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世神话的主角

2014-03-28范久辉

西藏人文地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雅拉野牦牛山神

范久辉

在藏族先民描述开天辟地的古歌里,他们运用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将高山大地与牦牛联想在一起,《斯巴宰牛歌》寓意丰富,存在各种版本,都源自对万物成因的追问,传唱至今。

斯巴宰牛歌

斯巴宰牛儿时,

砍下牛头放哪里?

剥下牛皮铺哪里?

割下牛尾扔哪里?

斯巴宰牛儿时,

砍下牛头放高处,所以山峰高高耸;

剥下牛皮铺平处,所以大地平坦坦;

割下牛尾扔山阴,所以山林郁葱葱。

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图腾崇拜物,它是一些“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的主角。如今还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神话故事《斯巴宰牛歌》中讲到:“斯巴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斯巴宰小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说“斯巴宰小牛时,丢下一块鲜牛肉,公鸡偷去顶头上;丢下一块白牛油,喜鹊偷去贴肚上;丢下一些红牛血,红嘴鸭偷去粘嘴上”。

在另一个也是“斯巴宰牛”的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些都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而在本教的创世神话中,牦牛也被视为创世大神。在一些本教文献中,将创造世界分为九个阶段,简述之,第三价段是真正出现神幻的阶段。第四阶段是自然五行的形成,这五行活动于宇宙范围内。第五阶段被称之“附体”阶段,既是五行各自以其特征而活动。第六阶段是由“诞生”形成的,也就是一种幻体的形成。第七阶段是幻变阶段,它是以“西吉格保噶尔波”,也就是“白牦牛”从生存中诞生的基础。第八阶段是白牦牛“下界”,也就是下凡到本教之邦——象雄地区。第九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是“降临”,既白牦牛降到山上,进入世界。在此之后,它以其角从右部和左部,挑战了大山,尘土覆盖了鲜花。这样在牦牛神力驱使下,完成了创造世界的任务。

不仅是创世神话,藏族还把对牦牛的崇拜与对自然崇拜中的山神、土地神崇拜结合在一起。在古代西藏,驯化野牦牛的历史同样是藏族先民与大自然的斗争史。古代藏族人将野牦牛加以神化,把牦牛作为神灵或者是神灵的伴属、坐骑等。西藏古代一些著名的土著神,例如雅拉香布、冈底斯、念青唐、阿尼玛卿、年保玉则等青藏高原上的著名山神,它们的化身都是白牦牛。本教经典的大神“鼓基芒盖”从天界下凡时,一束光芒射下并消失在冈底斯山上,然后以一个白色的野牦牛的形象出冈底斯背的贝钦下凡山。那是此神下凡人间的第一个落脚点。

雅拉香布山神也叫斯巴大神雅拉香布,它居住在雅隆河谷的雅拉香布山之上,是居住在雅隆河谷境内的所有本地神和土地神的首领。雅拉香布山神常常以一个大白牦牛的身形显身,从白牦牛的嘴中不断喷出雪瀑。文献把雅拉香布描绘成躯体白如海螺,身穿白色衣服的神人,左手持一把带有五色彩丝旗的短矛,右手拿一把光芒四射的水晶制作的利剑,骑一头巨大的白色牦牛,嘴里和鼻孔中不断地喷射出雪雹,统率着十亿战神,忠实地守护着雅隆地方的安危。不知是否巧合,雅隆河谷的原始部落被称为“吐蕃六牦牛部。“聂赤赞普自天而降,到达雅隆河流域后,做了‘吐蕃六牦牛部的首领……自此雅隆部有了第一世赞普。经过千年的发展,雅隆部落终于成为建立吐蕃王朝、统一吐蕃全境的核心部落。”而聂赤赞普自天而降时,其落脚点有一说既为雅拉香布神山。而本教的教主敦巴辛饶据说也是诞生在此山之上。

山神也有人性,也会与人类进行互动。据藏文史料记载,吐蕃第八代止贡赞普时期,大臣罗昂篡位,役使王妃去牧马。一日,王妃在牧马处睡眠中得梦见雅拉香布神山化身的一位白人交合。当她醒来时只见一头白牦牛站立面前,忽而飞逝不见。后来王妃怀孕生下一个血团,把血团放到一个野牦牛角里孵出一个儿子,这孩子就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如列吉(意思是从“角中生出的人”)是传说中第九代藏王的大臣。他发明了制造木犁、冶炼铜铁、烧炭等枝术。藏族史书称他为“七贤臣”。王子长大成人后,带领人马打败了罗昂,恢复了王位。

四大山神之一的山神库拉卡日的伴偶夹姆西萨不是骑,而是手牵着一头白色的杂种牦牛。另一些土著神长着牦牛脸。如亚东河谷的达康聂日山上,住着地方保护神牛头罗刹。该神有紫红身的罗刹身,长一个黑牦牛头,右手持一条铁链,左手挥舞棍棒。据说他是一位古化神灵,不仅亚东河谷的居民崇拜他,邻近地区的藏族人也崇拜牛头罗刹,到后来还把牛头罗刹看作西藏一位重要的边界保护神。

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只要化身牦牛或与牦牛有联系的神灵往往是最原始的土著神。真正的某土著神灵经常骑乘的牦牛坐骑常被藏文文献描述成“雄暴的野牦牛”、“大黑野牦牛”、“神白牦牛,从口鼻之中不断喷出雪瀑”、“生有九只犄角的野牦牛”、“白色杂种母牦牛”、“水晶杂种牦牛”、“穆之牦牛”、“红眼黑牦牛”等等。

在本教的一份经典中,西藏的土著神灵有一种叫“色”的神灵,它能伤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色”是从一只蛋中生出的。“色”的父亲南吉恰那与母亲萨衣齐雪结合,生出了十三个世界蛋,分别孵出不同的“色”神。其中第九只蛋孵出一类牦牛神,它居住在敌国的世界,叫“年青的敌色”。本教的《十万净龙经》提到牧女卓姆女神,她们有四卓姆、北方卓姆各九卓姆姐妹。由龙和牧女卓姆结合产生的龙卓姆,属于卓姆神系的八位王后,她们都具有人身但生有不同的动物头,其中白色的龙卓姆五后生有野牦牛头。在同一个经典中,也提到有个属于“龙勉”系的地方保护神:白龙勉萨来仲玛。她是一位带绿松石眼眉的白色女神,头上缠一道丝带,结成乌毒瓦热花型,戴海螺耳环,穿白色丝衣,坐骑是一头白色的牦牛。

“边”是一类重要的本教神灵,在此类神灵中,有九位身驱强壮的女神,被称作“九凶猛边魇胜女”,本教徒祈请这九位女神投出各色赞绳套抵御本教之敌。其中就有精玛野牦牛头女神,黄红色,曲“边”的粗壮牦牛吼声中孵出。

本教有守护四个主要方向的内“四大天王”。东方是一个骑白狮的白色狮脸形象;南方守护神是一位骑水怪的水怪脸;西方守护神身为红色,骑红色野猪的野猪脸。可能是出于深层次精神层面的考虑,抑或出于对现状的了解及习惯,守护“北方的空地”羌塘大草原守护神为黑色野牦牛头,坐骑是黄黑色野牦牛的神灵。在阿坝州最大的本教寺院朗依寺大殿的壁画中,除了内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之外,骑牦牛的神灵还有念青唐拉的伴神、母子神的伴神及永宁十二地母之一等形象。其中的永宁十二地母是西藏少有的藏传佛教与本教都供奉的护法神。

例如在一份宁玛派经典中,本土的永宁十二地母(保佑藏土的十二尊主要地祇女神)中的切协祖吉活羌玛的坐骑为公牦牛,羌吉玛丁丁姆宗的坐骑为大野牦牛。而除了十二地母女神外的其它丹玛神也有不少骑牦牛的:如协撒勉几玛,身穿厚重的丝衣和蓝色的丝斗篷,饰有白海螺头冠和珊瑚,骑一头黑色的野牦牛,身边伴有一百勉姆女神作为伴神。女神多吉穿隆玛有两身形,一善相身形时,一脚上缩,一脚伸展,骑在一头凶狠的野牦牛上,呈怒身形时,身穿刚剥下的牦牛皮,以一脚上缩,一脚伸展的姿势坐在火云之中。

永宁十二地母被纳入藏传佛教万佛殿的过程正是佛教本土化为藏传佛教过程的反映。正如尕藏才旦先生所指出:“佛教是舶来品,但藏传佛教却不是印度佛教的移植,而是印度佛教在雪域大地传播过程中与本土宗教本波教对立、摩擦又互相妥协、吸收、结合的特殊产物,是双方磨合、融合的结果。”

永宁十二地母及上文提到的雅拉香布山神传说是八世纪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到吐蕃传播佛教时被降服后成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的。事情的经过是:当年寂护入藏为赤松德赞说法,引起本地鬼神妒恨,而发生了雷击红山宫和洪水淹没澎塘的灾难。此后莲花生来到桑耶,为追查酿造灾害的祸首,遂以占卜镜招引四大天王中的一位,使之降入一孩童身中,而指出雷击红山宫的是念青唐拉山神,水淹澎塘的是雅拉香布山神,并详细说明某神作了某种灾害,如制造饥荒瘟疫的是永宁十二地母等等。随后,大师将这些凶神一一驯服,让其发誓护持佛法。在征服雅拉香布山神时,“香布向大师冲来大水,大师从牦牛鼻中射出金刚杵,使大水倒流,注入神湖,再用金刚杵击之,湖中水沸滚,香布山神坐在岗秀娃山峰顶上,对大师说:‘你有我高吗?!大师回答道:‘你有我高吗?!如今再不发誓就范的话,我将放火烧你!香布山神回答道:‘我是黑种,没有机会敬奉佛法。从今以后再不作恶了,请不要在我跟前燃火!说罢便发誓就范了”。

个人认为,莲花生大师调和了佛本之间的矛盾,使佛本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且确立了佛教在西藏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规定了西藏佛教的性质,促进了西藏佛教的密教化程度。而大师的继承者们,也继续发扬大师的“思路”,让牦牛这种印度本土没有的动物,不断的“出现”在藏传佛教的万佛殿中(藏传佛教万佛殿中,有很多神灵为牛头,如双身大威德金刚、独雄大威德金刚、阎魔敌、威罗瓦金刚,但俱来自于印度,为水牛面)。

在藏传佛教万佛殿中,与牦牛有关的神格最高的应属牦牛面雄威护法。它的本尊成就法收录在最早由多罗那他尊者编撰成集的《冉炯百法》。《冉炯百法》是藏语音译,其意译名称为“宝源百法”一层含义为多罗那他尊者收录的《宝源百法》是本尊成就法的宝藏之源,了解了这些修法便得到了宝藏之脉络,另一层含义就是这是一本本尊修法的合集。在书中,观想牦牛面雄威护法时,首先生出脚踩病魔的玛哈嘎拉,对面生出三法源,三法源层层叠故有九角,法源上有尸垫。中央既时生出黑色牦牛面护法使者,一面二臂,右手炽燃棍棒,左手拿滴血钺刀,身挂虎成箭筒和豹皮弓盒。

除牦牛面雄威护法与永宁十二地母之外,在藏传佛教的一些神灵的伴神中,也有与牦牛有关的神灵。拉萨城的护法神班丹拉姆的一种身形“班丹玛索杰姆”的伴神中,有两位神灵以牦牛皮为衣饰。蓝色的女神多吉贡查玛,身穿一千条黑蛇组成的披风,用刚刚剥下的牦牛皮作它的围腰;女神多吉牙玛窘,身穿刚刚剥下的牦牛皮作为衣裙,围着用一千只大鹏翅膀做成的围腰。在骑蓝马的黑多闻子伴神中,有黑红色的魔女彭卓玛,她右手挥铁钩,左手握住敌人心,穿虎皮围裙,骑一头黑色的野牦牛。姐妹护法的伴神中有“生有金刚角的巨大野牦牛,如同天龙般强壮,如同云朵般疾行”。

在一些藏传佛教及本教寺院供奉护法神的贡康神殿,被认为是一座寺院最神圣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护法神殿的入口处经常有剥制填充成标本模样的野牦牛和熊、狼等动物的供兽,它们经常充当护法神的使者、坐骑或卫士。这可能是佛本两种教派的寺院的“共性”吧。

猜你喜欢

雅拉野牦牛山神
雅拉谷:一个产区两个故事
A Class of Rumor Spreading Models with Population Dynamics∗
濒危野牦牛的分布、种群、致危因素及保育
山神的孩子
论纳·赛西雅拉图教授的史诗研究
野牦牛 可可西里的最后守望者
AN ODE TO THE MOUNTAIN GOD 法师与山神的对话
玛依岗日的野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