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戏》中的看戏描写

2014-02-17陈春花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双喜回程社戏

陈春花

内容摘要:看戏是《社戏》中的一个主要情节,它不仅占整个作品的大量篇幅,而且也写得最为传神。作为小说,题目既然叫《社戏》,把看戏当重点写,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由于鲁迅先生的本意并不在戏,而在于“看”,所以才为我们呈现出别开生面的“看”中之事、“戏”外之情。

关键词:《社戏》 “看戏”

看戏是《社戏》中的一个主要情节,它不仅占整个作品的大量篇幅,而且也写得最为传神。作为小说,题目既然叫《社戏》,把看戏当重点写,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由于鲁迅先生的本意并不在戏,而在于“看”,所以才为我们呈现出别开生面的“看”中之事、“戏”外之情。

首先,看戏前的巧妙铺垫。这里的巧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独独“我”一个没法去。“我”喜欢看戏而又没看到戏,这自然是好客的平桥人的一件大事,所以人们(包括小伙伴们)自然要想办法让“我”看到戏。假设白天里“我”与大伙儿一起去看戏,全然没有了看夜戏的理由和情趣;假如白天全都没有去,晚上一起去,就无法表现大家对“我”的特殊关照——小朋友们白天全看戏了,晚上再去赵庄,是专门为了让“我”看戏;二是有船可借。到赵庄看戏需坐船去,在仔细讨论、分析后,终于有船可借——八公公的船正可一用,为使迅哥儿能够看戏,小朋友们可以说是想方设法;三是双喜会开船。在平时里,其家长断不会让双喜这样的孩子单独开船的,但是,面对迅哥的需求,双喜便自告奋勇地去开船——为我能够看戏创造了重要条件;四是母亲信任双喜们的“打保票”。日间大人忙,无暇带“我”去看戏,为了第二天的工作,晚间大人要休息,能够带“我”去看戏的只有这些小伙伴,母亲知道这一点,所以当双喜一打保票,母亲就欣然同意——既是对小伙伴们的信任,又为看戏能够成行起了关键作用。看戏前的这三点巧妙设计,为看戏情节的展开做了巧妙铺垫,也为表现看戏时、看戏后小伙伴们的纯真友谊埋下伏笔。

其次,看戏时的漫不经心。看戏是《社戏》一文中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然而,这么重要的一件事,却被作者写得如此匆忙和简略,从客观原因上来说,是因为“我”渴望看到的“能连翻84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偏不翻跟头”、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也始终没有出现、最怕看到的老旦却令人头疼地唱个没完没了,来时的期待和向往荡然无存;其他小伙伴们对戏也毫不上心,七嘴八舌之后,只好毫不情愿地拂袖离去,虽然多有不舍,也只得打道回府。但是,这只是表面原因,实际上,作者这样写看戏过程,明显地表现出意不在戏而在“看”——通过看戏这件事表现小伙伴们纯真的友谊和天真的童趣,至于戏的内容,只是表现这些中心思想的道具和铺路之石,所以要略写,为了达到略写的目的,作者只好在戏文上下功夫——把戏写得索然无味,借小伙伴之口缩短看戏的过程,为后文回程路上偷罗汉豆等趣事张目。由此可见鲁迅驾驭文学的独慧匠心。

看戏后的轻快与淳朴。离开了令人生厌的戏台,小船一阵划来,肚饥口渴,应该找点东西来充饥解渴,于是引出偷罗汉豆的情节。这个情节写得最为传神,他表现着鲁迅所理想的人格——无私淳朴。本来,写小伙伴之间的淳朴友情,在文章开头就已经有所交代:为满足“我”看社戏的渴望,小伙伴拍着胸脯“打包票”、大的能把船驾得如“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而“迅哥”有小的陪坐在船舱里;“我”看不到翻跟头的铁头老生,有双喜善解人意的劝解;“我”有些倦了,马上有桂生舀来水喝。但是,这些描写和交代似乎并没有完全实现作者的愿望,于是,在回程的路上,又重重的给我们铺陈了偷罗汉豆的情节。在这个情节中,特别可爱的是阿发,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他并没有开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来的摸了一回”,才鼓动大家:“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的多呢”,坦白赤城的真情让人怦然心动,后来双喜的阻止不过是想到阿发的娘可能会骂,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这是一群多么懂事体贴,善良真诚的乡下孩子。当然他们也是蛮调皮的,“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偷偷做了“坏事”后不想被人发现的机巧之举。双喜的“打保票”、 桂生因为没买到豆浆,念念不忘迅哥儿的饥渴、回程中首先“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阿发说“偷我们的罢”等等。这些少年伙伴稚气中透着纯真、纯真中透着可爱,他们中间没有利己主义的污浊,唯有利他主义的热情。这正是《社戏》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更是鲁迅人际关系理想世界的寄托。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张集镇中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喜回程社戏
张双喜
羊跑羔
春的颜色
春日别君
为何回家的路感觉更短
豆腐脑年谱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社戏》的结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