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博物馆藏品抒情

2014-03-28龙冬

西藏人文地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酥油牛皮牦牛

龙冬

牦牛帐篷

帐篷是牧人的家。牦牛帐篷为黑色,藏语叫“芭”,或“扎纳”,即黑帐篷。这一顶典型的藏北牧区实用帐篷,用牦牛毛编织。除了携带方便,这帐篷在晴天,它的编织结点自然松弛,张开缝隙以便通风散烟。雨天,帐篷会迅速收缩,密不透风,雨水也渗不进来。帐篷里有泥土砌成的炉灶,有佛龛。地上铺着藏毯和卡垫。夜里,外头寒风阵阵。炉灶里牛粪饼泄露着红光,映亮牧人黑紫的面孔。他们眼睛洁白闪亮,牙齿洁白闪亮。我用半生不熟的藏话与他们交流。他们对我十分好奇。他们会因为我的一句不够标准的藏语或者城里人过于礼节的敬语而哈哈大笑。我的茶杯摆放在灶口边上,只要我端起喝上口香香的酥油茶,始终站在一旁听我讲话的女主人就会提起茶壶为我续满。荒原的深夜寂静,浩瀚,孤独。能听见不远处牛粪墙围栏里牦牛的喷嚏。我是一个陌生人,就连自己也觉得自己非常陌生。白天,牧人都出去跟着牛群到山坡湖边放牧。隐约有歌声传来,那么清亮,是谁家女儿在唱?两辆花枝招展吊满皮穗的摩托在草原迎面相会,他们并不熄火,车载音箱播放着震撼大地的疯狂节奏。我非常奇怪这两位相遇的摩托兄弟怎么能在巨响的音乐里说话。上午到傍晚,阳光从帐篷顶端散烟口和大些的缝隙孔洞照射进来。我这个陌生人懒懒地靠在卡垫和被褥上,望着一根根青烟缭绕的粗细光柱在帐篷里从这边缓缓移到那边。自己为什么感到平静,没有恐慌?自己为什么感动,有什么委屈?我盼望着牧人回来,要么我这就去找他们。

牛皮箱

牛皮箱有大有小。一般多以木板木片结构成型,外面包裹牦牛皮,起到耐用效果。箱体牛皮有用朱砂打底,饰以轧花錾刻髹漆金属毛皮诸多工艺和材料,也有用金汁描绘的鸳鸯团花卷草等等吉祥图案。小件多为首饰盒,是社会上层妇女和贵族妇女必需品。牛皮箱所有边角均由熟铁铸件铆实。大件多为达官贵人或寺庙专用。饰有宗教内容图案的,分明是寺庙用来装法器唐卡壁挂的箱子。藏地日用手工制品,全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由此明显看到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箱盖拴系也用牛皮绳,真是什么都离不开牦牛皮。大件皮箱,藏语称之为“郭刚”。我到城市一些藏人家里,无论拉萨、日喀则、泽当,还是北京、西宁、兰州,以至国外藏学家的工作室和藏人家庭,总能见到这类藏式牛皮箱两三个摞着贴墙摆放,或是置于客厅一角,作为装饰。甚至不少宾馆饭店,也喜欢用“郭刚”装饰走廊厅堂。牛皮箱,它是藏人居家生活的必备和富有的象征,它是藏人同藏文化的身份符号,是他们为之得意的工艺审美。没有牛皮箱的房间,会觉得不舒服,寒酸。

牛皮盘和皮胎漆碗

初次见到牛皮盘,多数人会认它漆器,红黑色彩,很像内地汉墓出土精美器物。这两件牛皮盘和皮胎漆碗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餐具。皮革加工属于游牧民族独特的传统工艺,就地取材,经过鞣皮、制革、模轧、雕刻、涂色等工艺,制作出生产、生活与战争工具。这两个盘子,撇口圈足,盘中绘有水纹,盘心是阴阳如意喜旋图,借用宗教符号祈求幸福吉祥。盘底还写汉文团字“寿”。牛皮盘在藏族以往日用中比较多见,宴会或节日庆典用来盛放水果、干果和点心以待宾客。这只牛皮碗,敞口圈足,以牛皮为胎,内外施加厚重髹漆工艺,颇具实用功能,也十分美观。电影电视剧里,我们看到拉萨人家,即使贵族人家,桌案上使用瓷器盘碗杯盏,不能说严重的不准确,却总不如使用牛皮碗盘准确,或者要用瘿子木镟出的口沿圈足饰以铜箔的碗盘杯盏。藏人生活亲近自然,他们的日用制作也直接取材于自然,很少过于繁复的材料工艺加工。瓷器在藏地,非常贵重珍惜,有如白玉,绝不会日常大量使用。为什么?千山万水,路途艰险,瓷器易碎,运输困难。

藏毯

藏毯用牦牛毛捻线编织而成,它在藏语农区有个称谓“溜”,牧区称谓“恰热”。我喜欢来自藏北民间的制作。红白黑粗细板块条纹相间,色彩简洁鲜明,表现出牧人心灵的粗犷与纯净。藏毯也是今天“藏迷”的宠爱。他们会在内地的家和西藏的临时居所,用以饰壁,或铺在阳台上,铺在客厅中央,这样的格调是要说明主人的遥远心思和他们的艺术格调。

火镰

没有统计,火镰多是男人佩戴还是女人佩戴?我见到多由女人佩戴。这告诉我,藏族妇女在劳动生产和家庭生活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角色。不能说妇女劳动辛苦就等同于受到压迫没有地位,自觉自愿的劳动,兴许地位更高。女人当家,这在藏人生活中是很平常的现象。火镰使用在牧区尤其普遍。牧人劳动生产经常处在流动迁徙中,风餐露宿,腰间佩挂火镰便于野外取火。使用时,拿火镰的镰刃反复敲击燧石即可冒出火星,取得火种。火镰多以牦牛皮缝制而成,并且还要用龙凤、云纹、卷草等铜铁箔片装点,华丽者更有松石、珊瑚珠宝镶嵌。火镰既是生产生活工具,也是人们腰间佩戴的饰物。现在,有了火柴、打火机这些取火工具,火镰几乎演变成单一的佩饰,制作工艺颇为考究,成为牧区妇女着装的必需品。燧石没有了。妇女腰间挂着火镰,在草原的节日上无比炫耀。那火镰没有实用功能。她一定希望别人注意到她身上的饰物,特别是那个火镰,因为火镰上镶嵌了一颗圆润的血红珊瑚。我看她的火镰,她佯装不知,目光落到草原边际。

皮质针盒

皮质针盒以牦牛皮作为主要材料缝合制作,它由针盒与盒套组成抽取结构。套里是盒。盒里有针。针的长短粗细不同。盒套外面有些还会铆以熟铁帽钉,起到装饰效果。此物多见诸农牧区,佩带在腰际,便于劳动中随时取用。“线呢?线在哪里?缝纫的线?”有人要问。线在牦牛身上。需要缝纫的时候,可以随手从牦牛身上揪下几撮绒毛,捻成线。那天我遇见一位牧人,他腰间挂着非常漂亮的针盒。我想知道他针盒里有无缝针,以此判断他的针盒是否实用。打开一看,里面密密排列着五六头锃亮的铁针。感觉这美丽针套两面镶嵌着乳酪一般的白玉图案。仔细看,他是用废弃的鞋底塑料剪裁缝合上去。我说,这个好。他笑笑,若有所思地吸他的鼻烟。

酥油桶

酥油桶是藏地人家用来打茶的工具。先在酥油桶里放进几块酥油,再把烧开煮熟的砖茶水倒进酥油桶,加入少许盐巴,用搅棒上下提压搅拌,以使水乳交融。酥油是什么?酥油就是黄油,只不过酥油提炼于牦牛奶。我喜欢喝酥油茶,尤其用新鲜酥油打出的茶,醇香无比。想起那个味道,舌头就会不由自主地伸出来舔舔嘴唇。酥油桶多用木制,外面箍以黄铜或熟铁,口沿和底部有金属箔片镶嵌。精致讲究的,还会在金属上施以锤揲錾花工艺,图案多见卷草吉祥纹,非常美观。如今,酥油桶已经在许多人家消失了踪影,似乎是忽然就消失了,如果有,要么作为家族记忆的保存,要么作为房间的陈列装饰,要么在市场的旧货店里。酥油桶没有了,甚至牧区农区,也难以见到。但是,藏族人不能离开酥油茶,代之以电动搅拌器打茶。前不久,我到牧人家中。刚坐下说话,耳边响起刺耳的小电锯噪声。我对这种玻璃刀一样的声音非常敏感,生理上难以忍受。我停住说话,也无法听别人讲话。我寻找这声音的来源。电动搅拌器置于高高的藏柜上,正在“吱吱”反复转动,飞快地搅拌着酥油和茶汤。我怀念曾经的藏家生活。坐下,说话,耳边是酥油桶里发出深沉的明亮的丝绒一般滑腻的水声。打茶的妇人眼睛闪亮地转头看着客人,双手紧握搅棒,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反复缓缓提压。妇人的身体在动,酥油桶仿佛也是活的生命,他们结合成一个雕塑,一个画面,长久留存在我的印象里。再看不到了。不容易看到了。

牦牛脖套响铃

牦牛毛编织的脖套上坠挂着一个硕大的铃铛,这就是牦牛脖套响铃。铃铛多数铁制。铁铃铛发出声音,闷响,有空寂之感。响铃作用主要是传递讯息,以便主人随时掌握牲畜的劳作活动情况,也有避邪和装饰意思。1999年,我到西藏阿里偏远之乡旅行写作。还记得从深谷村落走出翻越雪山,恰巧遇到浓雾。将要接近冰封雪盖的山顶时,道路杂乱,其实也无所谓道路,根本没有路,脚下遍布锋利的黑色碎石片。我与牦牛驮队走散了。我的马突然发脾气,不听话,瞎转。眼前什么也看不见,雾气呛得我几乎窒息。自己顿时傻眼了。若不是迷雾中前面几头隐隐约约的牦牛响铃,那天我真不清楚自己要走向哪里,也许葬身悬崖之下的激流,也许就在山顶转悠直到冻僵。我打算哪天到旧货市场去,为自己挑选一套牦牛脖套响铃。以备无缘接近高原生活的日子,那空空的铃声还会带我回去。不久以后,假若哪位年轻人隔着玻璃看到一位北京老人在阳台上嚎叫,老人脖子上套着一副牦牛脖套响铃,这位年轻朋友,一定认为老人他怎么了。

嵌贝放牧包

我对嵌贝放牧包一见钟情。我在想,这小包包若是斜挎在一位都市女子身上,该有多么时髦。对这样精美的放牧包,我没有实际了解。对牧区生活,我的感受还非常浅显。据说这样的放牧挎包在牧区比较多见。放牧时用它装糌粑和盐。糌粑和盐用于召唤牲畜。怎么,牦牛喜欢吃盐?真有意思。这件嵌贝放牧包通体以牦牛皮缝制,包盖的一面密密麻麻遍布缝缀数十枚海洋贝壳。我见过西藏农牧区女人将海螺壳佩戴在手腕。她们小时候佩戴上这样的腕饰,随着年龄长大,海螺壳腕饰就摘不下来了,除非把它敲碎。西藏远离海洋,物以稀为贵,对海洋生物有机宝石极为珍爱,再者,贝类也是财富象征,是早先的货币。在放牧包上缝缀小贝壳,这是寄希望通过劳动获得更多财富。

二牛抬杠

以往藏地春季,一个游客坐在车子里行驶于农区大路上。他望到窗外树木掩映的村庄田野,他看见田野上春耕的农人,他们的衣服,他们的头巾,满目都是花花绿绿。特别让他欣喜的是那些田地间耕作的牦牛,除去单独耕作,更多是两头牦牛抬杠驾犁翻耕。这些牦牛全身披挂着彩毯布穗,脖子上拴系着洁白的哈达,头上高高竖立着红缨。他看到这些,觉得有点滑稽。如此美丽的劳作,简直如同节日一般。是啊,春耕就是一个节日。他让车子停下一会,他听到了歌唱。几乎就要奔跑起来。脚下是松软的土地,他走到农人中间。这样花枝招展的牦牛耕地,只限于春耕。秋天也要犁地,也多是二牛抬杠,却没有春耕这么热闹的妆扮。现在,我到乡村农家做客,看见那些木质二牛抬杠被凌乱地堆放在院子的角落里,堆放在牛棚深处,大多将被当成柴火。几缕红缨散落于窗台。现在,已经不容易再见到二牛抬杠的春耕。现在耕地多数不用牦牛,而是用小拖拉机。这是进步。也许有人担心,原先春耕的民俗和喜庆热闹场面会消失吗?不用担心。一切如旧,只不过小拖拉机替换了牦牛。农人把拖拉机看做牦牛,机头上拴系哈达,高高地竖起了红缨,原先给牦牛的披挂全部移植到拖拉机身上。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打扮这台宝贝机器。他们会将报废车辆的反光镜尽可能多地安装到拖拉机身上。春天的田野,也许还没有看见花枝招展的拖拉机,最先就被那些镜片一束束太阳的反光弄得眼花缭乱。春耕是欢快的。春耕是节日。

牦牛驮鞍、驮盐袋和鞍垫

在没有公路交通汽车火车的年月,高原人的长途运输工具只有牦牛。庞大的牦牛驮队到盐湖驮盐,到农区驮粮,动辄就是几千公里。牦牛驮鞍为木制,它同马鞍的区别在于它并非用于坐骑,乍看就是一副鞍状的木头架子。驮盐袋多为牦牛毛编织,非常普遍。这一副牦牛驮鞍和鞍垫绳索,曾经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服务,它最高到达海拔6500米。没有牦牛,人类到今天也不可能攀登珠峰。那么多给养,单靠人背,是背不上去的。海拔6500米以上,牦牛就再也走不动了,它们卧在那里,急遽地喘息,让人心痛。

吾尔多

吾尔多,即抛石绳,它是牧人用来驱赶牛羊或攻击野兽的不可或缺的生产劳动工具和防身武器。吾尔多以羊毛和牦牛绒毛编织而成。也有用牦牛毛编织,质地粗糙。吾尔多的绳索和石兜图案,一般双色泉眼菱形,其简洁与藏毯等其他编织物图案近似。抛石绳以抛物线的力学原理,将石头置于石兜中画圈甩动数下,松开一根绳索,将石头抛向远处,最远可达百米。据说从公元7世纪吐蕃时期以来,藏地牧人广泛使用吾尔多放牧、驱赶野兽、攻击敌人。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时,藏族军民就是用这一原始武器进行反抗。我见过打吾尔多的牧人,我请他们露一手看看。自己不敢靠近,生怕他把石头甩到我身上。他们说,你不用怕,甩不到的。吾尔多打出去的瞬间,牦牛绳索在地面发出一声金属般的弹跳音响。飞出的石头偏左,可是牦牛却在右前方。我觉得这玩意也太没谱了。刚这么一想,只见那飞出去的石头,打在左前方河滩中一块巨石上,猛然扭转方向,直直地往右边飞去,紧接着就打在那头牦牛的臀部。牦牛跳跃着往前奔跑。顿时,我就呆住了。

牛皮船

这条船的主人是拉萨城西俊巴村村民拉巴次仁。这条船由四整张牦牛皮缝合蒙在龙骨上制成。制作过程,首先除去皮子上的毛和肉,泡在水里一个星期。再由六个人缝制一天。牛皮缝合接口涂以牛脂。还要专门请来木匠做一天龙骨。船体龙骨主要用当地柳木制作。牛皮蒙于船体,晾干后,自然紧绷在龙骨上。牛皮船小的可乘三五人,大的最多可承载十人或十一个人,并可载货。据说,这条船当年运送过一台手扶拖拉机过河。牛皮船也可以运输建筑土石材料,有布达拉宫历史壁画多幅为证,描绘了17世纪修建布达拉宫的热闹场面。俊巴村2000年通公路之前,一直使用牛皮船运输。俊巴人打鱼也要使用牛皮船。牛皮船的分量轻,一位名叫索南的老人,很轻松能将它背起来。因此,牛皮船适用于河道的深浅变化。这样的牛皮船在每次下水回来后,都需要晾干,否则牛皮就会因浸泡过久而松弛。牛皮船还是俊巴村独有的牛皮船舞蹈的道具,人们在节庆的日子,身背牛皮船载歌载舞。也有一说,这种舞蹈脱胎于西藏传统的“牦牛舞”。

皮质碗套

藏族人家,传统多使用牛皮盘、皮胎碗,更多的器皿是木制,木盘木碗木盒。厨房器皿多见石质,石锅石盆。殷实人家,多用铜制锅碗瓢盆。除非达官贵人和寺庙高僧,普通人家日常不会使用很多的瓷器,或者说,瓷器在藏地受到十分珍爱。到今天,藏人对精美瓷器依旧保有浓厚兴趣。用瓷器作为见面礼,他们一定非常高兴。藏人对瓷器的珍爱体现在什么地方?就体现于皮质碗套,还有牛毛碗套,避免瓷器的损坏。皮质碗套有单件套,也有联缀三件套,用牦牛皮抛光缝制。牛毛碗套一般都是单件套,以牦牛毛编织缝合。如此精美光亮的皮革制品,内地人不禁感叹,这可比套子里那三个瓷碗要贵重多了。这件皮质碗套可装三件瓷碗,出远门时系于腰间,或挎在背后。我还见过一种剪铁工艺镂空鎏金的铁制碗套,套内衬着牦牛毛编织,极其精美。我想,曾经那里面装的是一只什么样的瓷碗?难道是一只斗彩?碗套最多见的,还是皮质。

皮质箭囊与弓袋

箭囊与弓袋主要还是作战武器。西藏的箭囊弓袋等战争用具,多为吐蕃瓦解之后“分治时期”的遗留。有战乱,才有精良的武器。皮质箭囊和皮质弓袋,在西藏多以铜或铁作为装饰,其工艺涉及剪铁、镂空、错金、错银、鎏金、缝合铁泡铜泡和宝石镶嵌,华丽富贵。皮革工艺涉及轧花、贴花。人类在武器的设计制作上极力追求审美,实为对战争的一种审美。战争残酷。战争神圣。

皮质天珠

“斯”是藏语对天珠的称谓,这个字音我找不到汉字准确音译,其实它介乎“西”和“席”之间一种发音。这几年,人们对天珠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有宗教信仰成分,更多则是驱邪避灾的吉祥祈求,也有寄希望升值的理财目的。凡是天珠,都是天价。一颗天珠,动辄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有的甚至数千万。天珠是什么?它实际就是三千年以上天然图案玛瑙珠子在后来的人工仿制。我们今天所见古老天珠,大多相当于唐五代时期的人工制品。基本都是西亚两河流域和伊朗、阿富汗的产物。所谓“仿制”,就是以天然玛瑙裁切磨制成或长或短、或圆或方的珠子,以矿物颜料有厚有薄涂染描画,然后置于火中焙烤,在珠子上锈蚀形成各样方圆山水图案。西藏民族一向流行民间信奉,任何精美古老稀缺之物,都有可能被赋予神性。举个小例子。念珠该是神圣之物吧,在西藏,佛教信徒的念珠上也会拴系着挖耳勺和拔胡须的镊子,一是方便不时之需,重要的是,那挖耳勺和镊子因为老旧,成了“天铁”,就连今天巴基斯坦出土古代妇女发簪的圆形镂空铜质把柄,也成了“天铁”。冷兵器时代的吐蕃无比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马背上的人,除去对粮食有兴趣,对女人有兴趣,对小孩有兴趣,他们最最感到兴趣的,就是异族文化的珠宝。所以,与其说天珠跟藏民族的民间信奉以至佛教有什么关联,倒不如强调天珠与西藏久远以前跟周边世界的密切联系。从一颗小小天珠,可以看到西藏民族曾经四通八达的交流、扩张和包容。天珠从来就不是西藏的,玛瑙不是西藏的,松石不是西藏的,海螺壳不是西藏的,砗磲不是西藏的,珊瑚不是西藏的,蜜蜡琥珀不是西藏的,菩提子不是西藏的,甚至藏红花也不是西藏的,许许多多不是西藏的,佛教也不是西藏的。那,为什么这些物质与精神最终都变成西藏的?还是吸收包容使然,物质精神相互作用使然,也是地域神奇自然和古老信奉的附着。这件天地眼图形古老天珠,以牦牛皮轧制粘合雕制而成,十分罕见,殊为珍贵。据说目前仅有两枚,另一枚作为藏品在青海某博物馆展陈。关于西藏皮质天珠,因存世稀少,标本材料不足,难以成为一个课题,有待未来新的发现和研究。

皮质手持转经筒

转经筒,也称转经轮,或嘛呢轮。有大有小,小到手持摇转,大到数人推动。转经筒里面装藏经文。佛教徒按照顺时针方向使之转动,转动一圈,相当于念诵一遍转经筒里面的经文,功德无量。这件手持转经筒的经筒部分,以牦牛皮革包裹缝合,非常具有地域特点。转经筒上坠挂的连索,可以加速手摇经筒的旋转。在我印象中,这种皮质转经筒多由年长的老人摇动,人与转经筒和谐一致,如此沧桑。

牛角毒咒器

这是一件用牦牛角雕刻制作的宗教法器,口沿有金属镶嵌。在本教和佛教密宗里,多用它装烈性“毒咒粉”,僧人念诵咒语驱邪降魔。毒咒器的雕刻画面多为异兽毒虫,令人惧怕。这件法器通体雕刻有塔、蛇、蝎子、龟、蛙、摩羯鱼等,底圈雕刻一周金刚杵,令人望之肃穆生畏。我要问,什么是“毒咒粉”?它的成分是什么?还是一种粉末象征?毒咒器按照仪轨如何使用?等等。这些,我现在还无从知晓。

牛角鼻烟壶

鼻烟壶不是陌生东西。藏地鼻烟壶多以牦牛角打磨雕刻,口部和底部均有包银包铜嵌饰,并且在铜箔银箔上施以錾花工艺。现在到农牧区,还是遇见不少人吸鼻烟。我不清楚,今天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哪些人群在吸鼻烟。

牛毛盾牌

盾牌的材质形状多种多样。今天所用都是金属或化学的合成材料。古代盾牌有金属,有藤编,也有皮革。这件盾牌用牦牛毛捻线编成,十分轻便,结实耐用。如果在作战中遇到雨水浸泡,盾牌的牛毛质地即刻收紧,更加坚不可摧。盾牌中间有摩尼宝图案,图案周围是色彩绚烂的海浪纹,有凌乱效果,以迷幻对手。这是一件难得的藏品,据专家初步考证,时间大约距今1300年左右。

鱼鳞铠甲

西藏古代铠甲有用牦牛皮绳连缀的铁片鱼鳞甲,有铁制锁子甲,有铁制乳丁甲和牦牛皮甲,大多遗存都是战乱频仍“分治时期”的产物。鱼鳞甲胄的使用最为普遍,据史料记载,吐蕃止贡赞普时期就研制出来。我想铁制甲衣,也是受到外来东征军队的影响和启发,比如西亚,甚至希腊。这件甲胄用牛皮绳缀连铁片于牦牛皮上,既柔韧,又具备润滑效果。铁片系合金,非常坚硬,不易折断。藏族人多以古代残甲小铁片充当缝纫时的拉线工具,可见其不易断损。民间信仰也多用这小铁片作为避邪防灾的护身符,将它拴系于腰间,称之为“米加”,认为九个孔眼是最上品,特有功效。今人多把这“小铁片”作为车挂包坠腰佩胸饰,目的还是在于避邪。这铁片之所以数百年完好如初保存下来,有气候干燥原因,有合金质地优良原因,但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原因,就是铁片连缀在牦牛皮上,并以牦牛皮绳拴系,牛皮油脂慢慢渗透,起到防腐防锈作用。拉萨玩古的人和古玩店铺几乎都有这样的铠甲残片,大多出土于西部阿里地区古城遗址和神秘洞窟。

纺线锤

在西藏,走在乡间牧场山道村路,迎面一个妇女背负着小山般的柴草,她的头和肩完全被柴草覆盖遮蔽。柴草之下露出一双劳作的大手,手上垂吊着飞快旋转的纺线锤。在牧场,远远的坡地上站立一位老者,他注视着远道而来的陌生人,手中纺线锤不停地旋转。放牧的人跟在牛羊后面,手里也要提着纺线锤。纺线,不是一件专注的劳动,只要腾出双手,可以随时随地纺线。粗线可以这样做,牦牛绒线也可以这样做。这是一件在西藏农牧区多见的手捻纺线锤。村民闲时,无论男女老少,许多人的手中都会提着纺线锤,将牦牛绒捻成供编织用的细线。当他们放下劳作的时候,右手又摇起转经筒,另一只手里掐着念珠。我觉得藏人的手总不闲着,总要拿起持有一件东西,如同许多佛造像,那么多条手臂,每一只手中都持有法器、经书、弓箭、刀戟。

牛粪

很多年以前,我当小说编辑。一位作者写藏区生活,他写牛粪饼燃烧的臭味,真是臭不可闻。我找他谈。问他,到过藏区吗?到过。又问他,闻过牛粪饼的味道吗?闻过。问,你记得真那么臭吗?他眼睛翻翻,说,你这一问,我倒是记不得了。我说,我喜欢牛粪饼燃烧的香味,一种特别的清香。对,是清香。牛粪能成为博物馆重要藏品,并且展陈给观众,这恐怕在全世界只此一家。牦牛浑身都是宝。所以,在牦牛众多的称谓中还有一个称谓——“诺儿”,也就是宝贝的意思。全身都是宝贝,包括它的粪便。常识告诉我们,牛粪是燃料,特别在草原牧区,牛粪是主要燃料。牛粪也是建材,堆放在帐篷四周,御寒保暖。牛粪还可以用作冻疮的治疗。甚至,我看过一部牧人自己拍摄的纪录片,题目就是《牛粪》。在那部影片的结尾,孩子们屁股下垫着用牛粪冻结的冰车在雪原上嬉戏。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民族。没有牛粪,就没有藏民族日常生活的细节。我有两次从西藏背回北京大块的牛粪饼,自己打算在香炉里偶尔掰碎一点烧来闻闻。那是西藏的味道。我在这种特有的香味里,沉入回忆。

猜你喜欢

酥油牛皮牦牛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跟着牦牛去巡山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F TIBRTAN DISH NAMES IN KHAMPA
隔山牛皮消、耳叶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中四个C21-甾体苷元含量比较研究
牛皮吹破不要紧,赚钱就好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不同包装及储藏条件对酥油微生物的影响
酥油的西藏地方卫生微生物标准分析与建议
西藏不同地区酥油微生物指标比较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