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高中古诗课堂“活”起来——以《离骚》教学为例

2014-03-13

语文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离骚意蕴屈原

杨 燕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精美的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的中国古典诗词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屈原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尤其如此。为了让诸如《离骚》等意蕴深远、情致丰韵、情感美丽的古典诗词为高中生的文学修养和完美人格的形成等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此探寻让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课堂“活”起来的途径。

一、“活”的情景创设

讲授古典诗词,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直接点击课题或者简单的读读背背课文的导入模式,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借鉴多种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活”的情景,让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导入变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活、灵动起来,从而满足青少年学生追求新颖、鲜活、灵动的古典诗词课堂氛围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享受学习古典诗词带来的审美愉悦。创设“活”的课堂导入情境的元素很多,比如诗人创作诗歌的趣闻故事及网络中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音乐、音画视频、影视片段、名人朗诵等。这些导入元素,只要我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均可以达到上述效果。

比如,教授《离骚》,上课伊始,播放从网络下载后精心剪辑的香港凤凰老电影《屈原》视频片段供学生观赏。当学生对电影中的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内心的情感受到了激烈的碰撞,学习屈原《离骚》文本的强烈兴趣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学生不约而同地伴随着多媒体中播放的背景音乐中诵读的《离骚》节奏高声朗读起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二、“活”的文本细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篇目众多、题材丰富、内容丰盈、情感美丽、形式不拘一格。仅就古典诗词的题材而言,就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古诗、咏物诗等。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古典诗词的不同题材、形式、内容、风格、情感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文本中体现的思想感情等进行“活”的细读。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发现蕴含在古典诗词文本中的深层意蕴,才有可能在品鉴古典诗词文本的过程中产生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愉悦。

比如,学习《离骚》,我们可以根据其文本篇幅长、意蕴丰富、情感深沉、语言精美、场景跨度大、艺术形象多等美学特质,引导学生细读全诗和孙芳的研究文章《〈离骚〉诗题兼情感内蕴再探》,辨析、揣摩、理解文题“离骚”的含义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之意。引导学生细读全诗和尤佳的《〈离骚〉的主旨和艺术特色》等学术论文,整体感受诗歌的丰富意蕴和唯美主旨是忠君和爱国、忧国和忧民等。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和王悦的《〈离骚〉人物形象及其蕴含思想探析》等学术论文,感知、理解、鉴赏诗歌中的人物群像,比如文学性人物形象前王、前修等,神话类人物形象尧、舜、桀等。引导学生细品诗歌的结构和文虎林的《〈离骚〉的结构解读》等学术论文,领略《离骚》的音乐美、韵律美、节奏美等。

三、“活”的环节衔接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过程是一个由不同环节组成的既行云流水一般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故此,讲古典诗词,我们还必须讲究教学环节之间合情合理、恰到好处的衔接艺术,因为,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的衔接往往从上一个教学环节出发,又顺水推舟地勾连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如此,学生就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温故知新,此为其一。其次,可以提高古典诗词课堂的教学效率。因为教师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艺术魅力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环节衔接语,原本就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和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文本的金钥匙。

比如讲《离骚》,在上课伊始“活”的情境导入后,我们可以采用具有浓浓诗意的语言将情境导入过渡到对《离骚》文本的解读:“刚才大家品鉴了影视作品中的屈原形象,现在我们该品鉴屈原在《离骚》中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了。”当学生高声诵读、品鉴了《离骚》中塑造的屈原自我形象和众多的人物群像后,教师就可顺水推舟地说:“《离骚》距今虽然已经两千多年,但却一直脍炙人口,同学们想探究其中的奥秘吗?”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点拨和过渡的话语,就把学生非常自然地引向了下一个教学环节——鉴赏《离骚》所蕴含的丰富的诗意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

四、“活”的课堂结语

如果把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比作是一出师生同台演出的精美独幕话剧的话,那么,课前“活”的情景创设、课中“活”的文本细品等教学环节就是这出话剧的序幕、开端、发展和高潮,而课尾的结语则是这出话剧的结局与落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相对于课前的情景创设、课中的文本解读等而言,课尾的结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每次课堂教学接近课尾时,学生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急盼下课铃声响的现象。所以,我们应根据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在一堂课的最后阶段继续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使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结尾再次呈现高潮,为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

《离骚》课尾时,可以深沉缓慢的语调说:“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以死殉国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请同学们在中央音乐学院黄河教授创作的《离骚》扬琴背景音乐中再次极富表情地大声诵读屈原的《离骚》。”学生在与《离骚》文本的再次神交中迎来了下课铃声。

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约翰·弥尔顿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离骚》等中国古典诗词就是这样的“优秀的书籍”。因为,千百年来,诸如《离骚》一般的中国古典诗词凭借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精美的形式、丰富的意蕴、美丽的形象、美好的情思、亦真亦幻的画面、深邃的意境等美学特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纯真、美丽的心田,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善良、淳朴的品格,升华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美丽、高尚的情操,健全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完美的人格。所以,讲授诸如《离骚》等中国古典诗词时,我们一定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活”的情景创设、“活”的文本细品、“活”的环节勾连、“活”的教学结语等引导学生幸福、快乐地畅游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海洋之中。

猜你喜欢

离骚意蕴屈原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屈原送米
神性的转向
意蕴难求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