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4-03-30蔡开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共通民族改革

蔡开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体育科学系,湖南 娄底41700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精神实质,当前高校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深化教育改革,培育创新应用型人才。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内涵的特色课程,也是体育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因此,在高校如何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培育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成果,他们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重大,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不但可以起到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同时对当今社会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与指导具有重要意义。(2)认为课程改革的办法应“面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课程改革,从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针对目前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基础较好的项目上进行创新,把握时尚的脉搏,把娱乐性、健身性、流行性等因素与群体性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1]。(3)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突出‘一专多能’的前提下,培养既掌握扎实武术、民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养生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又具备洞察社会需求、开拓创新能力,以及有利于创业成功的人文素质和坚韧不拔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2]。

上述理论观点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虽论及到了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但还是显得有点空洞,具体实施起来,会使人感到模糊不清与不切实际。基于此,结合多年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习和默识揣摩,深刻领悟了传统体育文化中统一共通的思想观念、统一共通的核心理念、统一共通的核心理术、统一共通的变化法则、统一共通的核心技术,并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课程教学和改革实践中去,从而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办法,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人才服务。

一 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之根本有益于培育创新应用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建设正朝着时代性、多样化方向发展,一些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时尚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正逐步进入高校体育课堂且引起高度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对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经长期生产实践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合了道教、宗教、儒家、佛学、易经、兵法、帝王经世纵横学、中医理论等诸子百家文化理念,并融自然学、社会学于一体之人类应变思变求变始终之学。“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魅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传统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阴阳理论’、‘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与现代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3]。因此,实施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主要目标应是实现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其文化作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促使大学生能真正领悟到这种文化的内涵,既能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又能融会贯通的应用到今后的教学、生活、工作实践当中,从而实现培育创新应用人才之目的。

(一)以传统体育文化核心理念“中”字为行为准则

经过多年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中华民族诸子百家文化核心理念实质就是一个“中”字。即“万变不离其中”。如“道家”求有为无为之中而持中枢守柔混化中和之态。“中医”平衡阴阳于无过不及之中,“儒家”中庸之道而以中正之心行中正之事。“兵家”持守中用中夺中之战略战术而占中取中。“佛家”求身心处于空者不空之中。“帝王学”之以我为中心之念。其皆系找中护中、求中用中、占中夺中、守中攻中之文化。其无一不在求“中”。故此,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核心理念也就是一个“中”字对万事万物生存均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比如,以国事而论,强调全民众团结在以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突出“中”字,我们国家要强盛,但决不称霸,国家贫穷之时也决不示弱,以求处“中”立。以为人处事而言,做人应不卑不亢,自强不息,处持“中”位。以人的“养生”之说,“动养”必须把持运动量适“中”,运动量太大易造成氧债产生疲劳,甚至造成损伤。而运动量过小则起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食养”也是如此,营养必须均衡适“中”。再好的食物过量吃就会物及必反造成身体的毛病,而所食营养过少也会形成营养不良产生疾病等,所以,我们在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就可理直气壮地告诉学生,凡事应以“中”为行为准则,促其身居中正之位,足踏中正之地,手取中正之线,内养中正浩然之气而以中正之心行中正之事。处处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中”的理念。

(二)弄懂传统体育文化核心理术“阴阳”变易学

太极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智慧结晶,它包罗着万事万物的规律。要弄懂其特性,阳升阴降,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基本应用原理及反道螺旋变化之规律。如太极拳为什么属“阴阳颠倒”拳,早晨练功为什么要面向东方,是因为天属阳,地属阴,我们人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故而我们练太极拳时必须做到上虚下实,将上身转变成阴,下身转变成阳,这样天、人、地就能相吸相系,人练功效果就好。而面向东方练功是因为人的正面属阴任脉下行,背面属阳督脉上行所至。另外根据阳升阴降之属性分析,如阳在上阴在下则是分离,属“凶”。阴在上阳在下则是合聚,属“吉”。故此,人们平时养生之道也应做到上虚下实,特别是胸虚腹实,这有利于人的健康。再说“易经”是我国群经之首,“易”就是指阴阳哲理。“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简易”是指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变易”就是指阴阳互变互济,而“不易”则是指以不变应万变。如我们研究中国功夫讲求动作繁中有简、简中有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个招势既能演绎出诸子百家文化内涵,又能处以不变应万变之境界。这就是我们教学中需灌输的核心理术。

(三)掌握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技术“虚、柔、实”三态

“虚、柔、实”三态是万物之属性,比如,“水”虚态为水气,柔态为水,实态为冰。其他物质均存三态,而三态应变又是万势之母本,其一势齐整则万势不错。掌控三态变化,须知“持枢用键”之术,取阴阳相生之利,用矛盾相克之害法则。守中破中之战略,用中夺中之战术。以阴阳之中虚柔实三态任转移,以变为根之规律。以“态势”为始终,以攻防应变为法则,一势三劲、动顺不息、静守时位,形不破体,意不着相,势不失衡,无过不及,力不妄费,意不空行之原则。以利用矛盾而酿机造势、制造矛盾而巧取豪夺,优化组合矛盾而协调平衡天地人阴阳矛盾。以提高人的生命运化本质,改善人类生存内外环境,求天地人谐调共处,人类共和,天年共享[4]6。

以上所述,正合道家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哲理,同时体现出道家文化“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归真论,在“求虚静”的自我修炼过程中追求形上超越、终极关怀、精神自由和处我完满[5]。也揭示了传统体育文化统一共通的运化规律。若能让学生明其根、懂其理、知其法,不但可提纲挈领而精一化万,亦可纲举目张而万法归元。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应有价值与功效。

二 把握时代信息脉搏,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可是当今人类在追求健康方面却存在着一些认知和实践操作问题。

其一,亚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随之发生不断变化,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社会心理压力、运动缺乏症等因素导致了人类自身本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各种各样“文明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并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其二,体育教育方面的问题。目前,我们大多数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没有深研细究,根本不懂其文化内涵,更不知传统文化统一共通的思想观念、核心理念、运化规律、变化法则、技能技巧。以至造成了在教学中不抓根本,只抓技叶,误传误授。结果培育出的学生均是昙花一现,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其三,体育运动训练方面的问题。当今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为了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更新、更高、更难、更强”之宏伟目标,而设置的竞技运动项目大多是支离破体的,有违大自然整体运化规律与法则之运动。它所追求的只是人的身体局部功能极限,而不是提升人的生命本质整体功能。故而导致了竞技运动员的身体奇异发展,并且伤痕累累,甚至身体致残。

针对上述3 种不良状况,为了扼制人类不健康发展趋势和促进体育教育事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我们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围绕着如下思路实施改革。

(一)以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统一共通的思想观念为主导

传统体育文化统一共通的思想观念是指人的“宇宙观”。也就是人的“整体运化观”,其内涵是“护卫自然即护卫生命、护卫生命必须护卫自然”。我们知道“人类任何文化,无一家不以卫生自卫为其终生追求之目的。”[4]11论养生之道,养生实质内容就是卫生、自卫。“卫生”是指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成长。主要是指促进人体生理功能,提高人的机体新陈代谢能力,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而“自卫”则是指保卫人的生命不受伤害。主要包括有提高人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增强人对各种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及培养人应对各种危险的避险能力,最终达到保卫人的生命安全,实现健康长寿之目的。当今社会民众对养生概念只知其一,不懂其二。认为养生只是提高健康水平,以为能吃好和坚持锻炼身体就会健康,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比如,人们每到晚上都喜欢在路边、公园等地进行各种跳舞健身活动,他们开着大声的音乐,兴奋异常。不知疲倦的跳呀跳,结果是街道汽车川流不息,锻炼的人们成了废气吸收加工厂,加之音乐超量刺激,使得人的神经功能紊乱,造成晚上睡觉难已入眠,这样长期下去怎能起到维护人体健康作用呢?另据报道在许多大城市,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还有人仍在坚持跑步晨练,他们哪知道这样越锻炼对身体损害会越大。所以说传统体育课程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真正懂得养生之道,树立整体运化养生观念,掌握养生技能,能熟练运用传统文化之共通法则、理念去指导民众从事养生活动,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体育人才。

(二)以传授传统体育文化统一共通的运化规律为主题

以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教师只注重课程项目的设置,选择教学内容只要适合民众喜爱就用来教学,不究其理,误传误授。这好比是栽树栽花,只顾浇花、浇叶,而不顾培根助苗,结果培育出的花苗就成昙花一现,派不上用场。因此我们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改革中把原来只注重项目设置和套路动作教学而改成重视单个动作技术与共通技能法则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持枢用键”操作技能,在运动中把持人体中枢(核心区)守柔,能调控四肢合理运用阴阳变化规律,达到遵道合律、天真自然,虚灵活泼、无拘无束,依机顺势。取阴阳相生之利、借矛盾互损之力而无过不及地守中用中之修练。要求做到每一个动作(态势)中均能体现出诸子百家文化内涵,能符合大自然运作法则。起到“一势齐整,万势不错”教学效果,尤其是重视将太极拳的核心稳定操作技术当作传统体育的核心技巧来传导,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统一共通的运作法则,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即使他的运动技艺不如别人,但他懂得传统体育文化的统一共通理念、运化规律、操作技巧,就能起到指导人们健身活动的作用,就能当健身活动的评委,就能从事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 采取实效可行措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

(一)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培育学生优良品德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6]。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培育学生首尚精神,育生先育德。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引导学生深知欲求生存必须自强不息。明白大自然弱肉强食,优生劣汰之自然法则,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自胜胜人之意志,无私无畏献身报国之精神、利世利群之思想,除恶扬善之品德。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我们首先采取了“特色上、下课式”的礼节来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具体方法是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学生立即立正向教师做“抱拳行礼”并明白其中“抱拳行礼”的动作要领与文化内涵的内在联系。比如动作的做法与其含意是左手竖掌,四指并拢,为“德、智、体、美”齐备,掌指朝上,发奋图强,大拇指内屈,自强不息,右手握拳,无私奉献,拳掌相交,虚心求教,两臂圆撑,团结一心。中间环节,要求学生两脚跨立,表示自强自立,双手背握,机遇把握,收腹挺胸,自信成功。下课礼节,教师宣布下课,学生立正面向教师做,左手胸前竖掌,右手握拳背屈,其动作含意为,左手胸前竖掌,为人以礼为先。右手握拳背屈,功夫深藏不露。如此礼节,动作简单,含意深刻,能将育“德”贯彻到课程始终。要求学生必须动作规范,熟记含意,随时抽查,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一个方面,这样做起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二)传播文化核心理念,培养学生行为准则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在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教学中主要是传承其共通的核心理念、理术、技巧、法则等。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进行传授:

1.取消了专题的理论课讲授

原来每学期计划有2 次专题理论课,现在取消,改在每次术科上课前利用10 分钟的时间,给学生精炼讲述传统体育文化核心理念等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并且在讲述时要求教师一定要举出实例来说明其原理,同时教师还需演示动作展现其文化内涵与精要并让学生也参与模仿体验。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办法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掌握知识迅速牢靠,又能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

2.改革教学方法,实施“自主”学习法

在讲授完共通理念、理术与法则后,再进行10分钟的基本操作技能传授,然后我们运用高科技手段,微型投影仪播放教学项目内容的多种动作演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内容学习,改变了原来统一教学模式,造成有些学生感兴趣,另些学生不感兴趣,有些觉得该动作太难,另些觉得太易的局面。并且通过视频的播放,还能随时让学生了解到该项目的最新技术动态。另外,学生学练时还可随时用摄像机将学生所练动作拍摄下来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能看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错误。再者,有些套路教学我们运用了优秀运动员或著名教授的动作示范,这样既规范了动作,学生在跟着视频练时教师在旁又能发现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3.改革考试办法,实施教学实践考试法

第一,要求学生在下半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去体验运用辅导民众健身。同时也运用一次课的时间组织去社会观察和辅导民众健身活动,然后要求学生每人在课程结束前写一份的教学实践体会报告,交给老师。作为考核依据,占总成绩的30%。第二,在期末考试前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学动作技能创编出一个小套路,规定不少于8 个动作数目,并在规定的场地范围内演练,教师事先制定出评分规则,让学生能换担任裁判评分,每次选5 名裁判,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中间三个分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该成绩占总成绩50%,另平时占总成绩20%(主要是考勤和平时上课表现)。这种办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应用能力,为培育创新应用人才奠定根基。

[1]孙高峰,唐韶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武术科学,2005(2):6.

[2]陶萍.高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李绍成,石玫.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J].科学经济社会,2000(4):49-52.

[4]黄剑明.中国国术教学大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5]阮纪正.拳以合道:太极拳的道家文化探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培文,徐淑斐.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4):21-23.

猜你喜欢

共通民族改革
“共通”与“差异”:汉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美学阐释
我们的民族
《判断力批判》中“共通感”概念考察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改革之路
多元民族
改革备忘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