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14-02-17何柳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

何柳

内容摘要:美育关系到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英美文学作品在美育方面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以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自然美为主要内容的美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崇高的人格。

关键词:美育 英美文学教学 素质教育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风的盛行,英语专业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工具性而忽视了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功用。在许多高校外语院系,英美文学的课时和内容大大被压缩,外语教学的重点已由文学转为语言技能、翻译实践和英美问题等,着重培养学生实用性的语言交流和具体的实践能力。鉴于此况,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怎样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品位的审美能力,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一项函待解决的课题。

一.美育概述

1.美育的定义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王一川,2003:150)。从性质上讲,美育就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情感教育,从内容上看,美育它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教授和技能培养,而是一种终身性的素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把美育摆到比智育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修养。

2.中西方美育观的历史演变

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美育的发展期,出现了富有价值的美育理论探讨。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培养理想国公民早期教育要用音乐陶冶心灵”(毛宜国,2005:120)。柏拉图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他认识到艺术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美育视为塑造特定人格的重要手段。亚里士多德也强调音乐美化心灵的作用。在他提出的和谐教育中,与书写、体育、绘画教育相比,音乐教育处于最核心的位置。亚里士多德放弃了柏拉图视理智为人格结构中最高统治者的看法,提出理智和感性两种心理功能应全面发展,达成和谐的人格。他确立了感性与理性、美与善的协调在公民美育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在西方,艺术教育和美育思想的历史悠久,但是“美育”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却是由近代德国浪漫主义剧作家、诗人、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的(李莉,1997:96)。席勒在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游戏说”,强调“只有人在充分的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感觉与理智的方面才能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只是通过一种持续美的体验,政治制度才能将自由与秩序结合起来(Beardsley,2006:203)。席勒的美育观念的出现,不再仅仅把审美教育当成是塑造国家公民的一种手段,而是把它看作是培养和谐人格、解决人性矛盾的有效方式,是建构健全的审美文化所必需的社会力量。

中国美育观演变的特点是既有悠久的美育传统,同时到现代又注重借鉴西方美育经验。先秦时期就有制乐成礼的记载,礼乐成为青年教育的选修课。对礼乐的重视事实上体现了先秦时代人们对建立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制度的要求。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似,孔子也非常注重音乐的作用,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人格修养的整个过程都必须贯穿美育(李莉,1997:96)。

尽管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文化教育传统,但作为现代意义“美育”则是20世纪初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传入的。在《论教育之宗旨》中,王国维先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将美育提升到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主张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即人的能力和谐发展。人的能力分内外两者:精神和身体。精神之中又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教育也分三个部分智育、德育、美育即情育(李莉,1997:97)。

二.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高校实施美育,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太多的无奈与缺憾,常常会使人感到苦郁和愁闷,这主要归因于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功利之境。要改变这种状态,人必须到没有利害关系的大自然和艺术殿堂中去。因为只有在这里,主体才会忘却世俗的需求,功利的追求,并且通过审美实践和非实用性的自省,使自己最终达到最高的自由境界,保持人性、人心、人生的平衡和谐。其次,在高校实施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美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和欲望,使人的情感得到疏导,道德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慰藉,从而使感性和理性意识实现和谐交融,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而当审美情感与道德认识相契合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审美情感便会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从而驱动道德认识、道德理想向道德行为转化。在审美教育中,在一定意义上健全了个体的人格心理,实现了人的自我完善。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直接关系到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良性和谐循环发展。因此要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知识、能力、情感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则美育不容忽视。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丰富,其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思想美和艺术美,不仅是学生了解认识异域世界的途径,而且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自然美、语言美、思想美、形象美和艺术美时,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英语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以美启真、以美启智、以美育人呢?笔者将讲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endprint

1.思想之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凝聚着崇高的思想,不仅可以慰藉人孤寂的心灵,还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与塑造伟大的人格,为人类开拓广阔的精神空间。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作品中伟大思想的分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代表诗人丁尼生的《尤利西斯》以戏剧独白的形式写成,描写了从特洛伊战场上归来已同妻儿团圆并重新成为Ithaca国王的古希腊神话英雄Ulysses不甘心安逸的生活,不顾年迈体衰,召集旧时的随从意欲再次扬帆出海,探寻未知。在诗中,丁尼生通过Ulysses之口,表达了他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斗争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他那个时代的不安气氛和求索渴望。分析完这首诗歌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题目供学生讨论:你有人生目标吗?人生的意义何在?Ulysses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样在学生经过讨论之后, 必定会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又如著名的文学家培根在他的随笔“论学习”一文里,阐释了对学习的成熟的看法,其中关于“知识”,“能力”,“智慧”的关系的诠释发人深省。在这三者中,“知识”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在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必须获得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把知识转化成能力,那么知识就是死的知识,并无实际作用。有能力者比有知识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他们的知识更具有实际用途。最后,“智慧”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东西,处于由知识、能力等组成的金字塔的顶端,追求“智慧”应该是人的最高追求。因此,大学生不仅应在学习中慢慢积累知识,学会逐渐把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应注意不断提炼知识、综合各种能力、使之升华到智慧的最高境界(林燕平、董俊峰,2007:122)。学生通过对“论学习”一文的学习,在“知识”、“能力”、“智慧”的金字塔的攀登中定会悟出许多人生道理,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个人素质的提高自不待言。

2.形象之美

在英美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长廊中,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及审美理想。人物形象有的美、有的丑,而那些具有崇高品德和伟大人格的形象往往起着榜样的作用。

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在其表作《红字》中,塑造的海斯特·白兰是一位坚强的敢于抗争命运的女性形象。因为犯下通奸的罪行,加尔文教罚她胸戴红色A字,忍辱含垢度过残生。在受到这种奇耻大辱后,她没有放弃生活,没有屈服于压抑人性的宗教道德,而是以种种勇敢的行为向愚昧的传统挑战,证明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向人们展示出妇女的强大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她胸前的红字的不再是受辱和犯罪的耻辱火印,而是激励精神复活的标志,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象征。教师在对海斯特这一人物形象分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女性应该怎样在逆境中求生存,怎样通过努力赢得自身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怎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等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和思索。

3.艺术之美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善于在诗歌中创造具有灵性和鲜活生命的“美”,包括语言的美、意蕴的美以及绘画的美。这一美学追求在《希腊古瓮颂》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作了诗画交融的两件艺术作品:一首真正的诗歌和一只想象的雕刻艺术品——古瓮。诗中,动态的诗与静止的画互相融合,诗歌传达的时间与绘画展现的空间互相交替。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本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他认为美的境界是理想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最高的真理就是美。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赋予了这句至理名言以崭新的含义:艺术与现实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真实的才是美的;而所谓“真”就是指现实世界的经验靠艺术捕捉下来就成了永恒的美。事实上,济慈是借古瓮向我们揭示人不可能脱离“真”去寻找“美”,这一人世的真谛。通过对《希腊古瓮颂》一诗的分析与赏读,从意象、音韵及语言三个方面探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的唯美特性,学生自然会对济慈诗歌中“美”与“真”的内涵形成一定的见解和感悟:只有美的,才是真的;只有审美的经验,才是真的生活经验;只有对美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

4.自然之美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使人类与自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英美文学作品却恰到好处地为我们提供了“观赏”自然风光的绝好机会。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作家中,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创作理论深刻影响了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诗人们。华兹华斯一生都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他歌颂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景色,被雪莱誉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的名作《独自云游》堪称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华兹华斯认为自然万物是那么和谐,自然有着与上帝一样的创造力,人与自然相依相伴,不可分割。自然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仿佛就是能把人类从机械呆板的城市生活中解救出来的“上帝”。人只有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带来的欢乐,才能避开现代生活的沉闷停滞,才能享受健康快乐。因此,当自然纯美的水仙花出现在他的眼前时,他浮想联翩,感受至深,水仙成了他愉快的旅伴,带给他宽慰和愉悦,特别是当他孤寂和忧郁之时。通过对此类诗歌的学习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自然给人以力量和愉悦的同时净化了人的心灵,陶冶了人的情操,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思想和愿望。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文学教师应该努力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在文学课中渗透美育,把文学课上所讲述的内容与社会和人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学生尽快成熟起来、尽早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Beardsley, Monroe C. 西方美学简史[M].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莉,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战略地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78期,95—101页,1997。

【3】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

【4】毛宜国,中国美学史学研究[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聂振斌,中国美育思想述要[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6】唐静文,在新形势下寓美育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J],《新余高专学报》,103—105页,2005。

【7】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10】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育素质教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美育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