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莉《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对国民性的思考

2014-02-17王忠田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国民性公共空间市民

王忠田

内容摘要:日暮黄昏的江汉路是武汉市一道奇异的风景,市民们搬出自家的竹床、躺椅、电视、风扇,消闲纳凉。这条马路自然变成一个公众集聚地,成为一个公共空间,市民由私人领域进驻这个公共领域,成为公众,他们畅所欲言、抖落着自己的诗意和梦。其实他们的人生并不诗意,小说将这个阶层的民众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更体现出对国民性的思考。

关键词:公共空间 市民 国民性

池莉的短篇小说《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以下简称《热》),平静揭露底层市民生活的原生态,展示他们自得其乐的生活。如猫子不厌其烦地向身边人讲述体温表爆炸的新闻,是想在众人的惊讶中获得些许兴奋;许师傅给“剃着青皮光头的老头子”讲述当年给毛主席做厨师时的趣事,能从中得到自豪感和回忆的乐趣;燕华和几个高中女同学浓妆艳抹,在大街上信步走着、聊着侃着吃宵夜,“没玩什么她们就开心极了”;单身汉四,街坊传说他是个作家,“许多人讨厌他酸文假醋”,这并不妨碍他对作品的构思,对“人”的思考,内心世界丰富,他并不觉得孤独;王老太在数落武汉丰富的早餐小吃时提起兴致,打起精神,以至于“涎都馋出来了”,众听众在“不愧老汉口!会吃!”、“那不是吹的,全世界全国谁也比不过武汉的过早”的议论声中,体会作为武汉市民的自豪感……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再平庸不过的生活,然而对他们这个阶层的人来讲,这就是诗意的人生、有梦的人生,是堪与上流社会相媲美的美好生活。

然而这些“诗意”、这些“梦”,池莉是借助于一条叫江汉路的马路来展现的。这条马路在黄昏日暮时成为众人谈天说地、讲述一天生活经历的公共场所、公共领域。“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具体到武汉市江汉路这个公共空间,市民公众在这个空间的舆论只是他们自身的生活,如在电视播映国际新闻时,他们“臭了一顿伊拉克,接着又臭武汉的持续高温。再接下来是广告,又臭广告”,即使涉及政治也不过是说几句无关痛痒的玩笑话。底层市民关注的不过是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衣食住行,在这里,池莉消解了崇高,将平凡的人生展示给人看。池莉的《热》,给予读者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关于人生的意义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活法,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关于人生意义的阐释。池莉在短篇《热》中,揭示了市井平民的诗意人生不过是个伪梦。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渺小得如同建筑金字塔的沙子,国家、民族、政治、道义责任……离他们十分遥远,离他们最近的就是吃饭穿衣、娱乐消闲。具体到作品中,如猫子到处传播体温表爆炸的新闻,对读者来说除了说明武汉天气的炎热,并没有实际意义,然而对猫子却是有意义的,因为他觉得把快乐传递给别人时又再次愉悦了自己。再如许师傅,“据说他是当年给毛泽东主席做豆皮的厨师之一。这一带街坊邻居无不因此典故而敬慕他”,新近退休回家的王厨师“着了迷寻着许师傅讲究武汉小吃”,“他们还有一个忠实的听众王老太。王老太在许师傅谈论的武汉小吃中度过了大半生”,许师傅不厌其烦地谈论小吃,对他来说就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王老太不厌其烦地听,对她来说就是消遣、找乐子,相对于其他没听过许师傅讲述的人她更具有了心理优越感。

武汉市民,在江汉路这个公共空间里谈论的都是生活琐事,关心的只是吃穿住行,他们的人生里没有知识分子所谓的崇高,有的只是他们自认为的崇高,就像他们对许师傅的崇拜和敬慕,这个当年给毛泽东做过豆皮的厨师在市民眼里就是崇高。对市民们来说,崇高是可见的、可触摸的,而那些思想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崇高则是他们无法理解、也不愿意去思考的。

在这里,人生的意义止步于满足物质欲求,还无法顾及身心的修养、境界的提升、思想的锻造。他们在自己的阶层活出了滋味、活出了人生的意义。对他们而言,这样的人生同样是诗意的,没有什么不美好。无欲无求,活着就好。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在不动声色地揭示市民生活的原生态时,也给予读者许多思考。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要求进步、追求人生的高境界,可是他们没有那种觉悟,而是沉浸于现状,不思考、不进取,消闲娱乐、其乐融融。无论他们的人生在自己看来多么惬意自如,局外人从高处观照的结果只能是物质的丰裕掩饰不了精神的贫瘠,他们的人生并不诗意。

二.关于国民性

池莉在《热》中借助一个公共空间,以猫子的行动为视线,以对话的形式为读者集中呈现了底层市民的生活状态:对一件小事的津津乐道,如体温计的爆炸;对武汉小吃百说不厌、也百听不厌,如许师傅、王老太;对国际政治的调侃玩笑;浓妆艳抹、夜逛大街……在池莉笔下,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的世界。没有理想,没有崇高,人生被调侃、玩乐、闲逛充满着,“活着”就是最得意的生活。

从这些平静叙述中我体会出作者的叙述其实并不平静。“大街两旁的竹床上都开饭了。举目四顾,全是吃东西的嘴脸”,“长长一条街,一条街的胳膊大腿,男女区别不大,明晃晃全是肉”。试想一条大街全是吃东西的嘴脸、男女老少不分、明晃晃地摆着全是肉的胳膊大腿会是什么情景?在“大街”这个公共空间里,作者为读者呈现的不是家国之思、民族道义,而是“吃”和“肉”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在这里被完全还原为自然属性,即“吃”为了“长肉”,“长肉”为了“生存”,人的动物性被展示得分明。如果社会全被这样的民众充斥着,国家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靠谁?作者的担忧显而易见。作者对国民性的思考显得沉重。“吃”完后,“各式各样的娱乐班子很快组合起来”、“搓麻将的声音变得清晰起来”、“她们又议论了影星歌星,议论了黄金首饰的价格与款式,议论了各自的男朋友,议论了被歹徒杀害的娟兰和两兰,为这四个女性叹息了一番”……饱食之后的民众,茶余饭后想到的是娱乐班子、搓麻将,议论的是影星歌星、黄金价格、男朋友,家国大义离他们太遥远,他们能想到的只是切身利益。作者将这样一群公众放在一个公共领域中审视,其用意不言自明。一方面是让读者反思自己、观照自我,人若没有了理想和追求,剩下的只能是动物性的求生,另一方面则见出对这种国民惰性的忧思,民众如果都这样饱食终日,退化的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更重要的是人类自身地位的被取代。

池莉的《热》,看似遵守了新写实的“零度叙事”,其实她并没有做到“绝对零度”,只是将自己的观点隐藏的很深罢了。《热》,就将这种对国民惰性的思考诠释得深刻。她没有赞同市民的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没有谴责他们生活的波澜不惊,不厌其烦地讲述人生世态是因为人生不该是这样的,人生除了吃和玩还有许多其他要义。池莉不懈地关注人、思考人生、人性等问题,也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给予世人以警醒。

三.总结

《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表面看来是作者在接受底层市民的这种生活方式,认同他们在艰难困苦之中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创造了自己的诗意、自己的梦。然而在我看来,并不完全如此,它让我看到了和平年代国民的惰性、不思进取、随遇而安、追求物欲的享受,与之相对应的是精神的贫瘠、生活的落后却毫不自知。他们沉浸在自己庸常的日子里,日复一日重复着过往,没有反思,没有自省,自得其乐。人生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吃饱、玩好、活着。作者追踪一个小市民猫子的视线,在一个公共空间——江汉路,对市民阶层做了一个细致的观照,作为大厦之基,他们没有知识分子想象的那种豪情、奋斗、抗争,而仅仅是“活着就好”,这不得不让人思索,这样的民众、这样的民族出路何在?

参考文献:

[1]池莉.乌鸦之歌(新经典文库).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民性公共空间市民
送清凉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梁启超新民思想与当代国民性塑造
专制带坏国民性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