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回归现实的生活伦理学
——权佳果《中国伦理》述评

2014-03-21胡可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现实

胡可涛

(中国矿业大学哲学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16)

一部回归现实的生活伦理学
——权佳果《中国伦理》述评

胡可涛

(中国矿业大学哲学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16)

权佳果的《中国伦理》延续了传统伦理学关注社会、关切现实、关怀人的传统,克服了现代伦理学偏重理论建构、忽略现实生活的流弊。权先生认为要了解中国伦理,不能单纯靠理论上的梳理,还要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尤其是回归到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这个基本现实中去。他以多年农村生活的人生阅历以及现实感悟,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诠释。并且,他还尝试建构一种能够真正指导当下现实,切实关照人心与人生的中国伦理。

中国伦理;现实;生活;权佳果

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中国是20世纪初期的事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伦理学。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一书中认为:“我国既未有纯粹之伦理学,因而无纯粹之伦理学史。”[1]2但是他也说:“伦理学宜为我国惟一发达之学术矣。”[1]2中国传统伦理学一直比较发达,只是中国没有“纯粹之伦理学”而已。他口中的“纯粹伦理学”实际上就是西方式的发挥科学实证精神,借助严密的逻辑、精确的语言建构的一套精致的道德形而上学系统。西方伦理学在这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即为“元伦理学”(台湾学者称之为“后设伦理学”)。然而,“元伦理学”在后来的发展中因为“不接地气”而饱受诟病。学者们醉心于概念的清理与逻辑的言说,将伦理学变成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社会、脱离人本身的“空中楼阁”。相对而言,中国传统伦理学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对社会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与对人的关怀,以至西方“伦理学”用语进入中国的初期,许多学者将之翻译为“人生哲学”。权佳果先生著的《中国伦理》(以下简称“权著”)之副标题名曰“中国人生之道”,无疑延续了这一传统。

阅读《中国伦理》,给笔者最大的震撼就是作者强烈的社会现实感,强调伦理不仅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更应该指导生活。他认为要了解中国伦理,不能单纯靠理论上的梳理,还要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尤其是回归到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这个基本现实中去。他以多年农村生活的人生阅历以及现实感悟,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诠释。并且,他还尝试建构一种能够真正指导当下现实,切实关照人心与人生的中国伦理。权著朴素清新、通俗易懂,文中大量引用与吸收民间流行的俚语、民谣、谚语、格言等最能反映民众心声的文字素材作为论据,从而使得这部著作的现实感更为充盈。

一、伦理源于生活

任何一种伦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伦理思想,抑或是作为指导行为方式的伦理规范。在此,中国伦理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生之“道”。这里的“道”包含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层对应伦理思想,即什么样的观念形态根本上决定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另外一层则是对应伦理规范,即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守的一般道德规范。权著的“人生总态度”相当于第一层涵义,而“人际伦理”与“政治社会伦理”相当于第二个层面的涵义。权著将“人生总态度”分出两个部分,即实的部分与虚的部分。所谓“实的部分”是指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并且直接作为追求目的的事物,“虚的部分”则是指超越于现实,并且可能成为追求对象的事物。

实的部分主要包括生存、享受、家业与儿孙以及人格名誉四个部分。生存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中国人对待生存形成的基本态度可以浓缩为“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李泽厚先生曾把中国文化的特征归纳为“乐感文化”。中国人在解决基本生存之后,常常立足于感性欲望的满足,追求生活的安逸与享受。权著注意到饮食男女之乐是世俗社会中民众最基本的生活内容,不过,除此而外,还有交往言谈之乐,调笑嬉戏之乐,戏曲、社火、庙会之乐以及节庆与婚丧礼仪之乐。这些快乐的背后,渗透着中国人对待生活、对待生命、对待人生的乐观积极态度。中国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型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伦理本质上是一种关注血缘亲情、注重家庭建设的血亲伦理。在中国人朴素的观念中,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倘使个体放到群体的生命之中,则是无限的。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中国人要将“先祖”作为“类之本”的原因。自己创建的家业无人继承,这是一种遗憾;倘使归了女儿,随了别家的姓,何尝不是另一种遗憾呢?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摒弃了重男轻女之类的落后观念,却依然还是相当重视家业的建立与子女的教育培养。至于人格声誉,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获得成就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的重要标志。《孟子·公孙丑》篇云:“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2]242人格声誉,实际上主要由年高、德劭以及功勋卓越这三个部分带来的。爱名誉、要面子成了中国人的某种天性,从内在决定了中华民族是尚礼义、重道德的民族。

虚的部分则涉及天地、鬼神、仙佛、命运机遇以及其他终极目标。“虚”是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基本人伦日用之“实”而言。“虚”则在这些人伦日用的目标之外,追求一些带有形而上学或是宗教神学色彩的终极目标。于是乎,中国传统伦理中就出现了对天地的尊崇、鬼神的恐惧、仙佛的仰慕、命运机遇的揣测以及其他终极目标的诉求。权著提醒我们:尽管各式各样的文化与宗教使尽浑身解数,都会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终极性的价值。然而,那毕竟仅仅是理论家们观念的虚构,千万不要“让这些理论家生产的烟雾遮蔽了现实生活的大道”[3]49。

从伦理规范的角度看,中国伦理的出现是中国人用以调整现实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政治关系的客观需要。孟子曾以“五伦”概括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权著则将人际关系的外延扩大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夫妻、族人亲戚、乡邻、友伴、陌生世人、恩人与仇人以及主仆等九种。社会政治伦理则涉及官民、君臣以及以权力与金钱为基础的社会层级之间关系的调整。权著注意到,传统社会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普遍的不平等,但不同的阶层对人生总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不论是对待实的部分,还是虚的部分。然而,当前摆在中国人面前最大的困境,就是如何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真正让每个人的幸福落到实处。

二、伦理反映生活

现实生活是瞬息万变的,而伦理思想以及规范却存在着滞后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必然需要调整伦理思想以及规范去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此,权著一方面致力于将中国伦理放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特定场域,还原与恢复传统伦理的固有特征;另一方面则根据时代变迁的线索,勾勒与梳理传统伦理的嬗变轨迹。

权著所融摄的人伦关系要明显要多于传统的“五伦”,毕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错综复杂。以往传统伦理学对“父子”一伦的解释强调的是子对父的“孝道”价值,并且视之为人的根本。权著则跳出传统儒家价值观的诠释立场,而从民间生活经验的独特视角去观察现实社会,由此得出的结论则是对儒家伦理强调单向义务的普遍性的质疑。权著认为子女固然需要对父母尊敬与孝顺,但是父母对子女也需要尽抚养、教育、婚嫁等基本义务。值得称道的是,权著注意到儿媳以及孙子的出现对于父母子女关系的影响,这一点倒常常为传统伦理学所忽视。权著认为传统留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话,只是极其特殊的情形下才发生。尤其是子对父与臣对君的义务相比,显然没有后者更具强制性,所以很难在现实中兑现。在夫妻关系中,关于休妻之类的“七出”“三不出”大抵是一句空话,因为可以娶到多妻的人毕竟相当少数。同样,传统的主仆关系也是比较宽松的,仆人很多时候只是与主人之间构成一种雇佣关系。虽然权著所描述的传统人际关系不似儒家向往的那般温情脉脉,却也没有遁入法家的冷酷无情。通过权著的细腻分析,传统的伦理更加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伴随着中国从传统进入现代社会,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伦理产生一定的冲击。事实上,这种冲击业已引起了激进派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伦理强烈的批判与抵制。不过,权著并不认为中国伦理从传统到现代出现了根本的断裂,他说:“以我的观点看,现代伦理与古代伦理的差异之处仍小于相同之处,古与今本质上仍然是相通的,甚至是一致的。”[3]6故而,权著并没有将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断成两截,分别立论,而是根据传统与现实的差异性大小作补充性阐释。于此,权著中的中国伦理不仅深深地扎根于传统社会的现实土壤,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以社会政治伦理为例,权著注意到现代社会比传统社会在制度方面更加强调公平与公正,并肯定这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但是,基于人性问题的考虑,权著对于现代性特征的政治伦理价值却保持相当谨慎的态度。

很明显,权著中的中国伦理并不全然等同于儒家伦理,而是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观念与基本原则。李泽厚先生曾提出“实用理性”这一概念,他说:“中国以人事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文化传统,实用理性本来就重视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工具性的实用性能,缺少对纯粹思辨的兴趣,它的辩证范畴与经验、感性、实践、实用有着更为具体和直接的联系”[4]28。换言之,中国人不太喜欢纯粹的抽象思辨或者建构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即使是一些基本的伦理原则,中国人始终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去变通、去调适。权著以传统农业社会中相当丰富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伦理学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感与现实感。

三、伦理指导生活

通常而言,伦理常常具有范导性价值,对人的行为进行限制与约束,故而权著选择了在强调伦理的指导功能的时候不名“伦理”,而称之为“生活艺术”。

权著首先列出了四条生活的艺术:其一为顺乎自然的乐天观。中国文化强调“乐天知命”,这也指引着中国人欣然地接受自己所处的世界,并且能够对待人生、对待生命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与热情。其二为“合理处置贫富穷通”。传统的生活艺术给我们提供的借鉴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论是对待贫穷还是富贵,顺境抑或逆境,必须保持平常心。其三,则是“勤苦与才智:人生的手段”。幸福生活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自我努力的基础之上,首先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济之以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我们可以通过才智与勤奋去享受自己亲手挣来的幸福。其四曰“老幼男女:德性的差异”,这里的德性更多地是指优点、长处。由于年龄的差异、性别的差异,男女老幼呈现不同的特点,而只有做符合自己性别特征年龄阶段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幸福。

接着,权著还基于社会关系的多元性对生活的艺术进行了补充。他首先认为人格与人情对生活幸福影响至为重大。只有健全的人格,人性的尊严才能够赢得群体的尊重,亦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向标。对于人情而言,生活在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之中,更容易得到心灵的归属与慰藉。第二点就是生存、幸福与道德。人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够谈幸福。而幸福则通常标志着良好的生存状态。对于生活而言,生存似乎更为基本,道德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通常人们会因为生存选择向道德让步,不过人毕竟不同于动物,故而依然有人愿意坚守人性的尊严选择道德放弃生存。当然,从生活的艺术层面而言,在权衡道德与生存问题上,大抵可以实际些,不必将道德理解为僵化的教条。第三点是公与私。传统的儒家伦理不仅将公与义,私与利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尚公义、贬私利。在权著看来,这未必是传统社会的实情。如何恰当地摆正公与私的关系,也是一门重要的生活艺术。最后一点就是综合处理的艺术,即综合各种人际关系、利害关系,努力兼顾各个方面协调与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在遵循一般性的伦理原则的基础之上,灵活地加以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人生,实现幸福美满的生活。

诚然,《中国伦理》这部书缺乏一般伦理学著作所具有的逻辑性、思辨性与系统性,而这恰恰是权先生不同之处。他让伦理学重新回到现实社会的土壤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以往“宏大叙事”不同的伦理画面。在他那里,中国伦理从来就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且能够指导生活的“方便法门”。《中国伦理》的字里行间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现实感,能够震撼到每一位读者。诚然,我们不能苛求一部近二十年前的伦理著作注意到当下的现实伦理问题。不过,当下的伦理问题、人生问题并没有超出《中国伦理》的理论框架之外。更何况,权佳果,这位可敬的老者一直在思考——虽然他已从渭南师院退休,却依然笔耕不辍,近年来又有《伦理学与哲学》等著作问世,延续他对中国伦理的思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权佳果.中国伦理——中国人生之道[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4]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

A Return to the Reality of Life Ethics:the Review of Quan Jiaguo’s Book,Chinese Ethics

HU Ke-tao
(Philosophy Institute,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Quan Jiaguo’s book,Chinese ethics,not only continued the traditional ethics’merits such as concerning society,regarding reality and caring humankind,but also overcame the modern ethical abuses which emphasizes on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ignore the reality of life.Mr.Quan insists that understanding Chinese ethics shouldn't simply rely on the theoretical reviewing,but it should return to life,back to reality and especially return to the basic reality that China has been in agriculture society for a long time.Based on the life experiences and reality insights from many years’rural life,he carried on a newly review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about ethica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society.Moreover,he also tried to construct a Chinese ethics theory which could provide a truly guide the current reality and effectively take care of the heart and life of Chinese.

Chinese ethics;reality;life;Quan Jiaguo

B82

A

1009-5128(2014)09-0011-03

2014-03-17

胡可涛(1979—),男,江苏灌云人,中国矿业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师,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王 凌】

猜你喜欢

伦理学伦理现实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漫画:现实背后(下)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