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角度的优化

2014-02-17曾金莲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

曾金莲

内容摘要:一个好的主问题往往能够有效简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优化主问题的设计角度,放弃那种陈旧的提问方式,善于选择好的切入点,使“主问题”富有新意和深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问题 设计

一个好的主问题不仅要目标明确、立意高远,而且还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在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放弃那种陈旧的提问角度,如“这篇课文表达了什么思想?该人物形象是怎样的?”而要善于选择好的切入点,使主问题在指向教学目标的同时,具有新意和深度。笔者认为优化主问题设计角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概括法

概括法是指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问题指向的是学生在全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复述或者是概括等来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的一种设计方法。运用概括法设计的主问题一般运用于课文初读阶段或是总结阶段。概括法的具体运用,可以采用复述故事情节、置换标题、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等方式。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设计主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的要求,将这个故事用简单的语言概述出来。通过这一问题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贴标签法

贴标签法是指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根据历来人们或者教师自己对于文章内容或人物形象等的评价给讨论的对象贴上一个标签,然后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设计方法。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可以设计主问题:桃花源历来被人们称为人间仙境,你认为桃花源美在哪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分析得出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美的的答案。

3.假设法

假设法是指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使其进入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充分感知和理解课文的一种设计方法。运用假设法的关键点是创造一个情境,使学生成为课文内容的参与者而不只是旁观者,从而使知识的获得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学习诗歌、散文等作品时,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述的环境氛围中谈谈自己的感受,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设计主问题:假如你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面对这样荒凉、冷清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游子在深秋思乡和倦于漂泊的主题。在学习小说和戏剧等作品时,可以使学生成为导演或者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学生通过自己的揣摩和体会,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

4.抓变化法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充满着变化的,这种变化体现为情感的变化、情节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态度的变化以及措辞的变化等方面。在设计主问题时,可以抓住文章中的变化之处来探讨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从而真正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变色龙》时,可根据警官奥楚蔑洛夫因为小狗主人的不同而对赫留金被咬事件的态度变动不一设计主问题:“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被咬事件有几次变色?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

5.抓关键点法

文章中的关键点主要有反复点、矛盾点、细节点、文眼等。在设计主问题时善于抓住关键点,往往能够达到“一个支点撬起一个地球”效果。例如在教授《逍遥游》时可以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笑设计主问题:文章中出现了几处笑?笑的主体、对象和原因分别是什么?对此庄子的态度是怎样的?通过对这个主问题的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庄子的逍遥是指消灭物我之间的界限,无所待,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同时学生也会发现庄子善于运用寓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因此,通过抓住“笑”这个反复点,可以将《逍遥游》的主旨以及写作特色恰到好处地串联起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6.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教师通过指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后,使学生在比较课文和资料之间的同异中把握课文的一种设计方法。比较可以分为同题材之间的比较和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比较。例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可以设计主问题:请谈谈这首诗歌与古代的送别诗有什么不同点和相似点?通过对这个主问题的分析,学生们会发现这里作者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康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没有古代告别诗那样痛苦和沉重,只是带着淡淡的忧伤;但是和古代送别诗一样,这首诗也采用意象来营造离别之境。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BUBA台灯设计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