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老子之“道”

2014-04-10贠建农贠德政

史志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圣人老子万物

贠建农 贠德政

浅谈老子之“道”

贠建农 贠德政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道”学在大多数世人眼中都是一种避世之学,正所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隐君子也[1];后世道学家“出世主义”(如庄子)[2];道教的神仙化和玄秘化也给道学蒙上了一层朦胧的叠嶂。但细读之下,《道德经》思想其实是出世的也是极聪明的为事方式,他的“道”其实是一种“做圣人”的入世之法。

老子 道 道家 出世

老子,《史记》载为楚国人,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胡适先生认为今本《史记》的这种说法是后人据《列仙传》妄改的[3])。春秋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之后的道家诸子的学说莫不是出于对其学说的释意和衍生(虽然在老子之前亦有如杨朱等人,但其等观点皆未能行成完整成熟的体系)。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基石论哲学、论政学、论事、论人,可以说老子之“道”就是一种在其看来的世界规律亦或说就是他试图建立的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本文就试图从哲学以及为人哲学等基本方面入手简要概述老子这种看似出世实则入世之“道”,不妥支持还请方家指正。

一、哲学之“道”

谈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想讲一个问题:胡适先生在讲老子的时候说:“我述老子的哲学,先说他的政治学说,我的意思要人知道哲学思想不是悬空发生的。”[4]对于此我是十分之赞同的,因为任何一个事物和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周围的世界和社会的需要,老子的思想也自然不会例外,他的哲学思想是在其观察春秋时期大变革、大混乱的政治社会状态之后,要求一个根本上的解决,才形成的;是其政治思想与人生哲学思考的一种发展与总述。但因其形成之后其政治哲学、人生哲学就成为了其哲学体系的分支,所以在这篇论文中为了叙述的方便我选择了从总体哲学向下描述。

众所周知,哲学上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无非: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变即哲学发生论、现实世界的本质与基础即哲学本体论、社会与人生的理想问题即哲学价值论这三个。应该说在老子的“道”中,他对这三个问题都做了其独到的描述,我想这也是“近代西方学者在阐释基督教哲学时向老子之道靠拢,亦是必然的一种趋势”[5]的原因吧。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6]这是说宇宙的一切源之于“道”开始于“道”道是恍惚窈冥的,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一切的一切到最后都只是精气而已(外国学者常常把它看成是元素的东方称谓,并以此认为老子是唯物的)。道中先有法象,再有万物,万物的运行归根结底是这些精气的运行和变化,因此宇宙其实就是一个道体。我们明白此道体,便可明白宇宙的一切众始。这段话里老子其实已经谈了上述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世界的本源是“道”;世界的本体则是精气的运行与变化。

正是由于老子提出了世界的本源是“道”这个名物,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对于这种观点我是不大赞同的。因为老子虽然提出了“道”是世界的本源,可这个道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甚至连老子自己都不容易说得明白,所以老子在后来又不得不从具体的方面着想,最后找出一个在作用、性质方面和到最相近的字:无。故而老子一方面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一方面又讲:“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8]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道”还是所谓的“无”其实都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在《老子》这本书中老子自己也没有解释清楚,什么是道,什么是无。他只是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9]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道既是“无”又不是“无”,乃是有与无之间的一种情景;这种情景虽然并不是完全没有形状的,但是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我们也不能形容他,只能称它是“无物”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只能称它是“恍惚”。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并没有给这个万物的本源“道”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个“无”到底是实体、还是老子自己本身臆想出的思想观念,其实我们是很难界定的,包括在《老子》的其他章节中无论老子将道看作是规律还是自然也都没有给这个道以一种实际物质亦或说精神方面的实体定义,所以老子在《老子》第一章中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一些方面确实有着一定得唯物因子,但无论我们将老子简单的、笼统的分到唯物或唯心的任何一方其实都是不妥当的。

至于这个世界的本体方面,我则认为老子无疑是一个辩证法的古代先驱。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0]这里面提到道是绝对的也是循环的,宇宙的一切都因道而生,而道是运行向前的,但它到了一定限度会回归。我们看这段话必须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老子是把道看做世界本源的甚至说世界就是道,那么老子说道是不断发展运行的,其实就是说世界是在不断运行发展的。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1]这是说:诸种对立现象,并非是安住固定的,而常在变动中,对立的变化便是对流[12],这其实就是辩证法的一种通俗释意。

至于价值观,老子的思想其实和孔子“德”的思想是很相近的。老子道德的根本主张,是“上德不德”,就是无道德可见,才可谓之为真道德[13]。我认为老子所说的这种“上德之德”其实也是其自然之“道”的一种衍生,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也就是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这种德就是社会人生的直路、大路,是合乎天理人性的健康发展之路,也就是老子价值观的核心。

二、人生之“道”

老子的人生之“道”是一种看似超然无为,实则盘算极精明的处事哲学。当然我们前文说过老子的思想主张都是他三大哲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在谈他人生之“道”的时候也必须以此为前提看待,思考。例如说他价值观念中的“上德”思想,在其人生哲学中就表现的极为明显。老子讲:“报怨以德。”我认为这是老子人生之“道”的一个核心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它符合老子的价值观“德”,我们可以想老子要求我们对待对我们不好的人或事物都要用德,就是好好对待;那么对待对我们好的人和事物呢?自然更要好。这就是教人以德待万物,不计不较(这也符合老子提倡的无欲无求)与人为善,其他所有一切老子所说的处事之道,其实都是为这个“德”服务的,通俗的说也就为善。那么这些为善地方法有哪些呢?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是说了很多的,其中我认为有三点是极精到的,也是老子处事算计极深的最好例证。

首先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14]这告诉我们事事不争则天下无与争。很多人都说这是老子的不争主义,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段话老子在末尾说的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其实还是在告诉我们一种如何争得过别人的方法。古人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老子的这种不争其实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你站在一个相对旁观的位置,不卷入斗争,一则可以避开争斗的核心漩涡,做到自己相对安全,这样当别人因为一个事情争得筋疲力尽的时候,你还可以很饱满;另外因为你不在事内,你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更加理智的避开明枪暗箭,处理事务,这样一来自然也就没人能争得过你了,这是如何聪明的做法。

其次老子讲:“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混若浊,旷若谷。”[15]这是说一种态度,永远像在犹豫,在畏缩,在观望,在掩盖自己真实的态度不让暴露,等待时机随机应变。所以他又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是何等精明的想法,一个真的无欲无求之人如何能想出?

当然老子最精辟的还是教人要知足。他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16]这是说人若喜雄、白、荣,便该守雌、黑、辱(这也符合其哲学思想里的辩证法思想)。若一直想牢居雄、白、荣的位上,反而会落入雌、黑、辱的境地。所以老子教导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7]这种知足常乐可以说是老子人生之道中的“精华”之学,如果我们能够仔细体味,切实做到,我想不单是我们个人就是整个社会都会大得其益。

由上可知老子的人生哲学也绝不是一种“无欲无求”的超然哲学,相反其无欲无求,甚至可以说是他出世的一种道术,老子也却是个极聪明的圣人。

由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其实老子之“道”绝非简单的出世、避世哲学,也绝非极端化的无为放任,实则是一种盘算精到、内涵丰富的出世艺术。我们不能否认几千年前的老子之道完全照搬是不合现实的,但是其“顺势而治、物极必反、与民生息、见素抱朴……”思想如果我们能够借鉴到行政、处事等各类现实生活中,那么它将必然对我们所希冀的新时代崭新的面貌大有裨益。

关于老子的点评很多,其中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点评我认为是最为精辟,也是最让我佩服的,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话能出其左,所以最后我想借用钱穆先生的话来完成我对老子道学的浅谈:“老子的思想最尚自然,但还是最功利的。最仁慈但还是最大算的。百姓不识不知,本身即是一自然。圣人则看得清楚,打算的精密,其本身也即是一自然。众人如万物,圣人如天。老子之天人合一观,是把众人和圣人分别言之的。《庄子·天下篇》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向上引两节,一节是言道,一节是言合于道之圣人。老子这一种境界,确可膺当此博大真人徽号,但还是掩盖不了他功利打算的精神。老子虽竭力主张道法自然,尊道贵德,而达于天人合一之境界,但究竟他太精打算了,似乎精细更胜过了博大。《庄子·天下篇》又说他‘以深为根,以约为纪’那是对老子最扼要的评语。他的心智表现,是最深沉,而又最简约的。”[18]

[1]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2006.

[2]胡适.关于庄子·庄子略传.

[3]胡适.关于老子·老子传略.

[4]胡适.关于老子·革命家之老子.

[5]刘艳妍.老子之道的理解与当代价值.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1.

[6]老子(二十一章).

[7]老子(四十二章).

[8]老子(四十章).

[9]老子(十四章).

[10]老子(二十五章).

[11]老子(二章).

[12][18]钱穆.中国思想史·老子.九州出版社,2012.

[13]章太炎.国学概论(第三章)·国学之派别(二).

[14]老子(二十章).

[15]老子(十五章).

[16]老子(二十八章).

[17]老子(四十四章).

贠建农 山西省太谷县图书馆 馆员

贠德政 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圣人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官场圣人范仲淹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官场圣人范仲淹
智者老子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