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氏手法"结合"古溪"针刀治疗颈性眩晕

2014-03-23陈红根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21期
关键词:机化颈性肩胛

陈红根

江苏省中医院推拿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龙氏手法"结合"古溪"针刀治疗颈性眩晕

陈红根

江苏省中医院推拿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龙氏手法";"古溪"针刀;颈性眩晕

眩晕是推拿科、针灸科、五官科、神经内科乃至心血管的常见病。颈性眩晕是经过五官科、神经内科、心血管科检查排除后,再经过推拿医生的详细检查方可明确诊断。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有的在手法或针刀治疗后旋即症状缓解,而有些则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在长期推拿及针刀临床工作中总结出对颈性眩晕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汇报如下:

陈贵斌老师的"古溪针刀"疗法,在业内可谓是声名远扬,甚至是蜚声中外。本人有幸跟随陈老师学习"古溪针刀"。其独特的针法以及神奇的疗效无不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惊叹之余,对针刀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也为更多的患者找到了简便廉验的方法而感到高兴。

陈老师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有其独特的病因病理见解和诊疗规范。陈老师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是因为肩胛提肌劳损,肌腱附着处充血、水肿,日久后吸收变成机化、粘连,稍有劳累受凉后就会再次形成炎性水肿,刺激周围血管神经,产生眩晕。

肩胛提肌上端部分附着处的劳损点,主要在C2椎板部位或关节突部位附近除出现头晕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失眠、恶性,心悸,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椎供不足和交感神经紊乱等综合症,偶有"突发性颈性眩晕"(椎A受炎性刺激而持续或突发性痉挛)。

根据此病因病理分析,其诊断依据是:1,有长期伏案工作史,或者有长期使用高枕史;2.颈椎单侧或者双侧(常见C2椎板)有压痛和硬结;3.有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如眩晕、失眠)等症4.无上肢症状。5.TCD示:椎动脉供血不足或流速偏快。

本人长期从事手法研究,并师从龙层花老师的弟子潜心研究颈椎的各种症状与椎体关节紊乱之间的关系。龙老师认为,头昏或者眩晕主要与环枕关节或者环枢关节紊乱有关。因为环枕关节或者环枢关节紊乱一方面会直接牵拉和刺激椎动脉,导致位置性眩晕;另一方面,环枕关节或者环枢关节紊乱会导致肩胛提肌紧张,痉挛,刺激周围的本体感受器,出现头晕头重脚轻。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劳损的肩胛提肌会在肌腱上端附着处充血、水肿,日久后吸收变成机化、粘连,稍有劳累受凉后就会再次形成炎性水肿,刺激周围血管神经,产生眩晕,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除头晕之外,环枕关节紊乱可能会影响颈部的前屈和后伸,环枢关节影响颈部左右转动。这也可以成为环枕关节或者环枢关节紊乱的诊断佐证。

颈性眩晕的治疗

颈性眩晕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手法治疗或者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步骤:1.定点颈椎单侧或者双侧(常见C2椎板)

2.消毒(略)

3.双手持针,左手拿75%酒精纱布,右手拿一次性无菌针刀,用夹持进针法,加压后快速进皮,左手缓慢进针,右手摆动针身以寻找C2椎板骨面,达到骨面后快速点刺几下出针。

4.用无菌纱布压迫数分钟止血,再用无菌的瓶口贴贴上创口。嘱患者2天内创面不要沾水,以免感染。

手法治疗步骤

主要分四步:

一、颈椎推拿四步·第一步放松手法

·以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进行。一般范围以患椎为中心,包括其上、下六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沿椎旁以线或片进行揉捏法,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疼痛敏感区用按法或震法,重点处亦可用掌根、掌缘或前臂揉或滚法,手法要柔和、轻松。

·第二步正骨手法

-仰头摇正法

·环枕关节、环枢关节旋转式错位

·用于枕环、环枢关节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作后仰,(仰头可使2~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患者放松颈部后,将头传达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时弹响声。

·第三步强壮手法

·用四指推法及捏拿弹拨法,主要作用于正骨后患椎旁仍存在的软组织硬结,索状硬结多为痉挛的肌肉(肌腱)。

·第四步痛区手法

·镇痛手法:可用抚摸、按揉法在太阳、头维、率谷附近进行治疗,以减轻头晕等不适症状。

针刀与手法结合分期治疗颈性眩晕

早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手法治疗为主,适当配合针刺。

早期的眩晕患者,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上位颈椎关节紊乱,尤其是环枢关节紊乱,使肩胛提肌肌肉张力增高,刺激颈后本体感受器导致眩晕发作。治疗应当用手法纠正颈椎关节紊乱。关节紊乱得到及时纠正,肌肉紧张缓解,眩晕自然就得以减轻甚至消除。此时如果要配合针刀治疗,只需点刺C2椎板附近的肩胛提肌,放松肌肉即可。

中期(病程在3个月至2年之间):手法治疗配合针刀治疗。

中期的眩晕患者,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颈椎关节紊乱合并肩胛提肌机化、硬化。治疗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纠正颈椎关节紊乱,另一方面需用针刀松解肩胛提肌的机化,硬化。

后期(病程在2年以上):针刀治疗为主,手法治疗辅助。

眩晕时间较长的患者,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应该为肩胛提肌机化、硬化,次要的发病机制为颈椎关节紊乱。治疗过程中的重点是松解和剥离肩胛提肌的机化和硬化。对由此导致的轻微的颈椎关节紊乱,可以用手法纠正以获得稳定和更可靠的疗效。

R246

B

1009-6019(2014)11-0038-01

猜你喜欢

机化颈性肩胛
基于“脾胃内伤”辨治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平江农田宜机化改造出实效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重庆市农机总站召开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培训暨工作推进座谈会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MSCT鉴别诊断分析
正常成年人肩胛动脉网的高频超声检查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