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能适应高寒气候的畜种资源

2014-03-28苏永杰

西藏人文地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野牛藏语牦牛

苏永杰

牦牛的生物学特性

牦牛是牛属动物中最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物种,属珍奇稀有的畜种资源,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6000米,自然条件极度艰苦的高山、高原地区。世界上现存的牦牛总头数约1500万头,分布在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国。其中,中国有牦牛1400多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92%以上,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包括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和内蒙、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牦牛是惟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的优势牛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原地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可提供奶、肉、毛、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

我国牦牛的自然分布地区,主要是藏民族聚居区。在藏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随处可见牦牛的痕迹,因而藏族也被称为“牦牛背上的民族”。牦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对于世代沿袭着游牧生活的藏族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牦牛为藏民族提供着生产、生活必需的资料来源,是藏民族在世界屋脊上顽强生存的生命和力量的源泉。牦牛是藏民族牧业的象征,同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宗教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牦牛的驯化与畜养

藏语称牦牛为“Yag”,饲养牦牛的其他民族,都以藏语的发音来称谓牦牛。如俄语(Rk)、英语(Yak)、法语(Yak)、尼泊尔语(Yakpho),中国古代华夏民族在称谓和文字上也是用藏语的发音,称牦牛为“雅”牛。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金文,以牦牛体大、角张、毛长、尾大的特征,形象地写成“奉”字,以后创写“氂”(读雅音)字,可是后来,这个“氂”字别读为“毛”,于是在秦、汉以后出现了多种“毛”的同音字体,有“氂”、“旄”、“髦”、“眊”及“毛”等,既用来称牦牛本身,也称牦牛毛的制品,也有将“氂”写成“犛”(读厘音)称牦牛为犛牛。“牦”字始见于公元前220多年前战国末期《吕氏春秋》“本味篇”:“肉之美者,牦象之肉也”,牦象即指犛牛。至于区分“犛”与“牦”是明代的李时珍(1518—1593),李氏在1578年成书的《本草纲目》中,称野牦牛为“犛”,家牦牛为“牦”。他说:“犛牛……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据研究并认定,现在的家养牦牛,是距今五千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由我国藏族的先民——古羌人在藏北羌塘等地区,将捕获的野牦牛驯养而来的。据历史学家任乃强考证:“羌人把野牛驯养成牦牛,当比他们驯养成功绵羊的时间要晚得多。……羌族在中原的殷、周之前,已经把野牛驯养成乳、肉、毛、役兼用的主要家畜……”牦牛在青藏高原上被我国古羌人驯养以后,随着古羌人的游牧、迁徙,以及劳动手段的改进、生产水平的提高、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向其四周适应生存的地区扩展。其东,从巴颜喀拉山脉进人松潘草地(现四川阿坝、若尔盖、红原等县草地)而至大巴山区;其南,翻过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些山口而进入南坡高山草地;其西,通过阿里草原进入克什米尔及其邻近地区;其北,越过昆仑山脉和经由克什米尔而进入帕米尔及其以北和天山南北、阿尔泰地区。在以后的年代里,逐步形成现今牦牛的分布区域。

猜你喜欢

野牛藏语牦牛
浅谈藏语中的礼仪语
美洲野牛当宠物
跟着牦牛去巡山
汉藏语及其音乐
一起去看“欧洲野牛”
藏语拉达克话的几个语音特征
藏语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大通含1/2野血牦牛提纯复壮家牦牛效果观察
野牛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