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隐球菌病CT表现(附17例病例分析)

2014-03-23杨一春陈潭辉李燕燕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21期
关键词:单发空洞球菌

杨一春 陈潭辉 李燕燕

1.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福建 福州 350003

2.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福建 福州 350003

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影像科 福建 福州 350003

肺隐球菌病CT表现(附17例病例分析)

杨一春1陈潭辉2李燕燕3

1.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福建 福州 350003

2.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福建 福州 350003

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影像科 福建 福州 350003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隐球菌病术前胸部CT表现。结果:病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或肿块,单发7例,多发10例,单发或多发合并斑片状影7例,病灶中边缘光整3个,模糊或不规则28个,9个伴有晕圈征,6个伴有坏死或空洞,4个见支气管充气征。结论:肺隐球菌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与CT不符,多个病灶有集中趋势,结节与斑片并存,边缘有晕圈征时应考虑到本病可能。

肺隐球菌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cryptococcosis,PC)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主要侵犯肺脏及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侵犯腹部实质脏器及皮肤粘膜,侵入机体的途径以皮肤和呼吸道最常见[1]。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过度劳累或有免疫缺损的慢性病患者),也可见于免疫功能正常者,近年来发病率逐步上升引起关注。笔者总结了17例经手术或肺穿刺病理证实的肺隐球菌病的资料,探讨其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增加肺部感染性病变鉴别诊断能力。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17例肺隐球菌病资料。男9例,女8例,年龄23~71岁,中位年龄47岁。17例肺隐球菌病中无临床症状5例,占29.4%,多因体检偶然发现肺部阴影。有轻度的临床症状8例,占47%,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5例),胸痛(2例),发热(1例)。有基础病经过免疫调节治疗、化疗或抗结核治疗的有7例,占41%,包括肺结核病史1例、慢性重型肝炎史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慢性肾盂肾炎10年1例、十二肠癌化疗后1例、上颌窦癌经疗后1例。

1.2 检查方法17例患者均有经MSCT平扫,5例行多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第一肝门水平。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管电压120kV、管电流 350-450mAs/rot层厚 1.0mm、层间距1.0mm,螺距15。Toshiba 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 CT扫描仪:管电压120kV,管电流350-450mAs/rot层厚1.0mm、层间距1.0mm,使用Volume扫描方式。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静脉注射。自肘静脉注入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3.5ml/s,总计量1-1.5ml/Kg体重。

2.结果

2.1 病灶部位及数目17例肺部隐球菌病中呈单发结节或肿块者7例,占41%,呈多发结节或肿块者10例,占59%,单发或多发合并斑片状影7例,占41%。病灶位于右肺7例,占41%;位于左肺3例,占17%;双肺多发者7例,占41%。17例肺部隐球菌病中位于中下肺胸膜下区6例,占35%。

2.2 病灶形态17例肺部隐球菌病表现为结节、肿块或斑片状,或多种形态并存。6例可见毛刺,4例见支气管充气征,5例见晕圈征,2例见粗大的供血血管相连,6例见空洞征。

2.3 密度肿块或结节CT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部分密度不均匀可见空洞征、支气管充气征。17例肺隐球菌病中6个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或空洞,4个病灶内见支气管充气影 。本组有5例行动态增强扫描,3例结节或肿块呈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20~30HU,其中1例环形强化,1例渐进性强化;1例呈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HU;1例强化不明显。有2例可观察粗大的供血血管。

2.4 其它6例病灶靠近胸膜表现为胸膜局限性增厚,2例胸膜粘连。1例纵隔淋巴结肿大。

3.讨论

由于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致使条件致病菌感染增多。免疫功能低下为隐球菌发病的重要诱因。但近年来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也有报道[2],且青壮年男性多见[3,4]。临床典型症状少,少数病例无症状,通过体检发现。多数病例可有以下一种或几种表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咯血,亦可有发热、胸痛 、体重减轻,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特异性,易造成误诊误治[5]。临床抗真菌治疗通常需要3~6个月,最长可达18个月,预后较好。[6]

根据患者的免疫状况和疾病所处的时期不同,肺隐球菌的X线和CT表现分为5种类型⑴孤立块影或结节影,⑵多发结节或肿块影,⑶单发或多发斑片影,⑷斑片影与结节影混合病灶,⑸弥漫性粟粒影。[7]肺隐球菌病的结节或肿块常在一个方向观察为块状,而不同的方向观察则像浸润性病变,病灶内偶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结节最为常见约占1/3-1/2,典型的结节位于胸膜下,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播散性病变罕见[8]。本组病例以⑴、⑵、⑷为主,⑴有7例,⑵有10例,⑷有7例。6例见胸膜增厚,2例胸膜粘连。5例见晕圈征,晕圈征代表肺组织的出血或炎性浸润。

肺隐球菌病表现多样,要注意与肺部多种疾病鉴别。单发结节或团块与肺癌鉴别,PC病灶相邻的胸膜可以增厚,但胸膜凹陷征少见,通常无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肺癌肿块周围"晕圈征"少见,癌性空洞多为偏心空洞,内壁凹凸不平。与肺脓肿鉴别,肺脓肿虽有空洞及"晕圈征",但常伴发热、脓痰等症状,短期抗炎治疗后病灶缩小明显。多发斑片、结节与肺结核鉴别,结核好发于两上肺,而PC好发于两下肺;结核多为薄壁空洞,PC多为厚壁空洞;结核球内多伴有钙化,PC病灶内钙化较少见。弥漫性粟粒影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鉴别,PC表现为两肺多发粟粒状结节,直径约3~5mm,边缘模糊,肺尖多不受累,短期内变化快,可以融合成片状;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结节直径通常小于3mm,肺内分布均匀。与转移瘤鉴别,转移瘤多分布于肺叶外周,结节大小不一,边缘较光滑,空洞少见,并可以追溯到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单发或多发斑片影与细菌性、病毒性肺炎很难区别,但是按照一般性炎症治疗后病灶反而增多。另外单发或多发斑片影也要和细支气管肺泡癌相鉴别,PC病程长,临床症状轻,而CT表现重,二者明显不同。

综上所述,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征像,但缺乏明显特异性,工作中只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并认真的分析其CT征像,当有以下几点时应考虑PC的可能:⑴临床表现与CT不符,⑵多个病灶有集中趋势,⑶结节与斑片并存,⑷边缘有晕圈征时应考虑到本病可能。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

[1]肖剑彭德昌李小兰戴西件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江西医药,2012,12,47,12:1104-1106

[2]杜绪仓高飞张翔鸣黄英荷 鲍俊初 祁朝阳 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5:339-342

[3]应可净,江立斌,胡红杰,等.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肺隐球菌病14例影像学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04-105.

[4]崔允峰,刘庆伟,修建军,等.原发性肺隐球菌病临床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16-18.

[5]王颖柳学国张秀兰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附32例分析)放射学实践2003,8,8:579-581

[6]吴玉林,徐忠飞,汪国余,胡明华,王 彬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 172-175

[7]荣独山.X线诊断学第2版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3.120.

[8]李铁一.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R445.3

B

1009-6019(2014)11-0078-02

杨一春,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陈潭辉,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李燕燕,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单发空洞球菌
锻造过程中大截面塑料模具钢中空洞缺陷的闭合行为
保护措施
结节病合并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
空洞的眼神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株副球菌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特性研究
1HMRS在鉴别脑内单发环形强化病变中的应用
应用多重PCR鉴定不同来源肠球菌
用事实说话胜过空洞的说教——以教育类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