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2014-04-10廖明科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特色

廖明科

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廖明科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创造性地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邓小平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从根本上系统回答了在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成功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成功改革创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和新的发展阶段,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主要和集中体现在他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

1.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一是率领党和国家成功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思考和总结,通过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通过重新认识和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通过拨乱反正和重新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搞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上来,得出结论:“无论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发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伟大号召。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指出和告诫全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长期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之后又在各种场合一再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解放思想,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从根本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成功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始终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2.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立论依据是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通过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和反思,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正确的理性认识。他在总结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的低级阶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经历至少上百年的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且相应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在这个中国基本国情之上,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而不能超越或者脱离这个初级阶段。这就是中国现在最大的国情。

3.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的规律,总结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情况下,果断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指出长期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的需要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不改革开放就只有死路一条,社会主义就没有前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要逐步改革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部分。“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又要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要学习借鉴别国的经验、先进技术和管理,利用国外的资本和资源,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并积极推动由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经济特区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以及进行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鼓励解放思想,要敢于闯、敢于试。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当今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改革开放,都是坚持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

4.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一大突破在于把社会主义和发展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解决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姓资姓社”的问题。邓小平立足中国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与状况,在对社会主义反思和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判断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要解决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定位政府和市场,充分发挥“有形”和“无形”两只手的作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产力,为我们党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方针开辟了认识上的广阔道路,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5.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人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针对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我国经济建设这一手搞得好,相当有成就,但是如果社会风气坏下去又还有什么意义。强调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的本质特征,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放松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一代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出著名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打击经济领域犯罪;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强调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强调人民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的辩证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强调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一手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手抓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在抓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审慎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制度好可以让坏人无从钻营、肆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从干事甚至走向反面。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无法继续。身体力行从党的领导制度入手开始政治体制改革,带头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同时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要出问题就会出在党内”。一再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至关重要,“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6.“一国两制”和“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一国两制”和“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邓小平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时代特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于完成祖国统一的夙愿,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的政治智慧和超人胆识,提出了伟大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已经成功实现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争取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邓小平合理继承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思想,强调中国永远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永远不称霸,并在科学分析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强调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发展对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基础下,广泛开展对东南亚国家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友好合作和对外交往,并提出中国要在搞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基础上,争取对人类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虽然与传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前苏联模式相比,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但他强调“马列主义的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在原则上本质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拨乱反正,恢复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体现在他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充分发挥和尊重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维护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前提基础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和状况的原理,坚持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发展生产力”这个基础和基本的工作。果断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应该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要通过逐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释放出来。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思想混乱和林彪、“四人帮”的遗毒,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分配制度。为了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激发社会活力,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在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鼓励和实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形式,鼓励和实行让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和地区共同富裕的政策的同时,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强调不能动摇这个基本原则,否则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性质,就不能保证不出现“两极分化”,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坚持“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强调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反对两极分化,始终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搞资本主义,指出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即20世纪末21世纪初要着重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注意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拨乱反正的工作中,在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恢复高考制度、平反冤假错案到南方谈话,都始终强调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为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坚持发扬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要坚持和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强调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的关键,是确保中国的社会性质、前途命运的关键,是确保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关键。

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形态。坚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是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旺盛的生命力,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运动虽然一时遭受挫折,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没有违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相反,人民从挫折中经受教育、锻炼成长,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会更加坚定、光明,马克思主义仍然焕发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只要中国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好了,社会主义的影响力、生命力和说服力就依然强大和存在。坚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经过发展和创造条件,最终必然会走向他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的人类理想最终必定会实现,只是需要长久的艰巨的艰苦努力。告诫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实现,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共产主义的实现更要经历更加漫长的艰巨的努力。

三、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是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当代中国的实际,是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恢复和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取得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和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以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和实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从根本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主题,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成功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些基本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主要包括:恢复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一心一意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总依据;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任务和“三步走”的战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依靠力量;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根本原则和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坚持“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和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模式,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征程,赋予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以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新的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划时代的创新和贡献,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比如:强调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社会主义的现实结合起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社会主义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社会主义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统一模式;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理论;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理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是“一国两制”“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所以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又是解决中国富裕和富强的理论,正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引下,中国人民逐步富裕起来,中华民族正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大踏步稳步迈进。

四、坚持、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基本理论原则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坚持、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我们事业继续前进的伟大旗帜。重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们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继续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动摇,高举他的理论旗帜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续埋头苦干,敢闯敢试,继续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鲜活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继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学习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对人类社会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建设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世界大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中国的特点和实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更加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学习、继承、发扬它的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高超智慧,不断发展、完善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道路体系,勇于改革和探索,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建设的发展规律,不断实现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学习他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事业态度和工作方法,善于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事业、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他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一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深厚感情;学习他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忠于党的事业,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进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矢志不渝。

廖明科 湖南省怀化市委党校 讲师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