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潮之多元辨析

2014-04-10王永国

设计艺术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理论家人本思潮

王永国

1.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2.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一、引言

在一些学科的研究中,如哲学、社会学、文学、美术等,“思潮”已是一个寻常稔熟的概念,思潮关乎当下的思想和创作的诸般动态,其中有敏感话题,有热点问题,有一些形成一段时间内的学科主流,有一些沉淀为一般经典的文化现象。同时,“思潮”本身也成为一种现象,而作为一个现象,“思潮”其语词的意义却不可等闲视之或者停留于望文生义,这个意义是多元的。思潮可能是什么?

这是一个各种“后”的时代,理性后和启蒙后,启蒙后尤其有理性的方法,理性地操纵各种既成语词的前概念价值,使语词成为一种研究工具。

一般来说,语词系统具有着思维的力量,表达了世界的“现象之存在”及其“过程之发生”;其中有一些语词的能指状态是结构化的,词语的所指事物亦被认为是有着内在的先验肌理;在现代的认识中,事物经常被认为是系统的和变化的,与之相对应的语词系统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由历史经验得知,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性,尤其当发生条件或背景相似时,事物系统亦表现为类似的行为,对事物的描述方法便可以有类同的语词和语句;这样的认识和经验,发展为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固化为某种对事物的思维技术。

对“思潮”的辨析,便有这样的前提。

二、思潮多辨析

1. 思潮是一种对象

“思潮是什么?”当下有什么样思潮,众人都在忙活些什么,思潮研究者总是要这样面对其所关注的对象,即“思潮研究”的对象解剖意义,这是思潮研究者的工作价值。

思潮之客观性存在,几乎是一种日常通识,几乎是某种话语常态;思潮研究者的日常工作,就是去发现、分辨、引领或者批判灭杀某种思潮;这样的工作有道德上的优势,在社会的意志中,总有某种意识作为主流的形态,尤其当某种思潮获得正能量的响应和推动的时节,而某些思潮则可能是潜在的或者已经形成各种支流甚至逆流,这是对历史的经验。

思潮之存在性判断,已是在揭示“某种形态的社会意识”或者“发展变化的各种事物”的一般性结构,而无论其结构本身是如何构成的,“结构之存在”却是先验的,总是表现并能够被发现为某种形式。所以,思潮存在之判断亦是先入的,“思潮”是“结构主义”的,运动的或动态的结构主义;但是,另一方面,“新思潮”又经常呈现出对主流的解构意向,无论解构或缔构均不出于结构的规定性,解构之后形成新的系统结构,即解构仍是对结构的研究。思潮之如此多义,是弄潮的趣味。

有没有没有思潮的社会时代或事物对象[1]?尤其当某系统的结构处于成熟而稳定的阶段。

不能如犬儒般无视思潮之存在,但是,社会诸现实的研究文本,必须不是研究者的自说自话。严肃的社会现象研究,不只是所获得的结论需要统计学的依据,问题之提出,尤其是当问题需要表达为关键词语句时,同样要求“盖洛普”依据。对现象的观察,除了“思潮”还有什么?

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潮”是周期性的;无论潮或流,亦各有其动力存在。没有哪一种思潮是孤立的,思潮之空穴来风,必有“空”与“风”两种要素,即既要有空间,又要有动力。当某种意识还只是精神的潮湿状态或者是还处于思绪的初潮阶段时,无所谓思潮的研究;在意识形成潮流之前,其思想之表达呈现为脉络的杂乱和概念的含混,而某些不自觉的行为,尽管情绪可能是激越的或压抑的,其言语和作为,由某种日渐鲜明的特征,足够规模的人群的共同特征,潜在的思潮在逐步发育和成型,这正是思潮研究者最可大显身手的时节,即思潮的文本实际上是一种次生产物;思潮是思想的先兆,而当思想成为显学时,却已经不是思潮研究的对象了。

思潮之为对象,自有其研究的尺度,这个尺度是有区间的限度的。

2.思潮是一种工具

“思潮”又是什么,为什么对对象做了思潮的研究?所研究的对象,其系统的结构肌理,为什么(能够)是“思潮化”的?这需要考察思潮研究者的工作状态。

思潮研究亦是某种群体的定势,思潮不是个体行为,即使它发源于多个离散的个体。

“思潮”作为一种有效的观察方法,几乎是一种专业本能,却是在本本中获得的能力,即经过专业训练后获得的能力。第一个研究某种思潮的是什么人?是什么人发明了思潮的词语和方法?思潮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一种先入的分析方法,使研究者习惯于找到思潮及其流派。注意到“潮”和“流”都是水的某种运动状态,涨落载覆之间,对于变化和未知,当跟踪潮头之走向,这不是“思潮”,这是“潮思”。

但是,潮即使有,不是静思而来的,尤其不是被理论者所规定或命名而形成的。

风格是经过命名的,风格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某种研究历史的概念化工具。

类似的,思潮也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用历史方法做现实的研究。但是对现实的研究,总是有着某些未来的意识,正如对历史的研究,经常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尤其是在某当代得到了新鲜的方法时。

历史之于思想是某种摆脱不掉的负担。历史研究不限于对社会大历史的探讨,任何学科或职业,当从业者不发生盲目的个体行为时,需要关注历史过程,其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方式,对当下便有作为判断依据的价值。

思潮之于现实则更加需要积极的担当,尤其对当下的观察。对当下研究的动机必须是警示的而不是蛊惑的。从自发意识,到自觉思想,当涓流集汇为潮涌,便有弄潮者;有人说思潮是某种“中介”[2],几乎是在表明思潮是一种“工具”的意义。

思潮的工具,会不会失效?思潮研究如何不去预言某种思潮的产生?思潮可以被预见吗,思潮如何被证伪?思潮是一种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刻意地被树立起来的,即潮流可能是被引导的。

如果“理论者”找不到思潮时可怎么办,例如“米兰秋冬时装流行色发布会”,刻意“引导”潮头和“推动”潮流,这是“宣传”之工具机制的无关痛痒的边界,没关系,好玩而已,不用当真。总之,思潮之为工具,需贞守其节制,过犹不及。

三、思潮亦觉悟

1. 思潮是一种墓志

思想家在桥上看潮流,自有一番好风景;亦有看风景的人在看思想家,看在潮头冲浪者。艺术家和思想家,谁更接近“牧羊倌”?艺术家亦自有其“人生观察家”的自由身份。

社会有思潮,艺术有思潮,思潮之间互相干涉,却彼思潮非此思潮。

理论化的思潮是与艺术无关的,对于以艺术行为为生命特征的自由艺术家而言。

艺术思潮的研究,其观察、分辨和归档,那是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史论家的手艺和饭碗。没有评论家的年终报表,没有思潮文本的盖棺铭志,艺术家仍生存于人性的活泼与自在。

人性、历史、逻辑、理性、公平、幸福,思想家在观察和解剖时代。思想家中有理论家,在理论工作中形成文本,在文本中有论点和结论表述、有依据和论证过程。理论期待被接受,理论必须是有道理的,理论阐明的过程是说服性的叙述,理论往往是批判性的,理论所以是有传承的。思想家不必都成为理论家,当某位思想家故去或失去思考能力时,他/她的思想或被形成学说,或者实际上更多的,其思想的机制已经是停止了的,而继承和发展总是要求和必须允许产生畸变。世界在演化,即思想的对象是在变化的,无论思想家或者理论家个体,又如何能够在他的继承者那里完全复制思想产生时的背景?而当学说形成相对稳定、有一定影响或势力的学派时,便已大于观潮的意义了。理论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却是,当思想形成为文本时,文本自有逻辑,而文本的逻辑如何或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于对象逻辑?严肃的理论家必须是谨慎的,出离人性、谙熟历史、尊重逻辑、基于理性、保守公平,才有理论家的幸福。

理论家所以并不是总有机会能够获得理论的幸福。

非独理论家才有资格提出概念。能够有生活受识,即使是朴素的前思想状态,即使不是表达为学术化的语言,对现象有个性无忌人本直觉的言语,亦是普罗大众的自由。当理论家需要面对历史、大众和学界同侪时,理论家不是总能够获得如此自由的幸福。

2.思潮是一种自觉

艺术家比思想家更加自由。艺术家是人本的。

与思想家的语词和理论思考状态不同,艺术家的行为,通过他的作品,“直观”于世界、社会和人生,艺术家的行为中,“思”与“行”亦同在。

思不被思潮所裹挟,行不被流行所左右。

艺术家之思潮观,在自省和自在之间。

对思潮的敏感,于思想家是某种理论机遇,艺术家亦可有如此自省,与思潮保持距离,倒更加是艺术家的自在。

艺术家、思想家尤其是理论家,追求永恒的价值。思潮者、观潮者、弄潮者,亦复如是。艺术家人本的行思之间,永恒自在。而当人本的行思成为思想家的观察对象,附庸永恒时,有资格能够规定艺术家行为?

理论家之存在,艺术史论里有风格的脉络,当代发展中有思潮的动向。无论风格或思潮,艺术家的价值,不是被限定或者被搬弄的。艺术家已被风格所归档,思潮不必是艺术风格,思潮倒是风格的变体。在艺术研究的文本中,风格、流派和思潮,都是讨厌的。

艺术家比理论家更加原朴。艺术家是个性的。

艺术冲动,是艺术家的本能,人本中内在的本源的能量。

人本是艺术工具[3]。艺术行为中,歌唱和音乐是某种“动力艺术”,发生于时间光阴中。物质化的美术作品,存在空间光影下;画家与歌者,舞者与厨艺,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皆有艺术存在。艺术行为是人本行为,每一次都是个体的。即艺术家是必须个性的,并且首先是个体的甚至唯一的,便是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分别。

艺术事件中,艺术家行为是先于艺术之存在的。艺术之人本和个性的行为,为艺术家者,身为艺术所赖归附的空间,却最是经常忘却艺术之先验圭臬。艺术创作时,或者作品发生时,忘记他人之存在。作品先于艺术,行为先于创作,艺术家行为先于风格思潮。

思潮或风格,与艺术无干;思潮或风格,不是艺术工具。

思潮之存在,从集体的无意识,到精英的有自觉,人本与个性是永恒的动力,推动潮流。

思潮的产生背景中,思潮的意愿,基于现实的(对未来的)意愿价值,更加甚于对现实本身的不满足或者对历史的美丽想象,即历史亦不总是经验真实的。

如何是“新古典主义”思潮?新古典主义有所反抗的敌手:其“新”者必有古典主义的前缘,亦必曾有“古典主义”潮起所欲冲击荡涤的坝堤;更加有古典主义所依循的,无所谓“主义”的、无意识的、天然的、本能的、不依据理论文本的各种“前”行为,便是原生的艺术家的先锋价值。

无意识的时候,是忘我的。理论家的理论中,如何能够有艺术家的作品中的自由情感?

潮起潮落间,艺术家站在岸边,是投石入水的顽童。把玩思潮,虚张声势的、刻意弄潮、招摇过市时,这艺术者不是艺术家。堕入风格汇入思潮时,便如露滴之入井。

混入他人中,他人即坟墓。

四、结语

对历史的考察,思潮是一种被观察的现象,思潮研究本身亦无所逃脱或自免。思潮之为对象,思潮之为工具;思潮研究之为存在,在其研究者的行为里,一分为二。

在前与后之间,思潮亦追逐往复再现更迭,各种后的历史,有扁平化的觉悟。有自觉于时代,无意识于创作;有自觉和无意识,在艺术家的生存价值中,合二为一。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7-11.

[2]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2.

[3]王永国,王一平.建筑美术训练的设计思维[J].艺术百家,2006(7):69-71.

猜你喜欢

理论家人本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二胡演奏家 李祖胜
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匡 君
翻译研究的学科建设与论文写作——访当代翻译理论家伊夫·甘比尔(Yves Gambier)教授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人本计算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
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本意识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