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人别集、总集互混辨正十五种

2014-02-1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法学院杭州31001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总集艺文志清人

●夏 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法学院,杭州 310018)

一、别集误作总集

1 《玉池生稿》(岳端撰)

《中国丛书综录续编》“类编·集类·总集(清代)”(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部分著录岳端《玉池生稿》一种,含《红兰集》一卷、《蓼汀集》一卷、《出寒诗》一卷、《无题诗》一卷、《就树堂集》一卷、《松间草堂集》二卷、《题画绝句》一卷、《桃坂诗余》一卷等子目,康熙五十三年(1696)自刻本。按,此集实为岳端自撰别集,《红兰集》等条目则为其中所含小集,《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卷第1409页)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上册第452页)皆有著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并有点校本问世。因此,该书更应收入《中国丛书综录续编》的“汇编·独撰类”部分。

2 《秣陵集》(陈文述撰)

此集又名《金陵历代名胜志》,凡六卷,收录陈文述所作题咏金陵历代名胜古迹之诗三百余首,附以相关资料及考证文字,按年代先后排列;书首并附《金陵历代纪事年表》 《金陵图考》各一卷。金陵古称秣陵,故名《秣陵集》。至于《金陵历代名胜志》的名号,则是因其体例介乎别集与方志之间的缘故。今有欧阳摩一、管军波校点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贩书偶记》卷十六“别集类·嘉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18页) 《清人别集总目》(中卷第1265页)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中册第1062页)均著录之为《秣陵集》;《金陵历代名胜志》之名号则见于《贩书偶记续编》卷七“地理类·古迹之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第79页),《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史部·地理类·专志之属”(中华书局2000年版,上册第591页)据以著录。唯《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集部·总集类·郡邑之属”又称:“秣陵集六卷图考一卷,陈文述编。”[1]2118其著录依据为《贩书偶记》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实则纯属对位失误。《贩书偶记》的著录如上所述。而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索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有三处著录《秣陵集》,一为明欧大任撰《秣陵集》八卷,分别见《集部》“明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上册第731页)与《丛部》之“欧虞部集十五种七十九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01页)条下。一为清陈鹏年撰《秣陵集》四卷,见《集部》“清别集类”(中册第1072页),而陈文述撰《秣陵集》则并未见录。因此,《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集部·总集类”著录的陈文述《秣陵集》应予剔除。

3 《南楚诗纪》(彭开勋撰)

《贩书偶记续编》卷十九“集部·总集类·地方诗之属”(第310页)著录彭开勋《楚南诗纪》四卷、《外编》一卷,道光七年(1827)述古堂刊;《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集部·总集类·郡邑之属”(下册第2124页)据以著录。

然而启人疑窦的是,《清人别集总目》 (下卷第2149页)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中册第1032页)却又都著录彭开勋《南楚诗纪》四卷。前者载其有咸丰元年(1851)述古堂刻本,并称含“附录”部分,湖南省图书馆藏;后者载其有道光七年(1827)述古堂刻本,浙江省图书馆藏,又咸丰元年(1851)述古堂刻本,湖南省图书馆藏。

检阅浙江图书馆藏本,其名实作《南楚诗纪》,系彭开勋自撰诗集,皆为题咏湖南各地山川名胜古迹之属,性质与《秣陵集》同。彭氏自述曩观宋人阮阅《郴江百咏》,以为“叙述风土,足资考证”,[2]1唯“仅及郴之一隅,未举全楚风土尽归题咏,成一大观”,[2]1遂“欲补志三楚畺域,以附考据之末”,[2]1因“校《汉书·地理志》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悉隶南楚,列朝沿革,辄易旧名;复取《水经》、《元丰九域志》、《元和郡县志》及国朝乾隆府、厅、州、县图识诸书,每遇山川、陵墓、古迹,系以五律一首,详注原委,缀于下方,题曰《南楚诗纪》”。[2]1全书“自道光癸未(三年,1823)讫于丙戌(六年,1826),稿经四易”,[2]2于道光七年 (1827)付梓行世。凡四卷,按地域编排,首列《南楚》一诗总括全书,其后乃于长沙、善化等74个湖南县、州、厅之下聚合各自山川名胜古迹,分别题咏注释,合计约400首。卷一“长沙县”最多,共含《罗洋山》《书堂山》等35题;其次卷二“宁乡县”,共含《大芙蓉山》 《大沩山》等34题,这当与彭开勋系宁乡人有关。又《外编》一卷,于长沙、善化等6县下罗列《关圣庙》 《文昌阁》等21题。

由此可见,《贩书偶记续编》与《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对该书的著录,在书名、分类两方面均存在讹误,应以《清人别集总目》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为是。

4 《津门征献诗》(华鼎元撰)

《贩书偶记》卷十九“集部·总集类·地方诗之属”(第528页)著录华鼎元《津门征献诗》八卷,光绪十二年(1886)刻;《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集部·总集类·郡邑之属”(下册第2116页)据以著录。按,此集实为华氏别集,凡收七言绝句120首,每首各咏天津地方人士一名,诗后详载传记轶事。《清人别集总目》 (上卷第480页)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中册第1661页)皆有著录。

5 《吴中唱和诗》(俞樾撰)

《中国丛书综录·总目》于俞樾《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条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册第542页)著录《吴中唱和诗》一种,又收入该书《子目》“集部·总集类·唱酬之属”(第2册第1555页),署“俞樾辑”;《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集部·总集类·唱酬之属”(下册第2140页)据以著录,标题作《吴中倡和集》。实则此集所收皆俞樾本人撰写的同他人酬唱之诗作,共86题、144首,应归入别集的范畴。卷首俞樾识语曰:“余性不喜叠韵,故集中叠韵之诗盖寡,恩竹樵(按,即恩锡,竹樵其字)方伯开藩吴会,好以诗与人往复,余偶出腴字韵诗,更唱迭和,遂至十余叠。余始觉东坡喜次人韵,亦自有味也。积之既久,诗亦遂多,不存于集,亦不忍竟弃,别为一编,存之《杂纂》。”[3]1而观全书实际所涉酬唱对象,除恩锡之外,还有王凯泰、金绳武、彭玉麐等。《清人别集总目》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之俞樾条下皆未列,可予以增补。①

6 《明代千遗民诗咏》(张其淦撰)

此集《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下册第2102页)《中国丛书综录·子目》 (第2册第1544页) 《中国丛书广录·子目》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下册第1120页)以及王云五主持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2册第701页)均归入“集部·总集类”。然而检阅所收诗歌,皆系张其淦自撰,每一位或数位明遗民之名下系以诗,诗后并附小传,体制与《津门征献诗》基本相同,因而归入别集的范畴更加合理,至少不应视之为总集。

二、总集误作别集

1 《秦川八十祝辞》(黄宗羲等撰)

《中国丛书广录·总目》于《二老阁丛书》条下(上册第167页)著录《秦川八十祝辞》与《寒村七十祝辞》各一卷,均收入该书《子目》“集部·别集类”(下册第1117页),实则是两种祝寿诗文总集,以下依次述之。

《秦川八十祝辞》所收祝寿诗文,大抵为明末清初浙江慈溪人郑溱而作。因溱号秦川,故以之为书名。全书首载寿序5篇,依次为黄宗羲《观察郑平子(按,即郑溱,平子其字)先生六十寿序》、万言《郑兰皋(按,即郑溱,兰皋其号)先生六十寿序》、黄宗羲《施恭人(按,即郑溱之妻)六十寿序》、黄宗羲《宪副郑平子先生七十寿序》、失名《郑平子先生七十寿序》,其后载王熙、梁清标等67人所撰寿诗111首。

2 《寒村七十祝辞》(黄百家等撰)

此集所谓“寒村”,是郑溱子郑梁之号。全书所收,皆时人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二月五日郑梁70寿诞而投赠之诗文。首载黄百家《征寿言引》一文,系作者应郑梁子郑性之请而作,意在为郑梁寿诞广征四方诗文。其后先录范廷谔、万承勋等19人所撰寿文各一篇,再录王掞、汪晋徵等74人所撰寿诗114首。

3 《归田集》(蒋溥等撰)

《中国丛书综录·总目》于《沈归愚诗文全集》条下(第1册第497页)著录《归田集》三卷,又收入该书《子目》“集部·别集类”(第2册第1412页)。《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下册第1717页)据以著录,亦归之于“集部·别集类”。实则所收皆乾隆十五年(1750)沈德潜告老还乡后,时人的送别诗文。全书依次为“归田饯送”,收蒋溥、梁诗正、汪由敦、刘统勋以及皇长子、皇三子凡六位贵戚大员的送别诗,附沈德潜《恩陛辞恭呈四律》;“归田投赠”,收顾诒禄《礼部侍郎归愚沈先生予告南归序》,以及彭启丰、商盘等39位沈氏同僚、亲友、门生的送别诗;“归田宠赉”,首列乾隆帝《侍郎沈德潜以能诗受知,因命校勘御极以来诗集,既竣事,念其年将八轶,许之归老吴中,赋此以赐》 《侍郎沈德潜予告南还,进呈纪恩四律,依韵赐之》,果亲王《送沈归愚先生予告南归序》 《恭和御制元韵》,随后依次列介福、钱陈群等31人和乾隆帝诗韵之作,及陈锷、杨大琛等20人所撰《归愚年先生予告归里,同人饯别,敬拈御制“清时旧寒士,吴下老诗翁。向每诵新句,犹然见古风”二十字,分韵成诗》各一首。

4 《连枝图题咏初集》《次集》(许承基辑)

《连枝图》系许承基为追思亡弟仲昭而倩人绘制。清中叶人陈本忠《连枝图记》载:“仲昭尝刲股以疗其亲之疾。比亲死,即思感而死。”[4]1至仲昭死后约20年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许承基犹“鴒鸟原之痛,无日能忘。爰绘小照及弟遗容,名曰《连枝图》。追忆从前怡怡之乐,宛然一室。并录题赠之言,镌刻成集,以示我后人有所观感焉”。[4]2其中《初集》卷首依次列阮学濬、曹秀先、许王猷所撰序各一篇,《连枝图小像》并许承基自题七绝一首,以及署名“西髯”者所撰赞一篇;正文含陈本忠、吴颖芳所撰记各一篇,沈德潜、钱陈群等185人之诗289首。《次集》含邵胡然、卢文弨等191人之诗271首,季学锦、黄裕等17人之词各一阕,赵金简、陈樽、蒋师爚、龚禔身、查茂荫所撰赋各一篇,末附杭世骏、李进、许道基所撰跋三篇。该书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三与吴庆坻《蕉廊脞录》卷四“许承基”条皆有记载。《清人别集总目》 (上卷第607页)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中册第1489页)均误以之为许承基别集。

5 《百美新咏图传》(颜希源辑)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上册第855页)著录颜希源《百美新咏》不分卷,称其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与嘉庆九年(1804)集腋轩刻本。《清人别集总目》 (下卷第2399页)亦载此集,版本系“嘉庆十年(1805)粤东集腋轩刻本”。

笔者所见为嘉庆九年(1804)集腋轩刻本,书名作《百美新咏图传》,封面有“袁简斋先生鉴定”的字样。全书凡四册,前二册首列袁枚、黄德成等7人序各一篇、颜希源自序一篇,其后依次为:《百美新咏题词》,包括吕燕昭、饶庆捷等20人所撰题诗47首、词七阕;《百美新咏》,颜希源撰,包括序诗一首,以及《李夫人》 《陈后》等题咏历代女性人物的诗歌100首;《百美新咏集录》,收录袁枚、罗青植等17人所撰同题百美诗173首。后二册为百美画像,像下皆附颜希源自各类史传中辑录的叙述百美生平事迹的文字。乾隆五十七年(1792),颜希源在为《百美新咏集录》所撰序言中提到:“予之百美有咏,亦不过闲窗啸吟,偶适己意耳。曷尝求知于人哉?而二三好友转相传观,于是骚人词客各出其藏,初无明珠暗投之嫌,纷纷邮寄者不期而集……其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固宜,因亟梓而传之,以公同好云。”[5]1-2可见此集之编撰,缘起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颜希源仿照佚名《百美诗》而作《百美新咏》组诗,并采录百美事迹,邀人绘图,初成题咏与图传配合的规模。后因“二三好友转相传观”,各地文士遂纷纷同题共作,“邮寄者不期而集”,颜氏乃汇录诸人《百美诗》,与己作都为一集。所以,至少就这个嘉庆九年(1804)集腋轩刻本《百美新咏图传》来说,还是更应该视之为总集。

6 《晚香倡和集》(陶樑辑)

《清人别集总目》 (下卷第1978页)于陶樑(梁)名下著录《晚香唱和集》一种,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按,此集实为一部唱和类清诗总集,作者包括崔旭、边浴礼、王柏心、吴长卿、孔昭焜、梅成栋等。编者陶樑《序》称:“晚香堂者,予前守大名时,郡斋有堂,以魏公句名……朋簪辐辏,皆四方才俊。政余,率以诗相酬荅,始有唱和之作矣。既而,持节□台及齐安,传笺刻烛,虽未及曩时之盛,亦时时继作。汇录之,得若干首,取以授梓,名之曰《晚香倡和》者,犹从其朔云……卷中体例,准之《松陵集》,唱者为始,和者继之,随其所得,不限多寡,其有非唱和而登者,属在抚尘之交,则掇取生平佳什,附诸卷。”[6]1叙述此集成书背景与性质甚为明确。

7 《击钵吟偶存》(曾元海辑、曾元澄增辑)

《清人别集总目》 (下卷第2273页)于曾元海名下著录《击钵吟偶存》一种,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按,该书实为道光年间北京部分官员、士子集会唱和诗歌的结集。据卷首《同人姓氏录》,参与者多达22人。这些诗歌先于道光六年(1826)春,由社员何大经纂为一编;翌年又有另一位社员杨庆琛“择其可咏者录而存之,题曰《击钵吟》”。[7]1道光八年(1828)秋,社员曾元海“奉使来粤”,[7]1随身携带何、杨二人的钞本,“其在戊子(道光八年,1828)以后者,雪茮(按,即杨庆琛,雪茮其字)又时时录寄。因念集中诸友,寿夫(按,即林彭年,寿夫其字)已作古人,芸卿(按,即叶敬昌,芸卿其字)外擢郡守,翠岩(按,即杨维屏,翠岩其字)、亮叔(按,即林肇震,亮叔其字)数君子,或以他事出京,或以一官远去,星散居多。比余得代回都,欲相聚如昔时之盛,不可得也。朋友之乐,文酒之欢,不可以不志,用是重加删汰,得六百余首”,[7]1-2道光十一年(1831)付梓;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又由元海之弟元澄为作增补,遂成今本《击钵吟偶存》。

8 《乍浦集咏》(沈筠辑)

《清人别集总目》 (中卷第1024页)于沈筠名下著录《乍浦集咏》十六卷,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亦称:“(沈筠)今存其集刻本四种:一为《乍浦集咏》十六卷”。[8]1375按,此集实为一部题咏类诗歌总集,收录晚明至清道光间人所作与浙江平湖县乍浦镇有关之诗歌。全书按人编排,大致“以年代先后约略分之”,[9]1其中卷十五专收“闺秀”诗,卷十六上专收“释氏”诗,卷十六中专收“羽士”诗,卷十六下专收“外域”诗。《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 (补编,第680页)与《贩书偶记续编》卷十九(第314页)均将其归入“集部·总集类”,甚是。

9 《敷文书院课艺》(沈祖懋等辑)

《清人别集总目》 (中卷第1932页)于高鹏年名下著录《敷文书院课艺》一种,同治九年(1871)刻本。实则该书乃清末浙江杭州敷文书院诸学生日常课艺之文的结集。敷文书院前身为明代弘治年间创办的万松书院,清初康熙年间改名敷文书院,清末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于兵火。同治六年丁卯(1867)八月,马新贻出任浙江巡抚。在他的策划之下,敷文书院得到修复,并重新开始招生。至同治九年辛未(1871),书院山长沈祖懋乃主持编选了这部《敷文书院课艺》,凡收施补华、平步云等96人之课艺文章160篇。据各卷卷首,全书乃由沈祖懋鉴定,监院高鹏年、吴同堉编次,计之辅、凌泰初校刊。

[注释]

①观俞樾此集中有《竹樵方伯以唱和诸诗刻成一集,因用东坡和刘贡父、李公择见寄诗韵,率题其后》《前年与恩竹樵漕帅唱和甚乐,刻有〈吴中唱和〉三集,今得补帆(按,即王凯泰,补帆其号)更唱迭和,其乐不减往年,叠韵纪之》等诗,而恩华纂辑《八旗艺文编目》之四“集类·总集”亦有“《吴中倡和集》《续集》《三集》,满洲恩锡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的记载,可知恩锡曾有合纂二人唱和诗作为《吴中倡(唱)和集》系列之举。唯诸书未知今尚存否,《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与《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亦皆未著录。

[1]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清)彭开勋.南楚诗纪[M].道光七年(1827)述古堂刻本.

[3](清)俞樾.吴中唱和诗[M]//春在堂全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4](清)许承基.连枝图题咏初集[M].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5](清)颜希源.百美新咏图传[M].嘉庆九年(1804)集腋轩刻本.

[6](清)陶樑.晚香倡和集[M].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7](清)曾元海,曾元澄.击钵吟偶存[M].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8]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9](清) 沈筠.乍浦集咏[M].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猜你喜欢

总集艺文志清人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中后期总集编纂研究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目录学视域下的地域总集范畴辨析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清人别集总目》 误收总集考辨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与文体生成*——关于叙事诸文体录入总集的讨论