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释道二教在晋城的流传分布

2014-04-10董芳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凤台县晋城僧人

董 媛 董芳

浅谈释道二教在晋城的流传分布

董 媛 董芳

通过分析佛教、道教在山西晋城的流传、分布,考证宗教在这个地区的悠久历史和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希望能对今日晋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晋城 佛教 道教 旅游

晋城市地处山西东南部,太行山南端,为三晋大地通向中原的要冲,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其地理坐标在东经112度32分—113度14分,北纬35度12分—35度42分之间。东临陵川县,西接阳城、沁水县,北靠高平县,南与豫北的济源、沁阳、博爱、修武、辉县相毗邻。全市东西宽约62.75公里,南北长约58.85公里,总面积2181平方公里,是我国人类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境内发现的高都等人类遗迹证明早在两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在远古尧、舜、禹时,晋城为冀州之地,且处在“帝都畿内”。“春秋时,晋城属晋国,战国时,晋城初属魏,后属韩、赵,尔后属秦,秦汉时,晋城属上党郡,北魏置建州,后改泽州,其间或曰丹川郡,或称高都郡、高平郡。唐高祖武德元年,以丹川置晋城县,为称晋城之始,唐武德九年,县城始移至今地,唐贞观元年,移泽州来治,此后直至民国废州、府之前,晋城县一直是泽州州、府的治所。明洪武元年曾省县入州,清雍正六年泽州升府,改晋城为凤台县。”[1]民国二年,称晋城县。1983年撤销晋城县,设立晋城市。

该地域有久远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底蕴,经笔者初步考证,佛教和道教在此地的流传线索较为清晰完整。下文就简单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在晋城的流传情况及遗址分布,以期为晋城现在大力推行的旅游强市计划提供一点参考和帮助。

一、晋城佛教流传及寺庙分布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汉代是佛教的初传阶段。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了王朝势力的支持,而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佛教是以大小二乘并弘,经、律、论三藏共宣[2]。

佛教传入晋城,远在北朝之前,北齐时高僧昙始在硖石山建藏阴寺,在青莲寺东2.5公里处,讲《涅磐经》,有“野雉来听,猕猴奉果”的传说,后传衣钵于慧远。慧远创建青莲寺为说法道场,有掷笔台址。隋代大业中,慧远观头陀自终南来,于城南晋普山建灵岩寺,唐李靖提兵过太行,躬亲礼谒,深为嘉叹。唐代僧人慧峰,汝州襄城人,俗姓贺氏,出家石山藏阴寺,著语录。宋代僧人三宝,大中祥符年间,出家宝山寺,度僧俗千人,大会四方僧众,讲《法华经》。慧觉俗姓金,晋城人,住持开元寺,聚各地僧数十人说法。金代僧人宝寂出家青莲寺,能文工诗,与僧人洪源同以琴闻名,为僧人慧潮作塔铭,文字古洁。为郡守许安仁所知,称其通儒理。洪源,俗姓陈,谈经名冠一时,慧诠,崞阳人,出家五台山,住锡琵琶寺,造殿阁二十所,度僧众千佘人,写真经679万字。明代僧人法亮,俗姓崔,泽州人,出家灵岩寺,曾步行至钟山,造藏经阁,禁足三年,昼夜检诵不缀,后作石塔藏之。清代僧人月空,俗姓黄,湖广人,受戒于京都忠寺。后至泽州,正值水患,募修西郭长堤防御,又于岗头村建成龙华寺,民国间,佛教较前大为衰落,寺院多荒废。抗日战争期间,僧人被迫还俗,新中国成立后,寺院除青莲寺等数处外,余皆废,或改做他用。

境内旧时佛寺多,较为著名者有:

表一:材料整理自《凤台县志》(清乾隆四十八年),第七册,卷十二

以上是晋城市佛教流传及佛寺分布的具体情况,而另一大支宗教——道教在晋城也有悠久的发展史。

二、晋城道教流传及道观分布

道教实源于道家,及古代以来方士神仙之说,其行皆托于老子。惟其自道教与佛教对抗以后,遂别造起源之说[3]。据《魏书·释老志》说:“道家之源,出于老子。”[4]单就晋城而言,汉代有稷邱君,武帝时以道术而倍受赏识;吕恭,字文敬,少好服食,在太行山中采药修道,归而结茅于城西上町社,建修真观,死后穴葬;元代有唐纯素,住曲河观,与张崇古皆清苦自持,刻刘长生的白莲花诗并王纯阳等五逸像于石;杜志元,号“通微子”,金末兵乱,出家为道士,到天坛受法于王纯阳,邱长生等,太宗三年归里,舍田宅,建会真观,李俊民曾记其事。明清以后,道教日衰弱微,道观多倾颓,唯府城玉皇庙,神南庙等道教庙宇保存较好。抗日战争期间,道士被迫还俗。新中国成立后,遂绝迹。

境内旧时道观较为著名者有:

表二:材料整理自《凤台县志》(清乾隆四十八年),第七册,卷十二

据光绪年间所修《凤台县志》称,其时全境的坛、庙、祠、寺、观、庵、堂等共有346座。几乎是村村有庙,有寺,这些建筑80%以上为唐、宋、元、明时期所建。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还有40处,其中青莲寺和府城玉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都遗址、南村二仙庙、西郜村崇寿寺、高都东岳庙、冶底村岱庙、城西并景德桥、城东关景忠桥等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晋城民众的宗教信仰

在晋城的传统社会中,除了一些人相信科学不相信鬼神,一些人信仰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外,大部分人是有多神信仰的。遍布全县的庵观寺院和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各种各样的神灵。人们除了崇拜远古自然崇拜的诸如红爷(太阳)、月明爷(月亮)等外,最主要的就是在佛教、道教两大体系垄断下的多神崇拜了。属于佛教系统的有:佛祖、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地藏王、阎王、韦驮、四大天王等,属于道教系统的是:三清、三官、老君、真武、玉皇、吕祖、王母娘娘、文昌、城隍、二仙奶奶等。

四、总论

总之,各种宗教,虽各歧异,但其根本之点,则实属一致,皆避恶而趋善。故在传统社会中,佛教和道教这两大宗教无论在人们的理念信仰上还是在平常的生活习俗中,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几十年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日益认识到宗教虚无的一面,对两大教派的信仰逐渐冷淡下来。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包括历史传承的诸多方面,我们应该客观地去分析和认识这些历史的真实,不能只述一点不及其他,或将其肢解,更不能误导社会只将其理解为一种片面的负作用。

宗教文化的利用和开发,应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壮丽的山河,辽阔的国土资源,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在实施开发的过程中,宗教界更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因为最富有旅游经济开发潜力的地区,是景观秀丽、环境幽雅、人文历史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古来又都是宗教历史文化发育悠久的区域。如晋城的青莲寺、白马寺等昔日的宗教圣地,今日已成为吸引广大游客参观的旅游圣境,成为支持晋城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柱。

[1]凤台县志(清乾隆四十八年).翻印.凤台县志(第七册)·卷十二.湖北印刷厂,1983.

[2]杨曾文.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3]傅家勤.中国道教史.团结出版社,2005.

[4]魏书·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

董 媛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董 芳 晋城交通局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凤台县晋城僧人
晋城:安排部署 统防统治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辽宁朝阳“安晋城”略考
煮竹
白云深处
TeachingEnglishListeningthroughSongs
开展特色“种养”培训 助力农业特色产业扶贫
凤台县小麦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马不停蹄找到你
马不停蹄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