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作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4-04-10胡群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利用

胡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作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胡群

非物质遗产中存在着丰富的作文资源,它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非物质文化中开发作文资源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本文探讨从民风民俗、时令节庆、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开发利用作文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文资源 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日趋强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离课改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以作文教学为例,许多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山水自然、人文景观、日常生活现象等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作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对于诸如文化遗产、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呈现的作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更应该成为学生作文的重要资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它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

按上述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口头传说和表述作为首类,主要是指人们常说的口头文学(民间文学),它细分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歌等;(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五种表现形式的共同特点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作文教学的意义

充分利用丰富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作文资源进行作文教学,无疑会给学生作文引入更多鲜活的内容,注入许多真情实感。它必将成为学校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积极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伴随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已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热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2]为此,我们有必要树立现代“大作文教育”观,充分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资源,吸收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资源,是积极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规定:“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3]“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因此,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如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开发和利用作文资源,是个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新时期课程实施的重要策略。它充实了学生写作内容,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作文提供丰富鲜活的素材。

长期以来,作文是学生的“老大难”,其中最令学生头痛的问题是写作素材匮乏。造成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学生写作中总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封闭作文”,忽略了对学生如何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引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5]可见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能为写作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为此,作文必须回归社会生活,追源溯本,提高认识,留心观察,用心思考,获取感悟,培养作文素养,重点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学生作文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写作形式、多彩的写作内容;为学生作文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

三、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资源的主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近几年来世人关注的热点,渐为大家所熟悉。其所具有的内涵丰富、呈现形式多样、活化于现实生活等特点,致使其开发难度较大,更因对其开发利用尚属探索阶段,也较难遵循统一的模式。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作了一些大胆尝试。

1.风俗、节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浓郁的中国民俗文化情结凸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种炙手可热的以节日为载体的风俗文化,蕴藏着宝贵的作文资源。其一,链接传统的节日文化,写作见闻或感受习作。就拿学生非常熟悉的春节来说,我就设计了一个以“春节”为主题的节日采风的活动,其内容包括:(1)本地的人们举行什么活动;(2)期望什么或忌讳什么;(3)谈论什么;(4)用什么象征物;(5)相关的实物或图片;(6)历史演变;(7)古代的或现当代的相关诗句或文章;(8)我的感受。寒假结束后学生交上以《春节剪影》为题的作文,其内容之精彩纷呈,情感之丰富真挚,让我激动不已。其二,链接多元的节日文化,写作体验类作文。节日文化是一种娱乐文化,可以在节日组织读书会、诗歌朗诵会、文艺社团等活动,了解和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引领学生在各类节日活动中当主持人、记者、演员、礼仪等,让学生在挑战各种角色的体验中,积蓄丰富的节日经验,写出各种体验类的习作。其三,链接情感主题的节日文化,写作抒情类习作。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这种节日文化是一种情感文化、爱的文化。这些节日不但能让学生得到爱的熏陶,而且能触动他们的心灵深处,写出真情实感。如此,让学生时时在活动中,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培养文学新人。

2.表演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表演艺术仿佛只存在于剧院中,远离学生的生活。其实不然,好东西就在我们身旁,就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拓展作文资源,激发学生作文灵感。学了《安塞腰鼓》,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观看学生喜闻乐见的“无冕之王”王二妮在星光大道上的一段表演,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美,然后唤醒学生心灵的记忆,畅谈身边的民间艺术,激发他们抒写家乡民间艺术的愿望。如:让学生观看本土祁东渔鼓《木钗记》,并畅谈以往看戏的经历、评说戏剧,在此基础上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纷纷呈上个性鲜明的戏剧评论。这样,不但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而且无意间让学生完成了“观察—表达—写作”的训练过程,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传统手工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作文素材的冷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于相关现象的关注与挖掘不够。传统手工艺并非只存在于校外,校园当中不乏手工艺“高手”,教师如能及时捕捉,深入挖掘,走向课外,作文教学将别开生面,受益多多。

如:看到学生学剪纸,笔者不失时机地举办“剪纸艺术”主题活动。先组织学生参观衡阳石鼓书院中的名家剪纸作品,再让学生采访衡东大桥剪纸艺人刘伟南,最后,让学生亲身体验剪纸,展示作品,交流心得。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全员参与,搜集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真切地感受到剪纸工艺的独特魅力,触动了写作琴弦,千言万语不由自主地流于笔端,许多学生的作文被校文学社收录并发表,成为他们以后创作的强大动力。

4.口头文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多年的语文教学表明:学生作文中除了“无话可写”外更有“有话不会写”的窘境。其原因是,语言枯竭,缺乏积累。口头文学因其语言生活气息浓厚、生动风趣被广大学生所喜爱。它是一个巨大的语言宝库,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素材,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应当要求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耳听八方;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本子。“耳”要多听。听民间故事(如:《田螺姑娘》《天狗吃月》等)、神话传说,听民歌、山谣;“笔”要勤记。记本乡本土俗语、谚语、歇后语。唯有如此坚持不懈,学生作文才会下笔千“言”,随心而出,滔滔不绝,别具风格。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通过对以上作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既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又内存一定的语言素材,写起作文来自然就得心应手,妙笔生花,乐在其中。但,要想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资源的角度,让当前的作文教学走出尴尬的境地,全面提升学生作文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体师生因地制宜、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去探索和挖掘,并形成合力,真正促进学生作文的整体提高。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3][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胡 群 湖南省衡阳县大安乡大安中学

(责编 樊 誉)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利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