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载与王夫之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

2014-04-10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太虚人性论王夫之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张载与王夫之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

黄聪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在我国的哲学理念中,人性论和人生价值观有效的统一是一主要特点。我国的传统形式哲学人性论中,主要探讨的核心内容则是人的本性,对于价值观的有效形成,其理论形态是人应该如何做。人性来源于上天,这是一种自然性的形态,并且为人类未来的生活情况,或者是人们需要怎样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在哲学的视野角度中,人性再一次的发现为人类的未来生活提供了可能。文章将张载和王夫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他们所提出来的人性论思想进行比较,从理论依据、内涵认识以及成性路向三个方面着手,对张、王二人提出的人性论思想进行全方面对比。

王夫之;人性论思想;张载

作为宋明理学奠基人,张载所提出的人性论内容对于传统形式的儒家人性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载对先秦开始存在的人性论理论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总结,并且从中大量吸取见解优长的部分,提出了一种双重人性论,也就是“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同时建立起具有自己独特性的人性学说,这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王夫之则是在张载的基础之上,对人性学说进行了深化,他将张载所提出的思想作为道学真传、儒学正宗。对于人性论学说方面,他对陆王心学以及程朱理学进行研究和选择,然后对张载的双重人性论作出批判性发展,推崇人规范化的感性生活,对义理之性的根本基础是气质之性给予了肯定,并提出全新的人性论思想。

一、人性论理论依据比较

(一)张载之“本虚即气”理论依据

张载哲学理论体系当中,“太虚”就是主要的一个关键性哲学概念,虚和气之间的关系就是张载所提出的天道观中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思想,该项内容也是实现天人合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理论。因此,对张载所提出的“太虚”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对太虚和气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地辨清是十分重要的,他是对张载的天道观进行全面认识的第一步。

“太虚”一词并非张载所创,在我国哲学发展历史中,该词已经有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过使用,不过,由于每一个思想家理解方式不同,这一词也都有了诸多种不同的理解。张载所阐述的“太虚”是通过“太和”来进行状态描述的,用“神”字代替“太虚”二字。并且张载所提出的太虚和气之间处于对立的地位,太虚远远超越气,而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张载所提出的太虚概念有“性”与“形”本源存在,在《正蒙·乾称篇》中,对其有具体的描述,其中说明“太虚是无形无象的,实质为气的本体,而气可以分成阴阳两种,阴阳的生化可以形成万物。”[1]123-124

(二)王夫之的“气本论”理论依据

王夫之的哲学理论内容中,他对陆王心学进行了批判,并对程朱理学进行有效地选取和吸收,并在张载气学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继承以及改造,从而形成全新的、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理论性内容体系。他将张载所提出的理论中内容进行实然化处理,并且将气当作本体进行一定的提升,把其中的“气”当作哲学体系当中最高的本体,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气”的本论哲学体系。

张载将“太和所谓道”当作整套理论内容的起点,在《正蒙》一文中,也是将《太和篇》作为全文的开篇。因此,王夫之也是将“太和”作为整套理论思想的开端,把张载所提出的“太和”理论通过阴阳和乾坤的有效统一以及太虚和气的有效统一作为基础,采用宇宙论和本体论并建的方式,强调其核心的内容。王夫之认为,太虚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太虚的空间,这个部分的内容,在张载提出的理论中同样存在。但是,张载认为太虚主要为本体以及本源所存在的含义,王夫之则认为太虚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太虚的空间。除此之外,王夫之将太虚作为了气最开始的状态,也就是“絪缊之本体”,这个方面和张载所提出的“太虚”有着本体方面地位上的不同,王夫之所提出来的“太虚”仅是“气”的形式方面的表现。但是,其并没有超越以及本体上的地位[2]151-152。

二、人性论内涵认识比较

(一)张载之“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内涵认识

当张载对太虚进行相关方面内容的阐述之后,所开展的探索方向转换到人道方面,这也就是“本天道为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逻辑性走向,同时也是实现天人合一最为重要的内在要求。在天道观方面,他主张的是将“太虚”和“气”进行并举,而在人道方面,就是通过“太虚”和“气”的统一性来对其开展论定,比如在《正蒙·太和篇》中的“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在性方面,张载认为,天性就是本体之性,也就是太虚之性,其中他对天性进行了阐述,认为天性就是万物的本体,至静无感则是其最根本的本然状态,同时还是“性”的本源。张载提出,人所表现出来的“诚”、“神”、“善”、“至静”全部是天性所表现出来的根本性质,天性是性的本源,在宇宙空间中处处存在。张载认为,性应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属于气,也就是气性,而另一种则是太极形式,也就是阴阳之性。因此,张载通过从实然层面出发,对气进行详细地阐述,同时分析出人性之间的善恶之分根据。

(二)王夫之的“日生日成”内涵认识

王夫之对于张载天道观中的“太虚即气”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全新的一种解释, 将其中的“气”提升到了本体层面,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真正气本论体系,这样的方式将张载的虚气关系进行彻底的颠倒,在王夫之提出的人性论范围之内,所出现的表现形式不再是“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双重人性论,也不再是将天地之性当作是性,而是把气质之性当作为人性。在王夫之的相关内容中,“气”属于一种运动不息、实有不虚性质的概念。

张载所提出的论断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这是一种在新论思想方面表现出来的太虚本体,而王夫之将气本论作为最终的出发点,对实然化之后的“性”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并且提出合理与气有性之名的思想观点,王夫之所强调的气和理,主要是在人物的成形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两面不可或缺,同时具有不同重要性作用的两个方面。在王夫之的哲学体系内容中,宇宙万物本体就是“气”,对其他方面的所有范畴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其中也包括“性”,在对“性”开展的研究方面,他所研究的范围并没超出传统形式中“天命之谓性”思维框架,他认为性命于天,也就是将性最终都归结到了“天”与“命”方面。可其中的“天”又与传统形式中儒家的道德性论天命和宋明理学之中提到的以天为理解释内容完全不同,将阴阳之气作为天和命的诠释,天之所命以及人之所受中主要内容就是实有之气[3]147-148。

三、人性论成性路向比较

(一)张载之“穷理尽性”和“知礼成性”成性路向

张载所提出的人性论思想属于其天道之学的一种延伸,同时也属于天道学的一种人生落实。太虚的本体就是经过气化之道化,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宇宙万物,并且给万物赋予了形与性,尤其是人,从而将从天到人这一贯通得以实现。然而,这样的方式竟提供出天人贯通具有存在的可能性,真实地将其进行彻底的实现,这需要一定的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人就是主体。太虚之道对宇宙中的万物进行了升华,而宇宙中的万物在成形的过程中,需要禀赋“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从本质上来讲,万物和人是统一的。而气属于太虚,不管是万物还是人,都普遍具有天生赋予的一种纯善至善“天地之性”,在这个方面,人和其他万物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禀气。人属于万物之灵,只有人才可以不遭受到“气质之性”产生的遮蔽,气质发生变化,通过进行道德修养,最终形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也正是张载所提出的“体天道”完整过程[4]101-102。

(二)王夫之的“致知力行”和“习与性成”成性路向

王夫之所提出的人性论思想,主要是在“气本论”中天道观与人道方面的一种体现。王夫之认为,不管是天和道,还是性或者理,都一定在气化上说,他将“气”论性作为提出观点的基础,并且把人性转移于实然经验的层面上,并且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考察,同时提出“日生日成”人性生成论。关于人自身的人性善恶问题方面,王夫之同样主张人性本善的思想,这种人性本善并非是一种生来便完备的,而是后天在天道中获取的善源,也就是说,人性本善中的善,仅仅为一种潜藏于可能性,真实的善需要经历过“成”这样一个阶段,从而把真实的善性完全地进行保存,并且将其深化如主体,也就是人体的品格当中,将其彻底转化为主体自身内在的根本善性,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后天开展“行”以及“习”的修养,最终才可获得[5]136-137。

四、结语

张载所提出的人性论,其主要的出发点为本体论中并建的天道观以及宇宙论和“太虚即气”,并且在现实人生中得到落实,表现出来的形式为“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其中,“气质之性”从实然角度出发作为的规定,而“天地之性”则是从本然角度出发所提出来的,本然有存在于实然超越的过程当中。因此,张载所提出的人性论表现的是人生中的超越性,而王夫之否认存在先验人性,他所体现的是关怀层面,对于仁义道德在本然之性中存在的问题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这属于两个不同人从不同角度上表现出来的心态,同时也为两个不同人体现出来的人生理想。

[1] 苏晓晗.王夫之人性论思想刍议[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市行政学院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4).

[2] 李雪松.解决人性矛盾的根本途径:浅论张载的双重人性论[J]. 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4).

[3] 谢 芳,王学锋.王夫之别开生面的人性论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

[4] 徐 平,杜运辉.王夫之哲学思想探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5]文碧方.张 载 吕大临与“性与天道”问题[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责任编辑郜春霞]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Zhangzai and Wang Fuzhi o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HUANG Cong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In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our country,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s the effective unity of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view of life values. Among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e key content discussed is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effective formation of values in which the theoretical form is how people should do. Human nature comes from the providence, which is a natural form. Besides, it maybe the foundation of the life people expect in the their future life. From the philosophical aspect, the rediscovery of human nature contributes to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s future life. The thesis treats Zhang Zai and Wang Fuzhi a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and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put forward by them. The thesis star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heoretical basis, connotation understanding and integrity way, and then makes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Wang Fuzhi;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Zhang Zai

2014-06-02

黄 聪(1987- ),女,河南漯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研究。

B244.4

:A

:1671-8127(2014)06-0009-02

猜你喜欢

太虚人性论王夫之
张载“太虚”概念当代争端辨析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太虚之境——雷安德罗·埃利希当代艺术展
天问一号
当代太虚拳的价值审视与推广策略研究
荀子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试论庄子对王夫之自然观的深刻影响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