已经没有社会道德力量支撑的情况下,“最终敲响了共产主义的历史性丧钟”。这种状况在前苏联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不统一,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苏共上层、普通党员和一般民众三个层次之间的信仰差距加大,导致信仰危机日益加重,而信仰危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前苏联的信仰危机及其严重后果告诉我们:科学的、统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思想保证。我们只有形成、运用科学的价值观念,才能及时化解人们在价值追求上的困惑和理想信念上的动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够得以保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深远意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国家在吸收、融合国际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异质文化带来的挑战和负面作用,最明显的就是生活中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在思想文化观念激烈碰撞的国际文化环境中,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越是复杂,越是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牢牢占据主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只有这样,社会思想文化的基础才能不断得到巩固,社会共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才能进一步增强。同时,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有凝聚力,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必须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多人口、多民族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建设之中,才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意志,才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

3.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坚定个人精神信仰的引领价值。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时间空间概念,也极大扩展了个人对各类信息和价值观念的获取途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多种思潮和价值观的输入和冲击进一步加强,原先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主流道德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主流道德尚未形成,因而人群中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危机。这些危机集中表现为: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空洞化”,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成为“口头有、心中无”的政治标签;二是精神信仰的“乌有化”,具体表现为人们缺失信仰,内心脆弱;三是主流道德的“虚无化”,具体表现为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控制和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如何应对这些危机?如何化解这些危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有效的途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着眼于整合现阶段中国多元价值观念的现实主题,对坚定个人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改革教学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大众化”最基本的是解决一个接受与认同的问题:一方面,如何使得中国人民自觉认同、接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如何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实际,成为指导大众的行为指南和精神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主动承担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通过教学环节,把宣传核心价值观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起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桥梁,最终,通过理论提升和实际体会,使学生形成具象的生活逻辑,而非抽象的理论逻辑,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被学生真心接受。具体来说,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大学生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1.从教学方式上看,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深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增加实践教学工作量;二是教学内容具体化,切忌空洞化,教学过程设计上加强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三是执行照本不宣科的教学新模式,课程讲述紧扣重点、突出难点,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四是加强案例教学,关注现实生活,用丰富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五是加大资金投入,使网络化教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2.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要有新策略。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这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首先坚持的原则;二是学校要建立健全政策,在政策层面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保障;三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进并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的互联和通讯网络;四是不断改进传统理论教育的弱点,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管理体制,做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与时俱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重任,他们既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施主体也是推进对象,他们的理论素质如何,对于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至关重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一要百读不厌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二要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新要求,与时俱进地更新理论知识;三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4.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做到有的放矢。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一要重视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注重个性的前提下目标明确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思想选择,改变传统的忽视个性的“灌输”方式;二是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贴切关爱的语言来教育引导学生;三是在通俗化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最终将理性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信仰。

四、结语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全面铺开、一步到位的方法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结合高校特有的人才资源优势,高校理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可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工作,不仅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的现实要求,也是以此为起点,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范围内被大众真心接受、自觉践行的必然选择。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3]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郝立新,沈江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红旗文稿,2014,(09).

[5]晏昱,周俊武.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路径[J].求索,2014,(05).

[6]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7]马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进方式探寻[J].沧桑,2013,(05).

[8]马可,李承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困境与破解方式[J].探索,2013,(04).

[9]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马 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 博士研究生

梅元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责编 樊 誉)

※ 本文为201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建研究课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路径研究”(编号:E1—0505—14—1024);201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研会课题“高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有效性研究”(编号:E1—0504—14—0102)。

猜你喜欢

大众化培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