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朝鲜文人笔下的“黄金台”意象

2014-03-3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燕昭王丛刊文集

韩 东

(汉阳大学 人文学院,韩国 首尔133791)

对于燕昭王为招贤而设“黄金台”一事,中国古人们有着一种集体认同,那就是它象征着君王的礼贤下士。相应的,他们在作诗运用这一典故时,不是歌颂君王的求贤之德,而是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招才纳贤的渴望[1]。同时,从东亚汉文化圈的整体视角来看,在素有“小中华”之称的朝鲜,其文人们在作诗时也大量运用“黄金台”的典故,如李文宬说:“昭王尚筑黄金台,不信明时有弃才”[2],“田庐当日久低徊,专对方知一代才。秪好和歌燕市饮,不须挥涕上金台”[3]等。在这些送别友人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与自信的豪气,但是在这种自信中也透露出了怀才不遇的牢骚。纵观朝鲜文人的“黄金台”用典情况,大量的诗歌都是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当困守蓬庐30 载,壮志未酬已头发苍白的权韠在得知好友即将远赴燕都之时,嘱托友人行过黄金台时为其代吊燕昭王。

男儿堕地要远游,李侯此行仍少年。

我守蓬庐三十霜,壮志索莫头发苍。

知君定过黄金台,为我一吊燕昭王。[4]

这样的离别表白无疑把自己当前“不遇”的情感表露了出来。曾有韩国学者对朝鲜前期的“黄金台”相关诗文做过考证,认为这些诗文中的“黄金台”体现的是对“厚礼招贤”盛事的怀念,有时也会“微讽”君王和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感[5]。事实上,“黄金台”的这种意象不仅在朝鲜前期,也在朝鲜后期文人诗歌中普遍存在。例如后期的徐命膺就写道:

燕君重贤士,为筑黄金台。

黄金非不宝,岂若贤士哉。

死骨一日市,生骏千里来。

功因士聚集,名与台崔嵬。

叹息冀北野,秪今荒草莱。[6]再如后期的宋相琦也说过:

千秋何处问金台,往跡茫茫但草莱。

邹子谈天真诞说,乐生分国是英才。

从知汶水移篁烈,秪在涓人买骨回。

此道今来那复见。风前揽涕一悲哀。[7]

由此可见,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感是当时朝鲜文人笔下“黄金台”的主要意象。正所谓“千秋余旧址,长使后人哀”[8],因为有了当年燕昭王重金招贤之举,故而有了后人运用这一典故来怀念昔日之盛事和抒发当今不遇的情感。对“黄金台”的此种应用,可以说是中朝文人们的相通之处。

同时,朝鲜在经历了两次倭乱与胡乱,国家政权几近灭亡之后,当国家渴望实现中兴时,人才的支撑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朝鲜国内残酷的党派斗争,导致朝廷朋党林立,互相倾轧,再加之“庶孽禁锢”制度的盛行,一批地位低微、无派士人的入仕之路被阻隔,国家的中兴大业变得举步维艰。在这种现实与理想相悖的矛盾面前,朝鲜士人们对国家与人才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当这种思考反映在他们的诗句中时,抒发的就不仅是个人的怀才不遇,更是体现对国家“招才纳贤”的渴望。比如洪宇定的《次韵》一诗就是这样:

燕昭昔筑黄金台,雪耻大勋由此开。

欲有远行从近始,如将秋获必春栽。

区区未补千疮漏,汲汲谁扶大厦颓。

袖手试看今日事,岂徒缘木后无灾。[9]

他认为欲有远行必从近始,要想扶住倾颓的大厦,就必须修补千疮的漏洞。那么什么是“近”,什么又是“漏”呢?如果我们回顾他的首联就会豁然开释。燕昭王当年设黄金台输金招贤,燕国的雪耻复国大业自此而开。由此看来,“招贤”自然就是那个“近”与“漏”。所以,洪宇定在尾联感叹到当今之世,若再不像燕昭王那样招贤纳才,国家难免不会再次陷入灾难。这种情感在赵纬韩的《黄金台》一诗中表达的更为明确:

昭王当日筑金台,厚礼招贤不爱财。

非为经营耽乐地,只缘延访济时才。

图齐要雪长城辱,自魏终看乐毅来。

千载无人传盛事,遗墟寂寞夕阳哀。[10]

这首诗歌中的“济时才”与“长城辱”二词值得我们思考。表面上看起来这里的“时”是指燕昭王之时,“辱”是指齐国破燕之辱,实际上,二者分别暗指朝鲜当世之时与倭乱、胡乱中的国破之辱。燕昭王靠设黄金台招贤纳才,得大将乐毅掠齐国七十余城,报仇雪恨。而现在朝鲜的“时”与“辱”与当年燕昭王无异,只可惜当年的招贤纳才盛事再也不见了,全诗的尾联就表达出了这种失落与伤感之情,在此赵纬韩流露出此时的朝鲜要想血耻,国家就必须“招贤纳才”的心声。相比前面二位慷慨激昂、沉郁忧伤的语调,姜再恒在《莫道》一诗中的抒发就显得比较委婉与诙谐,他说:

马头一售燕王宫,台上千金瑞彩浓。

莫道营丘扛得鼎,贤人从此不来东。[11]

“贤人”为什么不来朝鲜呢?姜再恒认为是因为燕昭王当年在黄金台输金纳贤的缘故。这里诙谐的指出了朝鲜的现实问题,也暗含了朝鲜也应像燕昭王那样招纳人才的期望。国家既然要“招财纳贤”,自然就离不开金钱的花费,对于这一点闵齐仁在《黄金台》一诗中说到:

燕金一台费,齐宝举城来。

功大非身福,人亡乃国灾。

谁能继先志,不见旧台颓。[12]

这里明确指出要不惜花费,招纳人才,如果人才匮乏,国家就谈不上中兴,到头来只能招来灾难,所以闵齐仁高呼当今统治者能像燕昭王一样,重视吸纳人才。

通过以上对“黄金台”典故的梳理,不难发现朝鲜文人在抒发对“厚礼招贤”盛事的追慕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外,他们还将这些情感延伸到国家“招才纳贤”的层面,这与中国文人运用的传统也是一致的。以上朝鲜文人对“黄金台”意象的运用,其实质都是人才的知遇问题,这与“黄金台”的原本内涵并不相悖。但是在经历了明王清兴这一历史变局之后,朝鲜士人们又适时的赋予了“黄金台”新的意象,这种意象颠覆了以往的认知,是朝鲜文人所独有的。

丙子胡乱后,朝鲜与明朝脱离了宗藩关系,转而向清朝称臣。但是,由于受到“华夷”正统观念的影响,朝鲜对被视为“夷虏”的清朝所散发出的“腥膻”显然是嗤之以鼻的。加之,壬辰倭乱时明神宗派兵援助朝鲜,历时7 年最终打败关白丰臣秀吉的侵略,使得李氏王朝重新恢复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朝鲜君臣一直感激明朝“再造藩邦”之宏恩。所以在明亡清兴之后,朝鲜王朝受“正统观”与“感恩意识”的影响,士人的基本文化心态是“尊明贬清”的[13]。在这样一种特殊情感的支配下,就像“试傍金台中夜望,析津星月尽胡天”[14]一句中所传达的那样,“黄金台”典故在朝鲜文人的诗句中不再是诉说不遇的忧郁与落魄,而是对明亡的感慨与痛心,以及对清兴的怨愤与无奈。如金堉在《次陈子昂感遇诗韵》一诗中写到:

我从燕京路,行过黄金台。

山河依昔时,古人安在哉。

烟尘暗东北,万里阴风来。

何代乏英才,所恨无背嵬。

悽然念往事,陈迹惟蒿莱。[15]

1644 年清军入关,明清交替,朝鲜使臣的朝贺地自然也从盛京(沈阳)改道燕京(北京),当金堉出使清朝路经“黄金台”遗址时,他感概到山河依昔而古人(明王朝)不在,他把清王朝的入主中原看做是“万里阴风来”,心中愤愤说道当今之世不是没有英雄,只恨没有像岳家军那样的忠勇之士,试想当年燕昭王和郭隗立黄金台共襄复燕之盛事,再看今朝那早已杂草丛生的陈迹,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正所谓“华表柱边空有鹤,黄金台上更无人”[16],随着这种情感的日积月累,朝鲜文人们对明朝的思慕与复国的渴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如金载瓒在《玉田县望无终山》中写到:

金台草没士悲秋,燕市讴歌故国愁。

香火年年茅屋下,遗民尚祭望诸不。[17]

此诗借用望储君乐毅助燕昭王克齐国70 余城而报仇雪恨,造就了燕国盛事的典故,通过“遗民尚祭望储不”一句,道出了朝鲜人渴望中原人反抗清王朝,恢复明朝天下的心态。这类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洪世泰的《赠金仁溥赴燕》:

金台宾客散如云,易水悲歌不复闻。

我欲题诗射虎石,千秋唤起李将军。[18]如吴天坡的《河间府见侠少猎归喜而赋之》:

河间年少气癫狂。白马苍鹰下夕阳。

踏尽平原狐兔穴。黄金台上拜君王。[19]

不论是寄希望于千年前征服匈奴的李广,还是幻想河间年少气狂的打猎侠少,一句“踏尽平原狐兔穴”,无疑道出了朝鲜士人心中对于明朝复兴的渴望。但是当这种渴望已经背离现实时,他们的心情又是何等的感伤,这种感伤在朝鲜后期文人赵荣顺的诗歌中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礼乐观周异,衣裳适越同。

苞稂感曹什,蔓草想王风。

揽涕荒台下,招魂古巿中。

前人俱不在,吾已发成翁。[20]

在他看来,当今的“礼乐”与“衣裳”都不是当年周公制礼时的模样,简直与南越那些“蛮人”无异,所以当他看到蔓草时(清朝)便会情不自禁的想到王风(明朝)。然而站在早已荒颓的“黄金台”旁,看看早已白发苍苍的自己,再想想那遥不可及的“复兴大业”,也只能是独自“揽涕黄台下”了。面对清王朝统治中原的现实,或许明朝的复兴只能出现在梦里。朝鲜人安重观曾作《识梦》一诗:

痛饮悲歌都市前,黄金台古草连天。

昭王昌国犹生气,击筑诸豪莫浪传。[21]256

这首诗的诗题下他旁注到:“晓梦乘使车入燕都,都已虚无人,问之则曰:真天子已都洛阳。余时自顾鬂髭半白仍觅其地,闻人惟得乐毅文山,觉而异之遂赋此”[21]256。安重观对明朝的思慕可见一斑。然而当美梦醒来,一切回归现实时,他的内心又是苦闷的。眼前的实际情况是清王朝是不可能被推翻的,“黄金台古草连天”一句通过对象征燕昭王复国大业的“黄金台”变得荒芜颓废的现实,暗示了“反清复明”的不可能性。所以最后一句“击筑诸豪莫浪传”,实际是在“告诫”和他一样有“妄想症”的人们,空谈的乏力与不切实际的幻想无疑只是一枕黄粱,正所谓“多少黄金台下士,请缨谁为靖穹庐”[22]。

然而,清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却又让朝鲜士人的“复明梦”再次被点燃。原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背弃了大明王朝,朝鲜士人对他的仇恨不亚于满清。但是后来吴三桂在云南打着“恢复大明”旗号起兵的消息通过朝贡使团传到朝鲜之后,对吴三桂的看法也开始发生转变。这一切都让本来就念念不忘明朝复国的朝鲜士人血脉膨胀、跃跃欲试,进而一些官员纷纷上疏,希望朝廷借此机会和吴三桂南北合力进军以报仇雪恨,更有人根据星象推测的结果向国王断言到:“明必兴,胡必亡”[23]。然而,令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吴三桂兵败的结果,被点燃的“复明梦”最终还是破灭了。这种“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感被李敏叙反映在《偶题》一诗中:

天下纷纷海外惊,十年南北正交兵。

圣人未应焚香祝,星象空传扫秽名。

志士闻鸡多苦怨,幽人抚剑动寒声。

黄金台上留遗恨,碣石愁云万古情。[24]

诗歌的首联讲的即是“三藩之乱”的情况,而颔联表达了世人所流传的“胡亡明兴”的预言随着吴三桂兵败而击破后的苦恼。颈联与尾联描写的便是朝鲜士人在一切尘埃落定后的失望之情。此时“黄金台”上留下的遗恨不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对明朝复国失败的无助与伤感。在以上诸例中,我们发现朝鲜文人们虽然都使用了“黄金台”这一典故,然而由于经历了“明清交替”这个特殊的历史变动时期,“黄金台”所固有的抒发个人不遇情感的象征意义被“篡改”,燕昭王与望储君(乐毅)破齐复燕的意义被放大,即“黄金台”又被朝鲜文人赋予了“思明反清”的意象。

综上可知,“黄金台”典故常被中国文人们用于诗歌中以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感以及对“招才纳贤”的渴望,对于身处东亚汉文化圈的朝鲜来说,“黄金台”的这种意象也是被士人们所接受并大量运用的。然而,在经历了“明亡清兴”这一历史变动之后,东亚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直自视为“小中华”的朝鲜臣服于满是“腥膻”之气的清王朝,这无疑是对朝鲜士人们的一次沉重打击。在屈辱与复仇心态的交织下,“思明反清”自然就成为了后期朝鲜士人的基本文化心态,为了表达这种情感,他们就赋予了“黄金台”典故“思明反清”这一内涵,这样“黄金台”的意象也就发生改变,从而形成独特的朝鲜“黄金台”现象。

[1]洛保生,孙进柱.黄金台于咏黄金台诗[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29(5):110-111.

[2]李文宬.送韩师之郃阳:敬亭集·卷5[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76.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1:275.

[3]尹新之.送冬至使高善行:玄洲集·卷4[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续:20.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2006:314.

[4]权韠.燕都行送李子敏:石洲集·卷2[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75.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1:22.

[5]郑珉.黄金台记 :古典文學研究:20 輯[M].首尔:韩国古典文学会,2001:335.

[6]徐命膺.和陈子昂感遇诗韵:保晩斋集·卷2[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33,99.

[7]宋相琦.燕京感怀:玉吾斋集·卷2[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171.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6:270.

[8]闵维重.黄金台歌:文贞公遗稿·卷1[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137.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4:5.

[9]洪宇定.次韵:杜谷集·卷1[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续:26,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2006:362.

[10]赵纬韩.黄金台:玄谷集·卷5[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73.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1:219.

[11]姜再恒.莫道:立斋遗稿·卷5[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10.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8:79.

[12]闵齐仁.黄金台:立岩集·卷4[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5.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88:447.

[13]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0-85.

[14]李夏镇.别:六寓堂遗稿·卷2[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续:39.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2007:104.

[15]金堉.次陈子昂感遇诗韵:潜谷遗稿·卷1[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续:86.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2:15.

[16]李敏叙.送冬至副使尹泰升赴燕:西河集·卷5[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续:144.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5:75.

[17]金载瓒.玉田县望无终山:海石遗稿[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259.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2000:398.

[18]洪世泰.赠金仁溥赴燕:柳下集·卷3[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167.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6:358.

[19]吴天坡.河间府见侠少猎归喜而赋之:天坡集·卷2[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95.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2:49.

[20]赵荣顺.又次仲父燕行集中韵:退轩集·卷3[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续:89.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2009:297.

[21]安重观.识梦:悔窝集[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续:65.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2008.

[22]朴弥.秋怀:汾西集·卷5[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续:25.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2006:45.

[23]葛兆光.想象异域[M].北京:中华书局,2014:83-88.

[24]李敏叙.偶题:西河集·卷4[M]//民族文化促进会.韩国文集丛刊:144.首尔:民族文化促进会,1995:59.

猜你喜欢

燕昭王丛刊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东周列国志(14)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同甘共苦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郭汉城文集》简介
巴金主编的刊物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略谈《古本戏曲丛刊》中的几部碧蕖馆旧藏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