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阳古代农业的发展

2014-04-10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信阳农业发展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4000)

浅谈信阳古代农业的发展

张清改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464000)

位于淮河上游的信阳,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这里的古代农业生产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并且在秦汉后得到长足开发,成为国家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之一。

古代;信阳;农业经济

被称为是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信阳位于中国南北过渡带上,这里水网密布,美丽富饶,被称为北方的“鱼米之乡”。其漫长的农业发展历程中阶段特征明显,农业形态多样。

一、古代信阳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奠基

新石器时代信阳原始农业生产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淮河同支流汇合处的台地上,当时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适合种植粟麦和水稻。信阳潢川县张集乡李楼村三河岔的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中就有一件制作精良的、用来研磨稻麦谷物的石磨盘,这件石磨盘有四足,足长8厘米,方柱宽1.5-4厘米,与器身连成一体。这件制作精细的石磨盘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应是当时加工谷物的重要农具[1]35。另外,信阳境内还有仰韶期、屈家岭期和龙山期的文化遗址二十多处,也出土了大量的农业器具,如石铲、石镰等,这表明当时信阳境内的氏族社会经济生活都是以农业为基础。

(二)夏商之际粗放农业的建立

经过江淮地区原住民的早期开发,到了夏商时期,信阳的农业生产已经由原始的农业生产形态过渡到初级的粗放耕作,逐步学会了使用放火烧荒、引水灌溉耕种。当时农业中还分离出来了纺织和冶炼手工业。罗山县莽张乡天湖村发掘的商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其中酒器最多,器皿内1公斤多的酒液虽然历经千年而依然醇厚,经测定,每百毫升中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酯,这说明当时本区的农业生产也相当发达,农产品产量已大大提高,并可以用余粮来酿酒。随着粗放农业的建立,耕牛开始出现,淮河支流洪河就打捞出一件古水牛化石,其形态和现代水牛非常接近。罗山天湖商代息族墓中也出土了立体玉雕的卧牛和牛头,这说明水牛在当时已经被驯化,在人们农业生产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春秋之际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春秋时期,信阳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发掘的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了彩绘棺、大量的丝织品、大批的青铜器和蚕纹玉雕,这说明当时信阳农业的生产技术已经显著改善,农业产量和产值都是比较高的。但是这一时期当地诸侯方国的奴隶在田间劳动的农具依然是木、石、骨、蚌制作的耒耜、镰刀等,青铜农具仍然是带有礼仪性质的“农业礼器”,而不是当时广大奴隶田间劳动的工具[1]37。楚消灭淮河上游的诸侯国后,因为淮上战略地位重要,对此地大力经营,开辟了史河、灌河农业区,引史河之水,“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泻水”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这也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水利工程[2]186。另外,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信阳在这一时期从东到西出现了若干城市,已经发现的古城遗址如蒋城、黄城、江城、息城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雏形,人迹所到之处皆有村落,大道所经之点皆成集镇,而郡县设治之所皆筑城邑。

(四)秦汉之际农业经济区崛起

秦汉之际,位于淮西的信阳不断有外来人口迁入,这极大地补充了这里的劳动力资源,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下令将闽粤百姓近10万人迁徙到江淮之间。信阳当时的安丰、蓼和雩娄,每个县接纳移民千人以上。除了移民开发外,汉代还倡导屯田开荒,兴修水利工程。汉武帝时,政府在本区开凿鸿隙陂,引淮水灌溉淮汝河之间的稻田数千倾。汉灵帝建宁三年,修复青陂,灌溉良田500顷。东汉末年,曹操针对当时农田荒芜、军粮不继的状况,在今固始县境内修建了茄陂,在今潢川县境内修建了小弋阳陂,同时在淮河以南屯田方圆400里。秦汉统治者在信阳采取的这些农业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淮上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带动了手工业和副业的生产,这里出产的皮革、木材和山漆通过淮河运往安徽的寿春等地销售,依托农业的地方商业开始萌芽。

(五)唐代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唐王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淮河上游地区农业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人口迅速增长,使信阳成为中央王朝粮食、兵源和财源的重地,经济力量雄厚。政府在淮河上游各地修复和新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唐高宗永徽四年,光州刺史裴大觉修筑雨施陂(今信阳光山县城西南8公里处),灌溉良田百余顷。息县的玉梁陂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唐开元年间进行了疏导,两岸通官陂16所,灌溉良田3000倾。同时,信阳森林茂密,直至西汉时期仍处处被原始森林覆盖,江淮之间虎豹成群,朝廷数次派兵围剿。唐朝开始,政府组织毁林开荒,开设建造高山梯田和坡地,大量山林得到开发,可耕地不断增加。信阳此时已经成为沿淮地区先进的农业地区,经济力量雄厚。据统计,唐天宝元年(742年),信阳有74000多户、43.8万人,较隋代36754户、190018人,增加了两倍以上[2]163。

(六)宋元农业经济曲折中发展

北宋时期,信阳境内长期安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小麦、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特别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淮河流域引进了耐旱、耐涝、早熟、高产、出饭率高的占城稻,水稻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而宋代以前信阳一直是以粳稻种植为主的,占城稻从福建引入后,籼稻种植逐渐居首。同时,这一时期,信阳的茶叶、油料、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众多山地得到开发利用,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据《梦溪笔谈》记载,光山、商城、子安三场年产茶百万斤,所产茶叶质佳味浓,声名远播,销路甚广。后随着金军的南下,淮河流域战火纷飞,社会经济惨遭破坏,但是,在淮河以南,南宋用心经营,设屯田官兵,边耕边守。由于宋金对峙期间淮河上游保持了相对的安定,信阳的社会经济多在战争的间歇中艰难地恢复和发展。1161年,金完颜亮大举南侵,加上南宋政权招抚流亡,淮河上游人口大量迁往江南。1211年,蒙古又南侵,中原爆发了大的饥荒,黄河两岸居民大量南迁。

(七)明清农业的恢复发展

明清两代都非常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明太祖朱元璋积极鼓励屯田垦荒,使被元末农民起义破坏的信阳农业得到迅速恢复。明王朝建立以后,申、光、息三州一度划归中都临濠府,因而在生产开发等方面获得了中央政府的优待。随着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安置流民等措施的实施,使得耕地面积、人口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山区,因大量流民聚集而得到开发,市集商铺增多,商品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得到扩展。同时,信阳还出现了一些特色的物产和食品,香米、人参、葡萄酒、糖蜜、果品、酥油、茶芽、粳糯、栗米也成为贡品。 进入清代,南汝光道设于信阳,光州升为直隶,信阳的山区资源得到充分全面地开发,并带动交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酿酒业成为重要的致富产业,糟房酒店纷纷兴起,出现了不少风味名酒,一座座商业繁茂的市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商城县的南溪、光山县的新店、罗山县的宣化店、信阳县的明港成为新的农村商品经济中心。

二、古代信阳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农业起步相对较晚,早期渔猎山伐的农业经济成份较重

相对于中原地区较早的农业开发,信阳秦汉以前农业发展相对较晚且缓慢。当中原的诸侯农业文明已经熠熠发光时,本区生活的依然是土著氏族,农业生产比较落后。而之后当中原部族南下,将当时先进的中原文明带到豫南后,这里才开始形成一些如鸡父、雩娄、负函等的城市和申、息、弦、黄等诸侯方国,这些诸侯方国中,息国、黄国引进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相对先进,称得上是千乘之国,而其它当时本区的诸侯国农业生产依然非常落后,地广人稀,渔猎山伐的农业经济成份依然较重,国力较弱。所以之后强楚北上,信阳的诸侯方国很快被灭掉并入到了楚国的版图。

(二)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信阳与平原、干旱地区条件相比,资源丰富,山区林木茂盛,水域面积宽广,耕地资源比较宽绰,可耕地和易耕地的潜力较大,同时,由于开发较晚,人烟稀少,信阳广阔的山地丘陵和平原可容纳众多外来人口。所以从西汉以后,信阳成为历次大规模移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而这些外来移民不断向山区推进,茫茫大山逐渐得到开发,充分挖掘了各种农业生产资源,刺激了信阳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最终在秦汉时期崛起,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渐突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秦汉以后,信阳总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处于增加和上升趋势。尽管之后移民增加,人口增长较快,但随着新的耕地的开垦,农业用地面积一直稳中有升,农业经济能够保持均衡增长,为之后成为鱼米之乡奠定了基础。据信阳地方志记载,光州洪武二十四年垦地26512亩,加田塘81596亩,合计516875亩。固始县正统时期垦地1757645亩。息县洪武二十四年垦地77097亩,田塘22027亩。弘治万历年间本区有纳粮耕地已达7384067亩。清朝初年,本区又不断开垦新的耕地,可耕种的农业用地不断增长,人口逐年增加,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较早而且完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信阳农业经济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尤其是众多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但同时也与政府对本区农业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信阳地处淮河流域,灾害性天气较多,淮河流域自547~1946年,出现大旱年105年,约12~14年一遇。其中赤地五禾、饿殍遍野,人相食的严重灾害屡有记录。出现大涝36次,平均14~15年一遇,平地行舟、禾谷尽没的悲惨景象屡见不鲜。所以,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信阳的水利工程建设,修筑了大量的蓄水防旱、防洪排灌工程。自从春秋时期孙叔敖在本区修建了期思陂和芍陂后,以后历代相继修建了鸿隙陂、弋阳陂、仙居塘、雨施陂、广丰陂、茹陂。到明代时候,水利建设规模空前,卓有成效,除了整修了清河、湛河两大灌区外,还修建了史灌河下游的柳沟灌区、白露河下游的兴龙灌区、淮河干流三河尖至往流集段的防洪大堤,部分灌区已经达到了旱涝无忧。

(四)农业发展与地方文化相互交融

随着农业经济的崛起,自唐宋开始,信阳逐渐告别愚蛮,地方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隋书》记载:弋阳、淮南“自平陈之后,其俗顿变,尚淳质,好节俭”。经过唐宋的开发积累,从明代开始,本区文化开始兴盛,文教人才突出。其中明代的光州、信阳州考中进士百余名,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光州的刘绘、息县的黄绾名噪天下,信阳州的和景明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清代会考32次,光州、信阳州中进士200余名,超过明代的一倍。同时,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信阳在农业耕种文化上,逐步形成旱田耕作和水田耕作兼而有之的形态;饮食文化上实现了南北风格兼具的交融,淮上地区则更多体现出南方饮食特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阳百姓饮食的丰富多样,一些民间的特色菜肴开始形成,并被记录在史书上;茶文化更是繁荣丰富,地方有关茶的诗词、茶歌、地名更是层出不穷,有关茶的研究著作不断涌现……农业经济与区域文化繁荣相互交融,互为促进。

三、信阳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

(一)区域农业的发展极大地培育了信阳地方文化繁荣

春秋末期信阳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农业经济地位上升,信阳区域文化发展很快,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手工业得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涌现了造型多变的玉雕饰品,还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制骨作坊。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闪耀着先民古朴的审美气息,更是当时淮上文明的缩影,是淮上文化繁荣的起始之光。之后尤其是随着楚文化的到来,信阳很快成为连接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重要区域文化。这种区域文化既吸收了中原文明的厚重,又融合了荆楚的浪漫,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楚风豫韵。随着农业的繁荣,当时信阳文化艺术事业初见雏形,产生了带有明显豫南特色的乐器,比如1983年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中出土了春秋早期的竹排箫4组;1978年固始县侯古堆春秋战国墓中出土编钟9件、漆雕木瑟6件、彩绘鼓1件;1957年信阳县长台关战国墓中出土一批古乐器和编钟一套(共13枚)。

(二)早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塑造了信阳先民的人文性格

开发较晚、山水阻隔的艰苦条件使得生活在淮河上游的信阳先民们在早期不得不筚路蓝缕,备尝艰辛,这种与大自然斗争的经历在无形中塑造了信阳先民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性格。所以,在秦汉以前信阳走出的很多名人,如孙叔敖、息夫人、黄歇等,他们活跃在政治或军事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鞠躬尽瘁。少年将军陈元光平定燎蛮啸乱、开发漳州的坚韧果敢,讼师宋仕杰为民请命的行侠仗义均为后世传颂。同时又因物产丰富,山中林果天成,水中虾蟹成群,随着秦汉农业经济繁荣,信阳的百姓不用精耕细作、劳碌奔波即可温饱无忧,这也渐渐养成了百姓的注重享受、缺乏创造的惰性,这种惰性世代相继,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在1949年之后,当地政府不得不提出“宁愿苦干、不能苦熬”的激励口号。

(三)培育了多样的农业经济形态

早在春秋时期,信阳的农业生产形态就已经很丰富,种植既有北方农作物粟麦,也有南方农作物稻禾,养殖了南方的家禽,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早在夏商时期,信阳就已经驯养了水牛;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人工培育鱼苗,同时还发明了木浆、橹等水上作业用具,说明当时有鱼舟在本区从事水上交通运输和渔捞生产作业,在西周时期,信阳已经由渔捞生产转向有目的的鱼类养殖,豫南地区最迟在西周时已经成为“鱼米之乡”。 唐代开始,信阳除了稻米、粟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外,还形成了茶叶、药材等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习惯,同时水产品的养殖业也非常发达。唐代,光州、申州出产的石斛、绯、葛、苎布、赀布、牤虫均成为年年必送的贡品。而且由于隋唐时期信阳的蚕桑种植已经有较大发展,绢布生产的技艺不断提高,绢布质量居全国第五位,在江南各州之上。同时,信阳出产的茶叶不仅成为朝廷的贡品,而且还跨入了名茶行列,茶圣陆羽将信阳所处的淮南茶区归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到了万历年间,商城余集、新县沙窝一带农民从长江挑回水花鱼苗,通过坑塘培育成较大规格的鱼秧,挑售湖北、安徽、河南三省20多个县,成为农民重要的副业收入。清代本区农民就发明了稻田养鱼的方法,这一农业形态至今在信阳有些农村还在沿袭着。

历史上信阳农业经济的发展走过了不同的阶段,期间有过繁盛,也有过低谷。农业繁盛时人口聚集,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农业生产陷入低谷时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农业经济陷入瘫痪状态。

[1] 欧潭生.信阳农业考古启示录[J].农业考古,1990(1).

[2] 信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信阳地区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6.

[责任编辑袁培尧]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griculture in Xinyang

ZHANG Qinggai

(Party University of Xiny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cp, Xinyang 464000, China)

Xinyang is located in Huaihe River. Although its agriculture started late, its development is rapid.

ancient; Xinyang; agriculture

2014-08-17

张清改(1980- ),女,河南省社旗县人,中共信阳市委党校讲师,历史学学士,主要从事信阳区域历史文化研究。

F329

:A

:1671-8127(2014)06-0102-03

猜你喜欢

信阳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